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滅亡,促使人們更多地轉向對天下興亡的思考,打破了v庶人不議v的觀念,取而代之的是v處士橫議v的活躍風氣。在對人、事及社會的廣泛探討中,人們不再崇信v天道v,進而在如何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教化民眾等方麵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學派。這些學派的創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稱為v諸子v,v百家v則指這些學派。最有影響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各學派的人物針對一些社會問題四處遊說,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或著書立說,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在中國文化史上形成了一個百家爭鳴的空前繁榮的局麵。諸子百家的學術觀點反映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也隨之形成了不同的學術和文學派別。諸子散文大都觀點鮮明,言辭犀利,感情充沛,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所以諸子百家散文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也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
從人類文明演化曆史看,曾邦哲《結構論》提出諸子百家及三教九流是早期的學科分類體係,儒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偏向政治軍事與倫理領域,墨家、道家、名家、醫家和農家等偏向自然工藝與邏輯等領域,還禪家、雜家、書畫家等則偏向人文藝術等領域,並且,西方近代科學發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中華文化已經萌芽,比如,儒家的社會倫理化(科學社會規範)、墨家的實踐經驗化(實驗技藝方法)、道家的思想澄清化(理論思維頓悟)和道家的係統邏輯模式(全息結構模型),以及一些技術發明的原型等。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
3史家論述
編輯
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引述了司馬談(司馬遷之父)對學術流派的見解,司馬談把先秦以來的學派總歸納為六家,即陰陽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東漢班固在《漢書》中則把先秦以來的學派歸納為十家,即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
呂思勉認為“術數”、“方技”、“兵書”三略,亦可稱為先秦諸子,可算為十二家。
4各派介紹
編輯
法家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及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韓非子在中國傳統法治文化中,齊國的法治思想獨樹一幟,被稱為東方法家或齊法家。齊國是“功冠群公”的西周王朝開國功臣薑太公的封國,薑太公的祖先伯夷輔佐虞舜,製禮作教,立法設刑,創立始禮法並用的製度。太公封齊,簡禮從俗,法立令行,禮法並用成為齊國傳承不廢的治國之道。管仲輔佐齊桓公治齊,一方麵將禮義廉恥作為維係國家的擎天之柱,張揚禮義廉恥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麵強調以法治國,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提出以法治國的人。
至戰國時期,齊國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和百家爭鳴的策源地,繼承弘揚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學派。管仲學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為先秦法家學派的最高成就。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深受齊文化熏陶的荀子,還培養出韓非和李斯兩位法家代表人物。先秦法家主要分為齊法家和秦晉法家兩大陣營。秦晉法家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齊法家主張以法治國,法教兼重;秦晉法家奉法、術、勢為至尊與圭臬,齊法家既重術、勢,又重法、教[3]。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作為一種主要派係,他們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製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製性工具,這些體現法製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蕩的主要統治手段。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麵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製的影響也很深遠[4]。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製,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麵,則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製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法家主張“以法治國”,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製以及法律體製,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製主體。
法家重視法律,反對儒家的“禮”,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件的所有權。“興功懼暴”,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並戰爭的勝利。法家反對保守的複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曆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製度都要隨曆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複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集法家大乘,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漢書·藝文誌》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隋書·經籍誌》列出的法家經典有《管子》十九卷、《商君書》五卷、《申子》三卷、《慎子》十卷、《韓非子》二十卷、、《新書》三卷、《正論》六卷、《法論》十卷、《政論》五卷、《阮子正論》、《世要論》十二卷、《陳子要言》十四卷、《蔡司徒難論》五卷。
儒家
孔子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複“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