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結局(1 / 1)

在北宋時期,杭州並不如此美好。

由於地勢低窪,河道淤塞,雨水豐年,秋季漲潮,海水倒灌,經常發生水患。

水患不僅衝毀了屋舍橋梁,造成了人畜喪亡,還淹沒了良田田園,導致了饑荒和瘟疫。

百姓流離失所,壯年背井離鄉,生活十分困頓。

皇祐二年(1050年),杭州又遭遇了大饑荒。

當時範仲淹剛剛調任浙西安撫使兼知杭州府事。

他上任後發現情況十分嚴峻,百姓餓殍遍野,民不聊生。

他立即向朝廷求援,並開官府糧倉賑濟百姓。

但由於受災麵積太大,朝廷救濟不及時到位,官府糧食也遠遠不夠分配。

範仲淹隻能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範仲淹鼓勵賽龍舟的舉措看似與解決饑荒無關,甚至有些浪費和奢侈,但實際上卻有著深遠的意義。

範仲淹的目的是通過賽龍舟來刺激經濟和提振士氣。

一方麵,賽龍舟能夠帶動相關的產業和商業。

製作龍舟、船槳、鼓、旗幟等需要大量的木材、布料、漆料等原材料,這就為木匠、裁縫、漆工等手工業者提供了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

同時,賽龍舟也需要大量的食物、酒水、糖果等供應,這就為農民、漁民、酒商、糖商等商業者提供了銷售渠道和利潤空間。

此外,賽龍舟還能吸引周邊地區的遊客前來觀賞,這就為交通運輸、住宿飲食、娛樂服務等行業帶來了客源和收益。

另一方麵,賽龍舟能夠增強百姓的凝聚力和信心。

賽龍舟是一種團隊合作的競技活動,需要參賽者之間相互配合、協調、鼓勵。

這樣不僅能培養百姓之間的友誼和團結,也能鍛煉百姓的體魄和意誌。

同時,賽龍舟也是一種歡樂和祈福的慶典活動,能讓百姓在艱難時期感受到一些快樂和希望。

這樣不僅能緩解百姓的苦悶和壓力,也能激發百姓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範仲淹鼓勵賽龍舟的舉措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一年後,杭州的經濟和民生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一方麵,杭州的經濟得到了恢複和發展。

由於賽龍舟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繁榮,杭州的商業稅收大幅增加,為官府提供了更多的財政收入。

同時,由於賽龍舟吸引了周邊地區的遊客,杭州的文化影響力也大大提升,為杭州打造了一個良好的形象和聲譽。

此外,由於賽龍舟促進了百姓的就業和消費,杭州的市場活力也大大增強,為杭州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

但是在那樣的災年,範仲淹卻大興土木,發展娛樂,聽起來似是荒誕不作為之事,所以範仲淹也因此而攤上了事情。

在北宋時期,每個地區都會設置一個轉運使,兼任管案察,也就是監司,是監督當地官員的工作的,他就對範仲淹的所作所為非常不滿,還上報朝廷要求彈劾範仲淹。

根據沈括《夢溪筆談》的記載,當時監司向朝廷上表請求彈劾範仲淹,責備他:

“不恤荒政,嬉遊不節,及公私興造,傷耗民力。”

這個罪名在當時可是不小,意思就是在如此荒年之際,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範仲淹卻不體貼百姓荒誕政事,大搞娛樂活動沒有節製,還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針對這些彈劾的文案,範仲淹也陳列了許多理由逐條反駁,他講述了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

“皆欲以發有餘之財,以惠貧者。”

範仲淹是想用民間閑置的財糧用於救災之中,憑借這個來惠及貧困的人,包括賽龍舟和大興土木之事,都是為了給民眾提供工作崗位,並以此來激發經濟的恢複。

範仲淹認為,大力發展賽龍舟之事是非常好的政策,沒有比這個更好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