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麵又詢問村長,找一找紅衣女子的相關姓名與戶籍,再給她立一個衣冠塚,這樣她也就能過得好一些。
村子周圍的村子與城鎮,因為聽到村子裏有虎爺公廟,所以大家千裏迢迢地趕來這個地方。有的祈求自己的孩子能過得好,健康快樂成長;有的祈求自己的家人能順利在外勞務;也有的是求財,求順遂。
這些事情,虎爺都有略微幫忙,畢竟神明接受信眾香火供奉,以願力轉化為神力,就相當於增加了修為。
勞碌了一晚上,我跟楚嫻像剛從哪裏逃難一樣,走回了廟裏。回到廟裏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四方鬼神,以及虎爺公上香,然後給祂倒些茶水。
“虎爺怎麼虛弱成這樣?”楚嫻不解問道。
“好像是因為打輸了。”我一邊用抹布擦著神壇,一邊回答道。
“打輸了?”
“是啊,我也是聽虎爺說的,上界也會封神,封神就會打架,打架就會有傷亡。”
“神明隕落那會怎麼樣?”
“沒有信眾就會逐漸消失,逐漸被人遺忘唄。”
在閩南的文化裏,都是以道家的方式來對待這些神明,雖說這種稱呼很魔幻,但也確實符合民俗鬼怪文化信仰裏的本質。村子裏自然有很多人不信,但是他們也知道有這種東西存在。
我記得師父曾經說過,有些人死後,因為功德圓滿,所謂功德圓滿,就是積德行善,譬如有寺廟的僧人、鄉村醫生等等,功德無量的人,都屬於有造化。
死後是不會被人遺忘。
在以前那個年代,大家都對這種東西產生敬畏,其實更多的是許多不知道的事情,都是老祖宗已經替你解答了,如果我的常識不夠,那我可以不理解。
但我的理解足夠,我便是有常識。
師父說,醫術方能治病,但卻治不了心。而鬼神祭祀,這些,其實求的是一種心安理得,是一種善念催使。相反,沒有信仰的人,惡業滿滿,惡念滿貫。
虎爺廟坐落於碧塘村的後方,也就是正北方的北山腳下。周圍皆無住戶,也無牲畜,畢竟在傳統民俗鬼怪文化裏。
廟宇周圍都是不可以隨便住人的。師父說過,鬼神屬陰,而人屬陽,兩者是不可以共同在一個地方的。
家神跟祖宗的靈位則是另外的說法。
這幾天,我帶著楚嫻外出去附近的鎮裏買了一些‘普渡月’,也就是中元節要用到的東西,到時候會有很多信眾到虎爺廟裏來問事。
在這之前,我們要著手準備好那些應該要用到的東西。
閩南普渡,也就是北方稱為中元節,而南方的閩南地區則是稱為普渡月。
普渡是閩南地區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它是糅合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民俗節日。有意思的是,人家過節是一天,而閩南人過節卻要一個月。
在閩南,民間也稱呼為鬼節,也就是農曆七月。
根據民間的說法,每年的這個月,冥府會打開陰間鬼門,住在陰間的孤魂會湧入人間,到陽間享用民間的祭祀。
各家各戶須在門口供奉祭品,燒紙錢,敬祭亡魂,希望他們早日脫離苦海或輪回轉世。
燒給冥間的要用服紙,就是用金銀紙不貼金銀箔,紙上用木刻墨印幾樣衣服戰馬模樣,俗稱“甲馬服”,謂盔甲戰馬之意,此乃沿襲唐代之俗,焚燒後亡魂在陰間就可以得到衣服穿了。
閩南“普渡”分為“開巷口”(閩南語,意為開門)“關巷口”“普渡日”三個重要時日。
“開巷口”,從農曆六月二十八到七月初三開始,前後時間由各家根據實際情況選定,此時要擺上水果、茶酒等物,上香後請出冥府先人;而“關巷口”就是在它們酒足飯飽之後收歸冥府。
“普渡日”最為隆重,不僅要準備整桌飯菜,三牲酒禮等進行祭拜,以前還要召集外村的親朋好友來,誰家來的客人多,誰最有麵子,那種場麵絕不亞於過春節。
現在確實沒人這麼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