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撕破臉,雙方都是大損失。 108、給人好處,要給得恰到好處(1 / 1)

第十章撕破臉,雙方都是大損失。 108、給人好處,要給得恰到好處

凡事都講求一個度,都講求恰到好處。給人好處也是如此,過濫、過於隨便都可能好心辦壞事。助人可以給心靈以溫暖,但如不顧及對方的心理感受,也可能會深深地傷害別人。

某先生給我們講過他祖父的故事,在理解人情世故的微妙方麵,具有很好的啟發作用:當年,祖父很窮。在一個大雪天,他去向村裏的首富借錢。恰好那天首富興致很高,便爽快地答應借給祖父兩塊大洋,末了還大方地說:"拿去開銷吧,不用還了!"祖父接過錢,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等著急用的家裏趕。首富衝著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還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開院門,發現自家院內的積雪已被人掃過,連屋瓦也掃得幹幹淨淨。他讓人在村裏打聽後,得知這事是祖父幹的。

這使首富明白了:給別人一份施舍,隻能將別人變或乞丐。於是他前去讓祖父寫了一份借契,祖父因而流出了感激的淚水。

祖父用掃雪的行動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首富向他討債極大地成全了他的尊嚴。在首富眼裏,世上無乞丐;在祖父心中,自己何曾是乞丐?把"施恩"變成了"施舍",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

一個商人在街頭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心中頓時生起一股憐憫之情。他把一元錢扔進出售鉛筆人的杯中,就走開了。

沒有走幾步,商人好像聽到了有人在吼什麼,他一回頭,隻見那個賣鉛筆的人紅著臉衝自己大聲說:"你為什麼無緣無故給一個健康的推銷員一元錢?"商人趕忙折轉身來,從賣鉛筆人的攤位上拿起幾支筆,他抱歉地解釋說:"對不起,我忘了取鉛筆了,希望你不要介意。"賣鉛筆的人說:"你我都是商人,我賣東西,而且有明碼標價。你給我一元錢,為什麼就不肯拿鉛筆呢?你是不是瞧不起我,認為我是一個需要人同情的小販?"商人連連說"對不起",然後離開了。

很快過去了幾個月,在一個社交場合,一位穿著整齊的人與商人打招呼,他雙手遞上名片,並且自我介紹說:"您可能已經忘記我了,我雖然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遠忘不了您。是您傷了我的自尊。我一直沒有把自己當作乞丐,即使您跑來給了我一元錢,我仍告誡自己:我是一個商人!"商人聽了,尷尬地笑了笑。

向一個人伸出熱情之手給予無私的幫助,的確是重要的,但更為關鍵的是,我們不能讓對方感到傷了自尊。幫助一個人,要體現自己的心意是好的,同時要了解對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幫助,否則你的幫助是多餘的。

有兩個女中學生看見一個孤獨的盲人鄰居很可憐,想為他做點好事。有一天,她們發現盲人的一盆已洗好的衣服放在繩子下,還沒來得及晾曬。她們想做"無名英雄",就悄悄地去晾曬。可是當她們剛晾好衣服的時候,看見盲人走過來了,一個女生脫口而出:"瞎子來了。"

說罷兩個人就要離開,可是盲人已經聽到了女生的說話聲。他發現自己的衣服不在盆裏,第一判斷是這幾個女孩把它藏了起來,他頓感自己受到了她們的欺負和羞辱,就破口大罵起來。這件事被其他鄰居知道了,也以為兩個女生欺負了盲人。兩個女生的父母聽到這件事,就批評自己的孩子。可是兩個女生感到很委屈,她們並沒有欺負盲人,而是真心幫助他。

這兩個女生做好事幫助人,結果反而搞得雙方都不痛快。如果她們掌握了正確的方法,直接對盲人說:"我們來幫您晾衣服吧。"那麼就不會出現這樣"惹禍"的事。

由此可見,給人好處,要給得恰到好處。

如果不能掌握具體情況,便胡亂給人好處,給得好了皆大歡喜;給得不好,觸了黴頭,對自己、對他人都會有所傷害。所以,我們要為自己和他人保留餘地。這樣,才可以防止一些不該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