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節,前些天和巧珠約定,要去白虎山掃墓。
做好早飯,小娟開始準備祭祀物品,她把銀錠、香燭放進一隻大布袋,然後將葷素菜肴裝進木匣。雞肉和黴幹菜蒸肉是昨天事先留好的,除了補上昨晚吃掉的,她還增加了醬爆螺螄、青菜、紅燒豆腐等菜肴。按習俗,親人去世後第一年上墳得十個菜。當然,黃酒是萬萬不能少的。一想到福安生前呡一口老酒,嗦一顆螺螄的樣子,女人不由得雙眼濕潤。
本來,小娟還要為蘇家的祖先準備一份祭品。但二叔說隔江過海的不方便,讓她帶糕點水果和紙錢就可以了。雖然過意不去,想到每次乘小船時都會灑出菜湯,她就不再堅持。
大家圍坐在八仙桌旁,一邊吃早飯,一邊等著鬆年夫婦的到來。
不一會兒,巧珠和丈夫匆匆趕來。不久前,巧珠終於如願以償地給周家生了個兒子。
三十出頭的鬆年穿一件玄色粗布外套,因為扁擔不離肩膀,他的脊梁已經有些彎曲。上了年紀的人都說,鬆年長得越來越像張法了,不論是身材長相,還是走路的姿勢,跟當年的張法一模一樣。
姐姐的出現對巧珠來說完全是意外,但做妹妹的並沒有表現出驚喜,隻是不冷不熱地打了聲招呼。
小娟清楚,巧珠對姐姐常年在外、不回家信頗有怨言,卻不曉得巧珍身陷囹圄,吃了那麼多苦。
見人已到齊,長生套上騾車,將四個孩子抱了上去。因為要照看牲畜,送到江邊後,他將立即返回。
陳明雖然和巧珍確定了關係,但按當地習俗,沒有成親是不用去墓地祭拜的。小娟讓他留在家裏,但陳明堅持要去。陳明說:“經常聽巧珍說起伯父伯母和大哥,在心裏,我已經把他們當成了親人。”
小娟聽了暗暗高興。心說,這人話雖不多,倒蠻有人情味的。
船已在江邊等候。因為沒有碼頭,長生利索地挽起褲腿,和鬆年一起把孩子和女人背上船。陳明謝絕了未來連襟的好意,脫下皮鞋,把未婚妻背上了船。
祭祀完祖先,一行人來到白虎山南麓的另一處墳地。
巧玲和祿安的小墳包因為每年都在添土,不但沒有被雨水衝平,反而比三十多年前高大了一些。五個墓穴,父母的居中,福安在最西側。
破完土,小娟點上香燭,把菜肴整齊地放到石桌上。
此時,巧珍已跪在父母墳前。她低著頭,手絹捂著嘴巴,瘦削的肩膀伴隨著抽泣不停地起伏著。
小娟則一邊斟酒,一邊向亡夫和公婆小聲講敘大姑子所受的遭遇及她和陳明之間的關係,希望他們能諒解巧珍,並保佑他們平安幸福;接著,她向他們講述了四個孩子成長路上的趣事,嘉依如何聰慧懂事,子俊如何心細;最後,她提到了長生,說他勤快、能吃苦、是個難得的好小夥子。小娟向三個長眠在黃土中的親人娓娓道來,她不信鬼神,此時,卻覺得他們的靈魂正專注地傾聽著她的講述。
巧珠蹲在母親墳前,一邊哭,一邊訴說著她的思念和未盡的孝道。這方麵,她有著和母親戚彩蓮一樣的特長,配上悠然綿長的哭泣,讓人聽了無不潸然淚下。
見時候不早,小娟將她們一一扶起,說這麼多人去二叔家吃飯,得幫把手。
過年時二叔說過,上完墳一定去他家吃飯。
如小娟所說,盛之一家正在為客人的到來準備午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