語音篇 (二)語法分析舉例
漢語自來就有書麵和口頭之別。舊時,方言的書麵和口頭在語法方麵的界限極嚴,差別很大。方言的書麵語法跟普通話語法很接近,口頭語法則有很大距離。當前,方言書麵和口頭的差別已縮小,跟普通話語法的差別也在逐漸縮小。現將武漢口語的一些語法現象羅列於下。
1.逆序詞
跟普通話比起來,武漢有些詞的詞素次序不同。例如:
去回(回去)l雞公(公雞)1齊整(整齊)l故典(典故)I術法(法術)I花菜(菜花)I挖耳(耳挖子)1才將(剛才)l煤紙(紙煤兒)l求祈(祈求)I麵情(情麵)l錢紙(紙錢)1名姓(姓名)I青篾(篾青)I黃篾(篾黃)I強勉(勉強)
2指示代詞口[fly35]
武漢話裏的指示代詞有三個:這[1Sy35]、那[na3s]、口[Ily35]。其中的口[ny35],不同於“這、那”,意義模糊,用法也比較特殊。
先舉三個關於空間的例子:
我口個人的性子蠻急。(1)
你口個人的性子蠻急。(2)
他口個人的性子蠻急。(3)三種說法同時存在。其中,例(1)的口是自指,通常隻能用“這”,非常明顯,無需加以分辨,因此用模糊的口,不致產生歧義。例(2)的口是麵指,當麵指對方,通常也隻能用“這”,情況跟例(1)相同。而例(3)的口是背指,在這樣的句子裏,既可用“這”,也可用“那”,但實質上並沒有什麼差別,所以用口也不致產生歧義。
再舉兩個關於時間的例子:
我口一年蠻順。(4)
他口幾年蠻順。(5)例(4)、(5)裏的“口一/幾年”,既可指說話時的一/幾年(通常是用“這”);也可指過去的某一/幾年(通常是用“那”,也可以用“這”),都能通過上下文來顯示,不必在這句話裏仔細加以分辨。武漢話的口,模模糊糊,在兩可之間。
如果非要指明遠近,武漢話便用“這、那”而不用口。例如:
這是生的,那是熟的。(6)
我在這裏,他在那裏。(7)其中例(6)談的是兩樣食品,“生的”放得近些,“熟的”放得遠些。例(7)則是說話者“我”以“這裏”(近處)指自己所在的地方,“我”此時在甲地,所提及的事也發生在甲地,而“他”卻在乙地(跟“我”有一定距離)。
當然,口語裏也會出現如下說法:
口是生的,口是熟的,(8)
我在口裏,他在口裏。(9)但這必須伴以身勢(如用手來指示)。
還有一種說法:
我這幾年住武昌,那幾年住漢口。(10)其中的“這幾年”指目前,離說話時間近些(包括說話的時間),“那幾年”則離說話時間遠些(稍遠,或較遠,或很遠)。
3.動詞“冒”和副詞“冒得”
普通話裏“沒(沒有)”既是動詞又是副詞。動詞“沒(沒有)”相當於文言“無”,例如:沒(有)書無書,沒(有)人無^。副詞“沒(有)”相當於文言“未”,例如:沒(有)說來說,沒(有)去未去。兩個“沒(有)”,普通話都讀me(you)。
武漢話裏卻是不同的兩個詞。動詞是“冒得[mau3Sty213](單說)或[mau35.ta](在名詞前)”;副詞是“冒[mau35]”、“冒有[mau35iou42]或[Illlou42](合音)”,例如:
你有書口[.pa]?
冒得[mauas.ta]書。“冒得書”相當於“無書”。其中“書”是名詞作賓語,“冒得”是動詞。
你走棋輸了口[.pa]?冒[mau's]輸。“冒輸”相當於“未輸”。其中“輸”是動詞作中心語,“冒”是副詞作修飾語。“書”和“輸”雖然同音,都為[cy55],可是詞性不同,分別用“冒得”(動詞)和“冒”(副詞)來配合。又例如:
你有鋸口[.pa]?
冒得鋸。
板子鋸了口[.pa]?
冒鋸。“鋸”是名詞也是動詞。前一句的“鋸”是名詞,“冒得”是動詞,才能配合;後一句的“鋸”是動詞.“冒”是副詞,才能配合。
又例如“冒得吃的”,“吃的”是名詞,前頭要用動詞“冒得”來配合;“冒吃”,“吃”是動詞,前頭要用副詞“冒”來配合。區別是很嚴格的。
“冒得”和“冒”的肯定形式也不同。“冒得”的肯定形式是“有”,而“冒”卻沒有肯定形式。例如:
你有書口[.pa]?
