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作為人們喜聞樂道的一種文學形式,向來受到人們的普遍青睞,它在伴著人類文明腳步前進的同時,不斷滋養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給人們生活增添了無窮樂趣,也給予了人們許多智慧啟迪。追溯短篇小說形成的曆史,可謂年代久遠,源遠流長。據傳說,上古先民們圍著熊熊燃燒的篝火,講述許多有關漁樵耕讀及生活中的奇聞傳說。生產、生活中所經曆和所經目睹、或所想象的各類事件,那些能夠激發人們想象、興趣的,或高興、或恐懼、或悲傷、或抑鬱,這一切都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彼此講述這些故事的時候,或剪裁、或不經意間加以潤色,添補一些能引發聽者興趣的情節。人們逐漸發現,這類故事的存在,不但可以豐富自身的經驗,增長知識,成為自我生活的延伸,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就是一種常有愉悅性的精神寄托。於是,人們對之產生了濃厚興趣,並開始有意識地編織一些引人入勝及引人共鳴的情節,從而使故事更趨向於精彩。這樣,就逐漸從單調敘述的經驗曆史中析離出來,向虛構的方向過渡。最後,將這些演繹而成的故事定型為短篇小說。由此定型下來的短篇小說,基本上是一個框形結構,因其篇幅短小,故此要求編寫者須在短時期內完成,在敘述上也必須扼要生動。
時至今日,盡管世事人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短篇小說的內部因素依然未有明顯變化,在這一點起,它恰好與後來興起的長篇小說的繁複及鋪張形成鮮明對比。那麼,這種短小的敘事文體,如何在這有限製的微小框架中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敘事任務,對於每個創作者來說都是一場濃縮智慧的考驗。搞短篇小說創作,它不但要求作者需要敏銳的觀察力和駕馭調語言的良好感覺,而且更需要作者有嫻熟的結構能力,善於使用各種多種多樣化的敘事技巧,宏觀調控好整個故事的各個情節,把故事的空間、發展順序、事件和人物之間的相互關係有機地結合起來,它需要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既不能偏離主題,也不能淺嚐輒止,而是要圍繞主題逐層展開,並掌握好恰當的時機,在事件的高潮或適當的緊張度上做一個漂亮灑脫的結局,為讀者留下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
有資深學者認為,對小說家而言,存在著三種可能性:其一就是他敘述一個故事;其二是他描述一個故事;其三是他思考一個故事。翻開小說長卷,我們可以發現,“敘述”和“描述”在十八和十九世紀的小說作品中比較常見;而“思考”則常出現於二十世紀的小說作品之中,我們可以看出,盡管“思考”成了時代的標誌,可一位作家都沒有擯棄“思考”的原則,可以說,在人類曆史上,尚未發現有一個時代曾經達到當今作家所達到的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本書為使讀者概覽百年中國短篇小說的精華,透析短篇小說發展的軌跡,編者經過長時間的精挑細選,選入了具有代表性的知名作家及各種題材優秀作品,對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優秀短篇小說作品優中選優,其中有許多都是讀者耳熟能詳的經典之作。這些作品都具有自己的藝術特色,可讀性強,影響力大;入選作品其涵蓋麵廣,涉及到各個曆史重要的時期,讀者完全可以從中看到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短篇小說發展的概貌和所取得的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