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先楚本紀•七世君王
……
(第一代)
楚文王(文帝)熊貲,在位十三年。
前期,稱霸荊州中部,成為荊州霸主。
中期,平定三民叛亂,繼續東征西討。
後期,恢複經濟,發展國力,以求梁州。
然天不隨人願,最終病逝,享年四十七歲。
(崩於郢都,次年,長子熊艱繼位)
……
(第二代)
楚杜敖王(杜帝)熊艱,在位兩年。
因先王治國有法,中外大定。
所辛在位年間無外戰,無內憂。
英年早逝,功績甚少,但極為重要。
臨死之際不顧群臣勸阻,堅持改立文王次子熊惲為國之儲君。
最後因病去世,享年三十一歲。
(崩於郢都,次年,王太弟熊惲繼位)
……
(第三代)
楚成帝熊惲,在位四十五年。
繼承父兄遺誌,執掌楚國政事。
前期,繼續東征西討,徹底占據荊州全境。
中期,遷都丹陽,立大楚王朝,建號稱帝。
西征,占領梁州南部巴蜀全境,北拒秦國。
東征,夷滅三國,占領東揚州;北伐,攻滅五國,占領豫州南部。
後期,威壓天下,使二十國臣服。
最後十五年,用王朝改革的眾建諸侯,將二十國肢解成六十個小國。
最後五年,因為最後一個改革廢國設郡,招致天下諸侯的不滿,遂向全天下開戰。
最後一年,在天下六十五國的圍攻中,熊惲鬱鬱而終。
死於年老,享年七十一歲。
(崩於丹陽,次年,二子熊勒繼位)
……
(第四代)
楚獻帝熊勒,在位兩年。
在位年間,一邊率領楚六師與天下諸侯開戰,一邊繼續推進改革,與九卿合作,穩定國中。
曾遭遇上百次刺殺,辛得楚之先烈庇佑,未令得逞。
但最終還是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五歲。
(崩於丹陽,次年,長子熊伯業繼位)
……
(第五代)
楚俞帝熊伯業,在位三十三年。
前期,繼續完成先帝遺留下來的改革任務,命令前線部隊堅持戰鬥,不準停戰,啟用大批能臣猛將以為驅使。
利用強大且雄厚的國力、寬廣的戰略縱深與諸侯周旋到底,堅持避輕就重,逐一擊破。
中期,完成所有王朝改革,結束持續二十五年之久的護法戰爭,並取得最終勝利。
(二十多年來,遭遇將近三百多次的間諜刺殺,平均每個月發生一次,但辛得墨家名士拚死保護,才得以周全)
後期,部分諸侯國因不滿楚政,遂脫離王朝而去,伯業允之。剩餘的諸侯則冥頑不靈,依舊與楚國朝廷背道而馳,伯業發兵討之。
最後,在即將勝利的前夕,因病離世,享年六十歲。
(崩於丹陽,次年,三子熊博繼位)
……
(第六代)
楚平帝熊博,在位十七年。
奮五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
繼續推進前三代君臣定下的統一大業,維持原有的決策方針,盡全力消滅所有北方諸侯,東南諸侯。
在十四年之間,伐二十四國,以兵強威天下。
令七國入朝請降,自以為天下大定。
公元前570年,楚平帝十五年,天下一統,天命唯楚。
平帝十六年,新建陪都於河洛,遷楚室以“宅茲中國”,鎮壓天下。
年底,遷都至大周洛邑,宣揚改朝換代,天命維新,以楚代周,大楚天子,天下楚臣。
在北境修築萬裏長城,抵禦北夷。
冊立長子熊磯為儲君,安邦定國。
平帝十七年,病逝,享年五十五歲。
(崩於洛邑,次年,長子熊磯繼位)
……
(第七代)
楚莊帝熊磯,在位??年。
於平帝十八年正月繼位,時年四十歲,正值壯年。
元年三月,萬裏長城竣工,舉國同慶。
元年五月,冊立皇四子熊茗為楚太子。
八月一日,莊帝認為普天之下,莫非楚土,率土之濱,莫非楚臣。
隨即發起天下勸進……
莊帝九年,太師曹經、太保範書、塚宰國僑、宗伯姬惲、司徒樂喜、司馬範鞅、司空薑伐、客卿秦叔願、昭伯肴等九卿聯名上書,
熊磯加皇帝尊號:
惠仁和烈顯神成文康
……
(完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