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出征(1 / 2)

隆武十年五月二十八日,嶽州城北城陵磯。

碼頭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晴朗的天空下,將士們身上的紅色軍服、盔上的紅纓以及一麵麵迎風招展的紅旗彙成了一眼望不到邊的紅色海洋。整齊的隊列旁,前來歡送的民眾亦是人山人海,人人手中舉著象征著大明的藍底日月火焰旗,“萬勝”、“必勝”的震天歡呼聲不絕於耳。

“好了,我們馬上要上船了,你先回去吧。記得我說過的話,照顧好爹娘和孩子,與哥嫂好好相處,切不可與他們置氣。”左府軍第一近衛營第一千總隊第一司把總張三同把兩歲的兒子遞回到妻子手裏,叮囑道。

他的妻子抹了抹眼角,哽咽著道:“戰場上到處都是險地,夫君一定要照顧好自己,家裏的事不用你操心,我和爹娘還有孩子都等著你平安歸來。”

“好了,知道了,我又不是第一次上戰場。再說,我的好日子才剛剛開始呢,怎麼就會舍得拋下?”張三同滿不在乎地笑了笑。

“爹爹......必勝......”他妻子懷裏胖乎乎的兒子顯然還不理解父母的離別之愁,也學著周圍的人搖了搖手裏的日月小旗,咯咯笑著發出幾個含糊不清的字音。

“哈哈,柱兒真乖!”張三同瞬間就感到鼻頭一陣發酸,一股熱流也隨之湧進了眼眶。他捏了捏兒子胖嘟嘟的小臉,努力地不讓眼中的熱流溢出。

也正如張三同自己所說,他的好日子才剛剛開始。如今不僅在嶽州城裏買了一處小院,把爹娘都接到了城裏來住,還和別人合買了一間鋪麵,也算得上小半個東家了。但他也知道日子過好了並不代表自此就可以高枕無憂,就如戰前動員會議上所傳達的大帥訓話那樣,“當年北直隸有人說建奴隻為禍遼東,與他無關,結果崇禎二年建奴入寇北直隸,所過之處沃野街市盡成鬼域;當年山西宣大有人說,建奴為禍隻在遼東和北直隸,亦與他無關,結果崇禎六年建奴入寇宣大,無數百姓妻離子散,淪為建奴之包衣阿哈;當年江南亦有人說,建奴為禍隻在北方,與他無關,結果弘光元年建奴南下,揚州、嘉定皆成屍山血海......”

自己的日子過好了隻是個開始,要讓自己的兒女也永遠過上這種好日子,讓自己的子孫後代都在這種安定祥和的環境中平平安安地成長,讓當年北直隸、宣大、江南等地的悲劇永遠不用在自己的家鄉和家人身上重演才是個完善的結局。這是張三同心中的願望,也是他為之奮戰的最大動力之一。

張三同視線轉向前方,看到他同村的老鄉、第一千總隊千總胡大鵬也在跟妻兒告別,再轉向另一側,看到了一個有些孤單的身影,跟周圍一大群正在跟家人告別的將士們顯得格格不入。那是本千總隊第二司的把總丁烈虎,是全營乃至全軍最年輕的把總級軍官之一。為人比較孤僻,平時很少與人說話,至今也沒有成家。但丁烈虎的各項軍事本領和立下的戰功也足以彌補他性格上的這些缺點,尤其是他胸前那兩枚象征著士兵最高榮譽的一等飛虎勳章和一等白刃突擊勳章是張三同一直所豔羨的。

看到張三同的目光轉來,丁烈虎臉上的肌肉抖了抖,對他來說這就算作是笑了。張三同則笑著點了點頭,他知道丁烈虎這樣的戰友雖然在生活中不好相處,但到了戰場上卻是絕對值得信賴和依靠的。

隆重熱烈的送別氛圍裏,軍號響起,隊伍中的口令聲次第傳來。一隊隊督導兵將官兵隊列與送別的民眾分隔開,隨即雄渾的鼓聲響起,第一近衛營首先開始上船。

此次東征,左府軍的出征兵力為第二、三、四、五鎮,內河水師洞庭營和鄱陽營,南洋艦隊大部及其陸戰營,中軍部直轄的第一、第二近衛營及近衛騎兵營等。其中,第二鎮、洞庭營和中軍部直屬的各營從嶽州出發,水陸並進抵達九江後,會合已在九江集結的第三、四鎮,將作為北路進攻的主力沿長江東下直指南京。第五鎮的四個步兵營和南洋艦隊及其陸戰營將作為南路軍,由南洋艦隊總兵官施琅和第五鎮總兵官劉仁駿分別任正、副主官,從香港出發後自海路北上,收複舟山群島後再向西登陸,與北路軍在南京城下會師。第五鎮所轄的第五騎兵營則暫歸中軍部直轄。

留守的兵力為:第一鎮和水師伏波營留守武昌和承天府;第一戍衛營留守辰州,第二戍衛營留守嶽州,第一、第二戍衛營暫編為留守第一旅,旅部由第二戍衛營營部兼;第三戍衛營和第三鎮第十八營留守九江,兩部暫編為留守第二旅,旅部由第十八營營部兼;第四戍衛營留守廣州。

另有右軍都督府都督王東日所率的右府軍自浙江金華府北上,從陸路進攻江南。

雄渾的鼓聲,“萬勝”的歡呼聲如海潮般不絕於耳,第一、第二近衛營上船後,緊接著是中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