有書。“有書”是“冒得書”的肯定形式。“有”是“冒得”的肯定形式。
你走棋輸了口[.pa]?輸了。“輸了”是“冒輸”的肯定形式。“了”不能說是“冒”的肯定形式,但它們在意義上卻是相對的。“了”表示已然,“冒”表示未然。
“冒得”和“冒”都能用在疑問句的末尾,但也有嚴格的區別。一般不能混用或換用。例如:
你有書冒得?
“有”和“冒得”相配合,也是“書”(名詞)和“冒得”(動詞)相配合。例如:
你走棋輸了冒?“了”(已然)和“冒”(未然)相配合,也是“輸”(動詞)和“冒”(副詞)相配合。
在肯定和否定相疊的疑問句裏,如果問的是關於事物的有無時,通常用“有不有”(或“有冒得”);如果問的是關於行為的已未然時,通常用“×了冒”(或“×冒X”)。例如:
你有不有書?l壇子裏有不有米?I他有不有文憑?l那
裏有不有熟人?“書、米、文憑、熟人”都是名詞,疑問用“有不有”,答案要用“有”(肯定)或“冒得”(否定)。
他拿了冒?l你吃了冒?l伢們打架了冒?I天上扯霍
了冒?“拿、吃、打架、扯霍”都是動詞,疑問用“×了冒”,而答案卻要用“×了”(肯定)或“冒×”(否定)。
4.助詞“倒”
武漢有個助詞,經常黏附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後邊,讀作[-tau],近似“倒”[tau'2]的音,一般寫作“倒”。大約有如下一些用法。
(1)用在動詞、形容詞的後邊,表示動作正在進行,相當於普通話的“著”.zhe。例如:
我提倒。l臉紅倒。l紅倒臉。l紅倒臉吵。I他端倒一盆
水。l手裏拿倒扇子。I手裏拿倒扇子直扇。I舉倒旗子在前
頭走。
其中,如果僅有動詞、形容詞帶“倒”,或是動詞、形容詞帶“倒”並且是僅帶賓語(後邊再沒有動詞、補語等其他成分)的結構簡單的句子末尾,還可以帶助詞“在[.tai]”,強調動作正在進行並且持續著。例如:
我提倒在。l臉紅倒在。I紅倒臉在。I他端倒一盆水在。
手裏拿倒扇子在。
(2)用在動詞的後邊,表示狀態正在持續,相當於普通話的“著”.zhe。例如:
大門敞倒。I牆上掛倒一張大相片。I江邊上豎倒一塊紀
念碑。l廚房裏放倒一滿缸水。這類句子一般結構比較簡單,末尾都可以加助詞“在[.tai]”,強調狀態正在持續。
(3)用在動詞的後邊,表示命令或囑咐的意思,相當於普通話的“著”.zhe。例如:
你聽倒!l你看倒我!I你快歇倒!l你莫睡倒!這類句子在“倒”後邊還可以加語氣詞“吧[.pa]”、“煞[.sa]”、“著[.tso]”等。“吧”和“煞”根據語氣的輕重緩急表示關切、客氣或者緊迫甚至不耐煩等。而“著”則表示暫且、邊做邊等的意思。
帶有強調語氣的“倒”,普通話有時用別的詞。例如:
你拿倒!l你捉倒!I你記倒他的話!l你快點站倒!在普通話裏有時用“住”,表示穩當或牢固。
一句話把他問倒了。l喉嚨裏哽倒了。l他一下子
口[1Jan2U]愣倒了。在普通話裏常用“住”,表示停頓或靜止。這類句子武漢話也可以用“住”。
你坐倒!l你睡倒11你跪倒!I你鈷[k'u]肆倒!在普通話裏有時用“下”,表示由高處到低處。這類句子武漢話也可以用“下去”。
普通話裏“形容詞十著十點兒”的表示命令或囑咐語氣的用法,例如“步子大著點兒”、“手可要輕著點兒”等,武漢話裏一律不用“倒”或其他詞,隻說成“步子大一點”、“手要輕一點”、“那個地方遠一點”。
普通話裏“形容詞十著十呢(哩)”的表示肯定一種情況的用法,例如“這樣的事多著呢!”“她還小著哩!”等,武漢話裏一律不用“倒”或其他詞,但可以用“得很”來強調,說成“這樣的事多(得很)咧!…她還小(得很)咧!”“那個人好(得很)咧!”“我住得遠(得很)咧!”
(4)用在動詞的後邊,表示已經達到目的,相當於普通話的“著”zhoo。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