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蒙學書中,有一種流行很廣、影響很大的體裁,就是用駢儷句式編寫的各種知識讀物,特別是曆史文化常識讀物。
對偶式的句子,如果再押上韻,用一句或幾句話來介紹一位曆史人物或曆史典故,介紹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各方麵的知識,使兒童讀起來琅琅上口,饒有興味,既能識字,又能增長知識,以至終生不忘:這是古代蒙學書在內容和編寫方法上的一個革新,一個進步,一個新的發展。唐代的《兔園冊》今天已看不到原書了,是否屬於這方麵的內容,難以肯定。五代時後晉李瀚(一說為唐代李翰)的《蒙求集注》可能是這類書流傳至今的最古的一種,後來又發展為明清以來廣泛流行的《幼學》一書。
這本書原名《幼學須知》,又有過《成語考》、《故事尋源》等異名,明代程登吉(字允升,西昌人)原編,但也有人說是明代景泰年間進士邱濬所編,後來通行的本子則是清代人鄒聖脈增補注釋的《幼學故事瓊林》。但在舊私塾中,常略去增補部分不讀。為求篇幅和內容的精悍適用,本書也略去了增補部分,加以今注今譯,以求適合今天的廣大讀者閱讀欣賞。
“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這是舊時人們對二書的評語。這話有一定的道理。過去一些讀書不多的人,卻能懂得不少成語典故,在日常應用中還能得心應手,往往是得力於《幼學》一書。這是一本古代用於啟蒙用的正宗類書,是一本兼百科全書和資料彙編性質的古籍。古代類書中的《皇覽》今已不存,唐代類書中的巨著《藝文類聚》分四十六部,列子目七百二十七;專供皇太子學習的《初學記》分二十三部,列子目三百一十三;《幼學》分三十三部,未分子目,計聯一千二百六十一。三書都是按天地人分類,人部又以朝廷為首,文臣、武職次之,親、師、友等又次之,然後是身體、衣服、飲食、器用、製作、技藝,以鳥獸、花木等結束。《幼學》作為類書,遠不如《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禦覽》那樣的名聲赫赫,但其入人之深、普及之廣、效用之大,則勝過這些皇皇巨著。它包括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各方麵的知識,書中輯錄的資料,不僅涉及群經正史、諸子百家,還涉及許多稗官野史、方誌異聞,特別是廣泛吸收了多種“蒙求”的材料,分類錄事,對偶成句,言簡意賅,易讀易記。舊時代人們日常所用文字、成語典故,多包括在內。在一定意義上,它也可以說是一本可誦讀的成語典故小詞典。它釋文簡練而又比較恰當,用語不多而又解釋清楚。如:
無言曰緘默,息怒曰霽威。
大笑曰絕倒,眾笑曰哄堂。
彼此不合曰齟齬,欲進不前曰趑趄。
受人牽製曰掣肘,不知羞愧曰汗顏。
隻有幾個字,就把詞語的意思解釋明白了。有時字數稍多,也不超過一個簡單的句子,如:
讚襄其事,謂之玉成;分裂難完,謂之瓦解。同惡相幫,謂之助桀為虐;貪心無厭,謂之得隴望蜀。
事有大利,曰奇貨可居;事宜鑒前,曰覆車當戒。
不修邊幅,謂人不飾儀容;不立崖岸,謂人天性和樂。蕞爾幺麼,言其甚小;鹵莽滅裂,謂其不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