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皇天後土
‘老馬渠’不是溝渠的名字,是涪江岸邊一個古老的鄉鎮。
涪江,川西北的母親河,從鬆潘縣雪寶頂北麓三塘水流來,向東流至黃龍寺後折向東南,流過熊貓故鄉北川.平武縣境,蜿蜒曲折流經江油,綿陽,斜斜穿越三台縣,由西北向東南流經十多州縣,於合川注入嘉陵江,經重慶朝天門淌入長江,大江東去,奔騰融入東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涪江以甜潤的江水灌慨了千裏沃野,千百年來,有時湍急咆嘯,波飛浪湧如洪水猛獸;有時舒鍰平靜,羞怯婉約如初戀的少女。沿河積澱了大大小小的平原,在川西北人們叫壩子。三台縣,沿涪江有很多壩子,有名的如鎮江壩,青冬壩、大圍壩、小圍壩、裏程壩。由從西北向東南迂回曲折的涪江,串成了一串串明珠,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城鎮鄉村,養育了千千萬萬子民。
涪江,承載了幾千年的曆史,月缺月圓,潮起潮落,江水無言。
涪江多灘,灘聲如雷,嘩嘩的流水聲是曆史的歡歌,是時代的悲泣、是深情的傾訴、是兒時夢中的低吟淺唱。
曾幾何時,涪江在流淌中轉了一個彎,積澱下一個狹長的沿江平原,肥沃的土地阡伯縱橫,春種秋收,滋養著生於斯養於斯的子民,一個鄉鎮應運而生。
老馬鄉便是沿江平原鄉鎮中曆史悠久的一個,當地人叫它為‘老馬渠’。
按坊間的傳說。一說,史傳三國時蜀漢劉備應劉幛之邀入川,溯涪江而上,在現花園鄉一帶建立涪城一座,渭‘涪城壩’。劉幛之子劉循不服,誓與劉備決一死戰,於涪江上遊築壩蓄水,以決堤放水,水攻蜀軍,史稱‘水淹涪城壩’。
劉備率軍屯兵紮營於劉營鎮,故謂‘劉營’,劉備命張飛速往高處查看水情,張飛奉命騎馬欲過河登高查水,河中無船不得過,張飛性急,將馬扛於肩頭而過河,於今‘望水埡’查看水情,故有老馬一說。川北方言,用肩扛物謂之“老”,老馬渠故而得名。至今尚有張飛插馬鞭之巨石“漏石孔”,和抖腳上泥砂之“草鞋溝”為證。
又一說,涪江沿江多產小麥,鄉民以小麥磨粉做麵條,水路運出謀生。而磨麵需馬匹拉磨,有江油、平武、鹽亭、安縣等養馬山區將不善馳驅之老馬紛紛趕來老馬鄉交易,‘老馬’為周圍各鄉馬匹交易之集散地,而年老體弱之馬雖不能追風逐電,但拉磨拖碾尚有餘力,且價格便宜,便成四鄉交易時首選,因而此地漸稱‘老馬’。老馬渠水路一行經涪江、嘉陵江入長江出川。陸路經關卡山向北經劍閣、廣元入陝,為古代鹽、茶、煙葉的貿易通道,曆朝來為川西北重鎮。
小小的鄉鎮,經曆著曆史的變遷,坐北朝南,背山麵河。順著藍家山邊曲折的山路,跨過永和堰上一座三孔的石橋,就走上了老馬渠的上場口。迎麵是一個廣闊的做集市的平壩,穿過有十多畝的市場壩,往前再跨過一座石拱橋才進入老馬渠街道。
小街街道上嵌鋪著一塊塊大大小小的青石板,已被歲月的腳步磨勵得光滑如鏡,被時光的風雨衝刷得清爽無塵。一排排街房,木架粉牆、青瓦翹簷的一二層建築,高高低低的小靑瓦屋頂,屋頂上或繁或簡的裝飾形成了川中建築,鼓形磉磴上的柱子撐著寬寬的街沿。門麵是一條條叫鋪板的七八寸寛的木板,沿著門沿上一條有槽的門坎,一塊塊地按序號鑲起來便關閉了鋪麵,一到早晨,夥計再從門坎的木槽中,將一塊塊的鋪板,抽下來,鋪麵大開就可以做生意,就如現在卷簾門的功能。店堂裏多半有一個半人高的木櫃台,老板和夥計在櫃台內,顧客在櫃台外,各種生意便在這裏成交,也不過是日用品、草藥、油鹽之類。小小的鄉街不過有百十個門麵,有名有姓的單位是鄉公所、小學校、糧管站,其他是四川鄉鎮必有的小茶館、小飯館、雜貨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