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這麽多,其實沒什麽意義,但是總覺得,不把我的這一段經歷吐露出來,這片後記就像少了點什麽。

我本人乏善可陳,今天晚上真正想說的,是小說裏的一些人物。主角兩個人,一開始並不像現在這樣正直善良,開頭我改了四版,最終把商聞柳變成了呈現出的這樣:正直的、有一點狡猾和心機的文臣。商聞柳是我心目中一個人生目標的投影。

寫作過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有關“聖父”的評論。商聞柳出場的時候,是個看著有點可憐的窮學生,我心裏麵,古代的窮學生會有一點天下為公舍身飼虎的情懷,損害自己,這有什麽呢,這在他心裏是很好的事。

越到了後麵,他越明白了,舍身飼虎,虎不一定領情,虎還會吃別的人。他終於不退讓了,終於會彎曲,會掙紮,他在番外裏對配角說“我是為了清掃上一任的惡勢力才來利用你,並不是為了幫你而幫你”,這是他的轉變。

這麽來看,他個人的理想徹底be了,不過商聞柳這樣的人,肯定不會因為這一點悵然。他是個且走且看的人,他不會沉湎。

再說溫旻吧,他才是那個會沉湎的人。

溫旻太缺愛,所以他總是對於皇帝的態度轉變不可置信,為了一點信任上的問題emo很久。

他看起來是一塊石頭,其實他是一朵花。

在第59章 ,很多讀者都表示感情來的太突然,我反省過,應該是我寫的太過了……這裏的劇情,皇帝對他說了態度曖昧的話(告訴他不要太招搖),溫旻第一次對自己曾經的戰友情產生了動搖,因為他懷有一顆純粹的丹心。他喝了酒去找商聞柳,商聞柳告訴他“君自從心”。

溫旻聽了覺得很對:我自己心裏清楚,我是一個丹心赤忱的人,以後的事,難道皇帝從我的行為裏看不出來嗎?他一下子就把商聞柳引為至交了,可能還有那一點說不清楚的感覺吧,至少前麵那一案,他們已經算交情匪淺的朋友了。

他說“萬宵勝此宵”,是不是還有一點“以後我難過了,你都來開解我吧”的邀請呢?溫旻是一個很單純的人。

我大概想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再說說皇帝吧。

李庚不是皇嗣,從小野慣了,他本不具有當皇帝的能力。他當皇帝的年歲也太少了,能夠做到這個地步,算是很優秀的。

當然,他確確實實當得起“狗”這個形容。

他真狗啊,也足夠無情,他也會愛,也會想要一個知心人,可是群虎環伺,任是有情也無情了,不然怎麽活下去呢,不然怎麽維持他飄搖的王位呢?他要的那麽多,傅鴻清隻想要一個換玉宇澄明的君王。李庚和傅鴻清是注定要背道而馳的。

但是自始至終,傅鴻清都沒有動過談情說愛的念頭,我很喜歡傅鴻清這個角色。他很孤單,但是還好,在人生那麽一段時光裏,還有大理寺的那些人陪著他。

還有一個鬆湛,他同樣也缺愛,但更多的是認同感。愛,明粹已經給了他了,可是他太想要被認同了,真的也好,假的也行,江撫稍微說兩句好話,他就真的信了。他是可恨之人,但是寫他的時候,我好像也能從他身上看到一點我十五六歲的影子。

就寫這麽多吧,還有一些角色,許辭青、陸鬥、鄭士謀、洛汲、左澹,還有那些篇幅比較多的配角,家人朋友,同僚兄弟,不一一寫了。這些曾經存在在我的記憶裏的影像,不論陣營不論好壞,都陪我走過了一段旅程,陪我渡過無數個崩潰大哭的夜晚。

《皇都》這本小說很稚拙,但是對我來說,真是像朋友一樣的存在。完結他的時候,我一個人在公司的宿舍裏,有點呆,心裏想:難道真的就這樣完結了嗎?

在我心裏,好像確實揮別了一個老朋友一樣。我後麵再寫別的故事,都沒有這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但不管怎麽說,這本小說終於還是給出了交代,沒有像以前一樣徹底爛尾掉。

時隔一年,還是很感謝曾經追這篇連載的朋友,也很感謝完結後願意看下去的朋友,你們像星星一樣,給我一直以來自我否定的寫作一事帶來了一點w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