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公共關係學通用教程》的配套教學參考書。旨在為公共關係學教學提供必要的教學資源,以擴展與增強這一教學的視野和實用性,並通過運用案例分析法而加強教學的實踐性環節。

“案例”一詞,譯自英文“Case”,意為狀況、情形、事實和事例之意。案例教學法,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蘇格拉底的“問答教學法”(又稱“助產術”)。現代案例教學法大概出現於20世紀初的美國,最初應用於醫學和軍事教學,其後在管理學的教學中推廣。時至今日,案例教學法已廣泛應用於各門應用性學科,即使如哲學這類抽象性程度極高的理論性學科,也嚐試運用這一方法,隻不過通常把“案例”一詞換作“材料”,把“案例分析”改為“材料分析”。

案例分析法是案例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可以獨立出來,作為理論教學和應用課程教學的一個補充。兩者的區別在:案例教學是以案例作為基本教材而展開教學的,而案例分析法既可以作為案例教學的一個中心環節,又可以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教學方法。後者,主要指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某些理論問題以及使學生通過把理論應用於實踐去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師生共同對案例分析研討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和課堂討論、作業練習、參觀見習(實地調查)一樣,可以作為課堂係統講授時加強教學中實踐性環節的一個補充。實踐證明,在教學中靈活和有效地應用案例分析法,不僅能發揮其“說明或證明的功能”,而且能發揮其“能力培養的功能”。

提倡案例分析法是《公共關係學通用教程》的特點之一。這部教材每章都附有2~3個針對該章內容的案例分析,書後還附有一個近五年我國公共關係案例的集萃《公共關係案例集萃(2005—2008)》,見黃禧禎、劉樹謙主編的《公共關係學通用教程》,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13-227頁。該教材經過兩年的使用,綜合反饋的意見,我們借這次修訂再版的機會,以原有的案例集萃為基礎,擴展成這本配套的案例集。

本書案例的選編,力求達到以下幾個要求:①選編的範圍包括國內、外的公關事件,但以當下我國的公關熱點事件為主,要有典型性與時代感;②題材至少涵蓋企業公關、政府公關與學校公關三大領域,可廣泛涉及其他主體的公關;③內容要關聯教材的各知識點,並通案例分析的“討論題”或“公關看點”,與知識點相聯係;④與原教材已有的案例不重複。

本書在體例上分為“專題案例”與“綜合案例”兩部分。這裏所謂“專題”和“綜合”隻是個特定意義上的劃分,是就案例所關聯的課程知識點是集中還是廣泛而言的。專題案例以教材的八章為架構選編,並圍繞每章的若幹知識點提出討論問題;綜合案例則突破某一章節知識點的局限,廣泛地從不同的公關視角設問,故稱為“公關看點”。我們以為,公共關係學在教學中運用案例分析法的目的,在於擴大公關視野、形成公關眼光、鍛煉公關思維以及激活公關創意,因此不提供限於編者一己之見的“參考答案”,對案例的使用、問題的設定也不必拘泥於本書,完全可以按需要靈活使用,發揮師生的自主性與創造性。同時,作為一種希望與建議,本書努力探索與提供一種案例編寫的參考模本,以便在教學中讓學生以此為參照而自己動手去編寫案例。這既可讓學生得到一種專業上的鍛煉,又可為教學不斷積累資源。

本書寫作的分工如下:

專題案例部分:第1—4章的案例由邱奇誌選編,第5—8章的案例由潘培義選編,黃禧禎、劉樹謙補充了3個案例。

綜合案例部分:第1—8個案例由詹巧如選編,第9—12個案例由邱奇誌選編,第13—16個案例由潘培義選編,第17—18個案例由劉樹謙選編。

黃禧禎對全書作了統稿與審定。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廣州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教材出版基金的資助,感謝廣州大學領導和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為本書的出版所給予的大力支持與幫助。書中大部分案例來自因特網上的電子文獻,均注明了出處,對這些文獻的作者以及撰寫本書所參考的其他文獻的作者。在此一並深表謝意。

編者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