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叫齋冠,高7寸,廣3寸,用竹皮編成內框,外麵罩有黑色的漆紗,使用時套在發髻上,它是沿襲楚國流行的冠帽形製製作的。楚國人喜好戴高冠,這種特點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記載中都有所反映。《春秋左氏傳·成公九年》記載:楚將鍾儀被俘虜以後,仍舊穿著楚人冠服,晉侯見到他,馬上驚訝地問:“那個戴著楚冠的人是誰啊?”可見當時的楚冠與中原各國的冠帽完全不同,讓人一眼就能分別出來。戰國秦漢時的冠楚國詩人屈原的《離騷》中有“高餘冠之岌岌兮”的詩句,《九章·涉江》中有“冠切雲之崔嵬”的描寫,都是說戴的冠非常之高,甚至可以接到雲彩。試想一下,這種高高聳起,勢如摩雲的高冠,該有多麼引人注目啊!20世紀70年代,在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中曾經出土一件人物禦龍帛畫,上麵畫了一個男子,頭戴高高的長冠,就是戰國時楚冠真實的記錄了。漢高祖劉邦原是楚地的居民,生活習慣完全楚化,據說長冠便是他身為平民時用竹皮編織的式樣,所以漢代又把長冠叫作劉氏冠。老百姓們則從它扁平細長的外形出發,形象地叫它鵲尾冠。由於長冠是漢高祖所創造,在漢代地位很高,被確定為官員祭祀等大型禮儀中戴的冠帽。
20世紀70年代發掘的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一些隨葬的木俑。其中有一件男俑,頭上戴有一個向後上方傾斜的梯形長木板,有些學者認為這就是當時的長冠。也有人把它叫作另一種漢代冠帽——卻非冠,卻非冠與長冠相比,應該顯得短一些、低一些,但外形基本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