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要想富下去關鍵在二代。
南京雲錦的織機最多時曾有三萬多台,有三十多萬織工。‘寸錦寸金’的南京雲錦是南京人的驕傲,它也是全人類的文化結晶。
喜子對王明明說:“你和母親常常去聽南京白局,但是你不知道南京白局起源織錦工人平時唱的小調。”
王明明聽到這裏一下子來了興趣。她問:“怎麼?南京白局和雲錦有關係。它是織錦工人唱的小調。這就奇了。”
大師傅說:“三姨太是這樣的。最早的時候織錦工人在休息的時候用南京方言演唱自編自演的小調。
“你唱一段我唱一段,自娛自樂。不管是誰想聽就聽,不收錢。就是說白唱一局給大家聽,所以叫白局。
“這裏的織工都會唱,休息的時候他們聚在一起唱自己編的白局,總經理很欣賞。
“老祖宗很早把它列入企業文化。組織了幾個年輕的職工成立了一個班子到各公司,工廠演出。很受歡迎。以後你有機會聽他們唱。”
大師傅是洋行的老人,他對母親的企業文化非常了解,洋行搞了一個夜校,每周一和周五,二堂課,每堂課二個小時全文閱讀廢土法則。
夜校有掃盲班,書法班,演出隊,武術班。不收學費。老師是洋行的技術員和老師傅。大師傅在這裏上完掃盲班。現在能看報。
洋行的職工和家屬,附近的居民和工廠的工人都能來學習。喜子和婆婆也去教課。學校的名聲很大,滿滿的人很熱鬧。
這裏的機房是洋行的產業,最早的時候婆婆隻買了一台機,當時婆婆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萬一闖不出來損失不大。
後來生意順手了又增加了一台。到喜子接手的時候靠這裏生產的雲錦已經跟不上銷售形勢。他決定投資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
喜子高中畢業以後在公司裏打雜,當過營業員,跑過營銷業務,幹過生產部經理。
婆婆對喜子要求很嚴。她常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要想富下去關鍵在二代。
喜子對王明明說“我們每年生產的雲錦不夠銷售,要從別人家生產的雲錦進貨。這就要求我們精通雲錦的工藝。
“隻有具備了一定的技術水平才能一眼看出貨的好壞。
“你要做好準備,今後機房裏的事情要交給你管理,你要認真的向師傅學習。這裏的師傅都有豐富的生產經驗。
“你隻有懂得了雲錦的價值,精通了它的工藝,你才能管理得好。”
大師傅驚喜的說:“三姨太能來管機房好啊,三姨太有學問,人又聰明,以後一定是南京織錦的權威。一定是中外聞名的人物。”
王明明看見這些師傅非常歡迎她心裏挺樂,她知道搞好雲錦的生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得下功夫。
就拿那份設計圖來說,她也看過了,一點也看不懂。想到這裏她有點膽怯了。
說話間飯菜上了桌,四菜一湯。喜子說:“這是我們的工作餐。飯後在菜單上簽字,他們好到洋行報銷。
駕駛員,跟班或者其他人來在廚房用餐,和職工一樣一菜一湯附帶小菜,飯吃飽為好。
“公司管職工一餐飯,公司花不了幾個錢,但是對調動職工的積極性效果非常好。”
王明明說:“我知道很多公司不願意花這個錢。有的公司把職工的工資壓都低低的。硬從員工身上榨油水。”
喜子說:“這些公司在資本積累時期。他們公司的旗幟上永遠滴著職工的血和淚。”
飯後喜子和王明明又在現場檢查了生產情況。他們出了機房,喜子說:“我們從雨花門進城去夫子廟。”司機說:“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