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影片《 美麗心靈 》獲得了奧斯卡大獎,其中的主角原型就是“博弈論”中“納什均衡”的提出者——約翰·納什。影片裏有這樣一個情節:在普林斯頓大學的酒吧裏,4個男孩正在商量著怎樣去追求一個漂亮女孩。當時,還在上大學的納什卻被不是很清晰的“博弈論”的思維引導,心想:“假如這4個男孩都去追求那個漂亮女孩,那個女孩肯定會擺起架子來,不會理睬他們中的任何一個。當這幾個男孩再去追求別的女孩時,其他女孩也不會接受他們了,因為誰都不想當‘次品’。可是假如他們願意先追其他女孩,那麼那個漂亮女孩就不會有很強的優越感,那時再追她就很容易了。”就是在這樣的小事中,納什向我們闡釋著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博弈”。

那麼,“博弈論”到底是什麼呢?看起來很深奧、神秘的博弈論,為什麼在納什眼中卻如此簡單?

“博弈論”的英文是Game Theory,從字麵意思來看,就是競賽論或者遊戲論。博弈論本來是數學的一個分支,但因為它能很好地解決對競爭等問題的可操作性分析,因而成了經濟學中一個激動人心的研究領域。可以這樣說,“博弈論”已經改變了傳統經濟學。從納什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博弈就在我們身邊,也可以說,身邊的很多行為和現象都能用博弈論來描述。博弈論不僅僅屬於某個領域,而是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麵。

“弈”在中國是下棋的意思,可以說下棋本身就是一種典型的博弈。當然,把博弈擴展開來說,國家之間的角力、企業之間的競爭、生活中的瑣事等都可能是一種“博弈遊戲”,隻是其內容和規則不一樣而已。比如兩個國家之間關於某個問題的磋商屬於博弈;在一場球賽中,參賽者都想在努力鞏固防守的同時,再向對方發起進攻,讓對方輸得一敗塗地,最終他們之間必定一勝一負,從博弈論的角度看,這屬於零和博弈;兩個企業之間由競爭走向合作的過程也是一種博弈;甚至去菜市場買菜,當我們對某種菜的口味和質量等有疑問的時候,賣菜的大嬸也常會這樣說:“放心吧,我一直是在這兒賣東西的。”這句看似樸實的話裏其實也包含了“博弈論”中的思想:這次交易是一種次數無限的重複博弈,假如我今天騙了你,下次甚至連你的朋友都不會再來我這兒買東西,所以我是不可能騙你的,而且因為我的菜質量和口味好,所以我才得以長期在這兒賣菜,也就是說我的菜是沒有問題的,你買回去虧不了。而我們往往在聽了大嬸的一句話後,也會頓時消除疑慮,把菜買回家。由此可見,博弈並非遙不可及,它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本書中包含了豐富的東西方智慧,並用很多案例全麵剖析了博弈論,其內容通俗易懂,卻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而且它讓讀者對博弈論的印象不再是支離破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