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哲學的角度來討論和諧社會的構建問題(代序)(1 / 1)

我們這次理論研討會有一個非常鮮明的主題,會標上都已經標明了,就是從哲學的角度來討論和諧社會的構建問題。這一主題,一方麵說明,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哲學,另一方麵也指明了哲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民族振興方麵應該承擔的曆史使命。哲學作為一個思想性的學科,在整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當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在古人眼裏,哲學的使命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到了近代,梁啟超把哲學看做探討天地萬物大本大源的學問,這一認識深深地影響了毛澤東。毛澤東的早期著作,動輒要探討大本大源,立誌要立本源之誌,在填誌願時也認為自己非常喜歡哲學。嚴複對哲學、對邏輯有一個很形象的說明,認為哲學是“百學之學”,是“萬法之法”,實際上也是從世界觀、方法論的角度把哲學的方法跟其他科學的方法加以對比。金嶽霖先生對哲學也有精彩的論述,認為無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其宗旨都是“求真”,但哲學是“求通”的學問。另外認為,如果說科學是“成物”的學問,那麼哲學是“成己”的學問,也是強調哲學與其他科學有所區別。當然他說的“成己”的“己”,在他的心目中,不但包括個體的自我,也包括民族和國家。就是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振興、發展,也是離不開哲學的。到了賀麟先生那裏,他有一句口號:哲學為體,科學為用。實際上也是告訴我們在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時候,形上研究與形下研究,道和器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哲學實際上擔負著非常重要的使命。由此可見,和諧社會的構建這個問題,應該是各門科學共同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但是哲學所承擔的責任更重要,它的成果也更深遠。

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哲學實際上是觀察國家命運的理論工具。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傳入中國將近一百年左右,在這一百年裏,實際上成為民族解放,國家振興和人民富裕的最重要的理論基礎。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以他特有的個性特點,提出了以民族解放為本位的群眾史觀,指導民主革命取得了勝利。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個人覺得鄧小平對曆史觀的貢獻,就是提出了以人民利益為本位的生產力史觀。在改革開放的新階段,中央領導進一步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從整個唯物史觀在中國發展的這幾個形態來看,其中貫穿了一條紅線,實際上就是唯物史觀在中國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在中國化的進程當中,獲得了與時代同步的豐富和發展。當然,在這個進程中,幾代哲學理論工作者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進程還在繼續,黨的理論創新的工作還在繼續,此次研討會就是我們積極參與這兩個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