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翻譯課程;教學;學生智能;發展

一、關於翻譯課程教學

外語學習初期的翻譯實踐僅局限於對翻譯的感性認識上,而高年級的翻譯課程則是要把翻譯作為一門科學,使學生對翻譯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不自覺的學習轉變為自覺的學習,由不係統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係統的並略帶研究性質的學習方式。翻譯課程的最終目的就是使學生的翻譯技能發生質的飛躍,成為一名合格的外語工作者。因此,可以說,“翻譯能力是學生外語語言和知識各方麵能力的綜合體現,翻譯課是外語四年本科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必修課”。

那麼,應該怎樣去學習、研究翻譯呢?翻譯課程本身又有什麼性質呢?作為一門科學,它是否擁有自己的體係呢?下麵從與精讀、語法等課程的對比角度,談幾點看法。

首先,應該搞清楚的是,翻譯課不同於精讀課,雖然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但是,在課程的性質上卻有不同的“個性”,不能混為一談。精讀課的重點是打好學生的英語基礎,進行聽說讀寫四方麵的全麵訓練,並比較係統地講授語音、語法和詞彙方麵的知識。但是,對精讀課而言,翻譯,無論是英譯漢,還是漢譯英,都不過是其教學的輔助手段,用以幫助學生完成聽說讀寫諸方麵的學習和訓練。而作為一門科學,翻譯有它自身的係統性、完整性和科學性。這首先體現在它是建立在宏觀的基礎上的,即翻譯的學習與研究強調從宏觀入手,強調從總體上去把握原文,然後再逐漸過渡到微觀的層次上。它的特點是從大到小,從全局到局部,先見森林,後見樹木。也就是說,翻譯學習與研究的著眼點應該是從全文到段落、從段落到句群、從句群到句子,再從句子到詞組和單詞。這是翻譯學習與研究的科學性保證,也是實現其係統性和完整性的重要前提。簡而言之,這是翻譯學習與研究的總原則,也是翻譯教材編寫的根本方針。然而,在精讀、語法等課程中,作為教學輔助手段的翻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而且大部分場合違背這個總原則,導致學生的注意力過多地放在細枝末節的問題上。

明白了翻譯的總原則、大前提,下一步就是具體地學習、研究翻譯。怎樣學習、研究翻譯,不僅是學生,而且也是翻譯課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同時也是翻譯教材編寫的一個關鍵問題。學習、研究翻譯的核心就是建立一個什麼樣的體係。這是精讀課、語法課不可能去考慮的問題。然而,由於在語言學習的初級階段,翻譯經常成為解疑釋難的重要手段,教師經常通過翻譯來了解學生掌握課文難點的程度。翻譯在詞彙學習、語法學習、句型及慣用語的學習中也充當著特殊的角色,起著除疑解惑的作用。這種把翻譯當做教學的輔助手段的做法,無形之中會使學生產生一種錯覺,以為翻譯不過是語言學習中的一個工具,沒有內在的係統性和科學性。因此,有的學生把翻譯理解成語法的詮注、詞彙的釋義,混淆了不同學科間的區別,認為翻譯就是研究各種句型、句式的翻譯等。其實,這些從詞彙、語法角度出發的學習與研究固然是翻譯研究的一部分,但不是主要的部分。如果始終局限於這些微觀問題的學習與研究,則不免有“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之嫌,同時也不可能真正學會翻譯,迅速提高翻譯水平。

因此,具體講授翻譯必須站在較高的層次上,以高屋建瓴之勢歸納總結一套較完整的、適用麵較寬的翻譯體係。在眾多的翻譯體係中,以翻譯技巧為主線的體係比較合理,它既簡潔明了、重點突出,又疏而不漏、易於把握。利用這個體係去學習、研究或教授翻譯,至少有以下幾個好處:

