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彈盡糧絕 3.德意聯軍的覆滅(1 / 3)

第六章 彈盡糧絕 3.德意聯軍的覆滅

1942年2月底,隆美爾向德軍最高統帥部報告:要繼續在突尼斯作戰,每月的補給需要14萬噸。希特勒立即答應並向墨索裏尼施加壓力,但也無濟於事。

打仗離不開後勤。軍事家們把後勤比作軍隊的尾巴,後勤補給線越長,尾巴就越長,產生的阻力就越大。完全機械化、裝備高度技術化的裝甲部隊同時也是一支非常脆弱的部隊。

1942年6月,進駐阿拉曼、準備進攻亞曆山大的隆美爾變成了長尾"狐",被長長的尾巴所困擾。意大利要將補給送到阿拉曼,必須渡過1000多公裏的地中海到達主要基地班加西港,再穿越1000多公裏的沙漠。這條海陸運輸線經常遭受英國海空軍的攻擊。

意大利海軍擔負海上運輸任務,但意大利海軍燃油嚴重短缺。本來意大利的燃油由德國提供,但有很多原因造成了意大利的燃油短缺。例如,由於德蘇前線需要大量燃油;德國油井遭到了轟炸;德國軍部需要燃油;從羅馬尼亞至意大利的長途鐵路運輸所受到的盟國空軍的襲擊;運油卡車不足,等等。

德國對意大利的要求,總是打七折,再加上上述原因的影響,使運到意大利的油量僅為五成。

由於燃油短缺,意大利海軍被迫限製活動。但對於意大利海軍來說,唯一的抉擇就是挑起重擔。

1942年第2季度,德國向意大利提供15萬噸燃油,比前一季度運得多,但第2季度意大利消耗了18萬噸燃油。

1942年夏季,隆美爾的德意聯軍進駐阿拉曼。與此同時,意海軍正準備向埃及蘇伊士運河發起進攻,但為了向隆美爾的部隊提供燃油,被迫從意海軍戰列艦和巡洋艦上將燃油吸出來供隆美爾的裝甲船隊使用。

為了縮短海上運輸線,意海軍曾經計劃從愛琴海航線運送補給品到達利比亞的昔蘭尼加,這需要意海軍主力移師愛琴海。由於燃油缺短,意海軍主力無法移師愛琴海,被迫停在港內。

由於德國最高統帥部對於意大利每次增加燃油補給的申請一概不同意,所以意海軍東移一事未能實施。德國最高統帥部低估了海軍在戰爭中的作用,特別是忽視地中海地區在總戰略上的重大意義。

在北非,隆美爾的部隊汽車數量嚴重不足,這是該部隊的薄弱環節。另外,補給品在到達前線以前的陸上運輸中所遭遇的重重困難與越來越大的損失,並不比海運少。

僅以燃油為例,運到班加西港的燃油,用汽車運向前線時,沙漠公路使汽車的耗油量猛增。這使得隆美爾的補給狀況更加緊張。

與軸心國的情況不同,英國為非洲盟軍提供盡可能多的物資、部隊和補給品。英國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盡管馬耳他島曾經遭受嚴重的封鎖和轟炸,地中海也曾被德意海空軍切斷,但英國環繞非洲的補給線完全不受德意海空軍的幹擾。

德意的盟友日本海軍在印度洋的實力不足,無法打擊從美國途經馬六甲海峽到達北非中東的補給線和從英國途經好望角到達北非中東的補給線。來自美國和英國的補給不斷地取道印度洋到達蘇伊士運河。

另外,英軍的生活補給品可以由埃及、伊拉克等國提供。在運輸上,德意明顯處於劣勢。例如,1942年8月,英國向中東提供了50萬噸物資,與此同時軸心國總共提供了1.3萬噸。

隆美爾把補給品嚴重不足的責任推給意大利:"最大的困難是補給。地中海船隻的調遣權掌握在意大利人手中。"

隆美爾對意大利在補給方麵偏袒意軍非常惱火。例如,意軍皮斯托亞師,預定1942年9月中旬到達北非,將留守利比亞而不是開往阿拉曼,但在8月初皮斯托亞師竟有2/3的部隊和400輛裝備運過海來。與此同時,德國第164步兵師的車輛隻運來了60輛,而第164步兵師正在前線苦戰。

阿拉曼戰役失敗後,隆美爾想退回利比亞邊境,在德國遭到了一致的反對,意大利的反對更加激烈。

希特勒和墨索裏尼仍然相信,隻要增援部隊運到,他們就能占領埃及首都開羅。希特勒與墨索裏尼達成了一項協議,把準備攻打馬耳他島的部隊調到了埃及。這樣,占領馬耳他的機會就白白放棄了,後來,意大利所有的麻煩都來源於馬耳他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