第一,它保證從宏觀入手學習、研究翻譯這一總原則得到體現。因為各種技巧首先是段落、句群和句子的翻譯技巧,然後才是詞語的翻譯技巧,這就保證了體係的科學性。同時,它又不會束縛人們的手腳,剝奪人們自由施展才能的權利。因為它教給人們的與其說是一個個具體的翻譯方法,不如說是在宏觀上教會人們理解、把握翻譯的實質,開闊人們的思路,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從根本上提高翻譯水平。利用它,我們還可以對同一段譯文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賞析。這也是它宏觀性的體現。

第二,這個體係為翻譯理論的研究開辟了較廣闊的空間。作為一個體係,如果沒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僅僅局限於翻譯標準的討論,局限於技巧的羅列、講解,也就不成為體係。學習、研究任何一種技巧,必然牽涉這一技巧賴以生存的深層的理論原因。這個體係不僅沒有妨礙人們的理論研究,相反,它為人們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並促使人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譬如學習、研究增譯,就牽涉增譯的原理、增譯的前提、增譯的原則、增譯的內容、增譯的方法、增譯的得失等多項研究內容,而每一項內容又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如語境、修辭、文體等進行探討。

第三,與精讀課、語法課等相比,翻譯課還有個特點,即它十分重視並強調同源譯文的分析對比研究。這是學習、研究翻譯時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我國許多著名的學者,如朱光潛先生就十分重視同源譯文的對比分析研究,這是提高翻譯鑒賞力和實際翻譯水平的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同源譯文的比較是多方麵的,不僅包括譯文正誤的分析對比,也包括修辭領域等方麵的對比研究。這不僅可以加深對翻譯的感性認識,並使之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又可以激發學生對翻譯和翻譯研究的興趣。然而,始終停留在同源譯文的分析對比上,又不免有“紙上得來終覺淺”的危險。更有效的辦法就是自己創造同源譯文,然後再“自我解剖”,進行分析對比。這種做法的最大好處是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判斷、評價譯文的綜合能力,而且還可以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現在很多學生一旦落筆成文,就很難再修改自己的譯文,最多是置換少數詞語。如果拿掉譯文,讓他們重譯一遍,往往譯文還是老樣子,因為他們的思維已經定勢,想不到同一原文自己可以譯成另一副樣子。不打破這種思維定勢,就不可能提高譯文的質量,因為好的譯文是產生於多種同源譯文之中的。一個人譯出的同源譯文越多,他的思維框框就越少,他的選擇範圍就越大,譯文的最終質量也就越高。

第四,除了同源譯文分析研究及創造同源譯文的學習方法外,翻譯課還十分強調從原文到譯文的對照閱讀,因為這也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很好方法。英國著名翻譯家彼得·紐馬克在其力作《翻譯教程》中曾安排專門章節討論對譯文與原文進行詳細的對比分析。在進行同源譯文分析研究時,因為同源譯文自身可以相互成為對方的參照物,異同點相對比較明顯地擺在學生眼前,容易被發現。當然,要講清講透同源異種譯文異同點的實質性區別並不容易,尤其是要辨明它們相互間的微妙而又精細的區別更非易事。不過,由於字麵具體文字的不同,人們即使說不清同源異種譯文之間微妙的或不微妙的區別,一時無法判斷優劣,但是,至少可以感覺到問題的存在。然而,一旦進行對照閱讀,能否對譯文作出正確的評價姑且不說,首先,能否感覺到譯文是否有問題本身就不那麼簡單。它更需要敏銳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進行從原文到譯文的對照閱讀,就是為了培養和提高這種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進行對照閱讀時,一定要擺脫譯文對人的引導,不能被譯文牽著走,而應該緊緊抓住原文,從原文的角度來觀察、分析、研究譯文,或欣賞或批評。換而言之,就是緊跟原作者,而不能追隨翻譯者。然而,在學生中,有不少人被譯文所左右,從譯文的角度來看原文,來理解原文。他們不是先說原文是什麼意思,而是先說譯文是什麼意思,並由譯文推導出原文的意思,把兩者完全等同起來。這種現象較為普遍,可以算作翻譯研究中的一個誤區,嚴重影響了對原文的準確把握,使對照閱讀失去意義,走上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