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戰艦隊先期出發過後,朱明也跟隨福船一同出航了,福船排水量大,在海上扛風浪性更好,雖然戰鬥力偏弱,但實在是想不出誰會惹這樣一支龐然大物般的艦隊。
此次的出征消息最初是瞞的很嚴,到了後來卻是家喻戶曉,前期主戰艦隊出港的時候沒有什麼人知道這個消息,因而走的是靜悄悄的,這次運兵艦隊以及貨船出發,則是在船村港中引發了一場小型的風暴。
得知國主又要親自帶領艦隊前去征服下一個對手,船村港的商人和工人們都是出動跑到了港口碼頭上,準備目送英雄的出征。
他們知道的是黑水明國從建立起就不停的在征戰,但是戰火都是發生在國外,自己身邊雖然有熟悉的人因為戰火而不斷的丟失性命,但他們越來越好的生活已經讓他們明白,更多的生存空間是用自己的血肉換來的。
今天又有勇士為了所有人的利益即將遠征拚殺,於情於理,他們都覺得自己有必要前去壯行。
國內的形式朱明還是有些擔憂的,雖然現在內部一片寧靜,但是不少土族的心思已經有了蠢蠢欲動的苗頭,大明雖然對黑水明國的掌控力日益減弱,也還有一些人是心向大明的,這些都是不穩定的可能性。
加上北部的屏藩國也並不是鐵板一塊,這出去若是生了什麼變故,一時之間倉促還真是顧不到。
因而朱明將調動兵權一分為三,凡是出動五百人以上的軍事調動軍需要這三份印信一齊才能調動。
這三個印信一份交給了自己的兩個老婆,等於是一人半份,一份交給了趙慶,他也是留守軍事最高長官了,最後的一份交給了文臣,任何出兵的大事要王銅和盧米共決。
雖然這樣也造成了事情的拖遝,搞不好會貽誤軍情,但是貽誤總比出大問題來的好,所以朱明這個決定出來沒有人出言發對。
現在朱明還在呢,就算有人心裏有小心思也不敢過於赤裸裸的擺到台麵上來,稍加防範,想必他們也掀不起多大的風浪來。
而且這次朱明帶走的人手,光是精銳士兵就有三千人,加上水手,雖然還趕不上鄭和船隊的龐大無匹,但在這大洋之上絕對也能橫行無忌了。
艦隊出港後便向西通過馬六甲海峽,早先出港的戰艦隊也在蘇門答臘島上進行了補給後等候著後續的船隊。
十四艘戰艦、十五艘各色運輸船,還有大量的自由商會派出裝運了各式糧食淡水等補給的船隻以及那些聞風而動遠遠跟在出征船隊屁股後麵的商人船隊們,這支龐大的艦隊,從氣勢上看已然隱隱有了鄭和艦隊當年的風範。
那些遠遠跟在朱明遠征艦隊後麵的商船們,都是膽子最大的一批商人,準備尾隨著艦隊前去那錫蘭撿便宜的。
這些商人一般也是些落魄之輩,那些真正有了家底的大商人是不會這麼冒險的把自己人派來送死的,他們一般都是派遣一些糧船支持些糧草也就是了。
那些冒險商人則不同,他們的船中雖然也裝了糧草,但也裝了人,還有少量的刀槍,盔甲是沒有的,價格貴,而且在黑水明國國內,即便比較自由了,但私藏鎧甲還是一件比較犯忌諱的事情。
那些商人打的主意很好,看看能不能趁亂去打劫上幾筆,就算打劫不到,好歹手上還有一點點閑錢,便宜從士卒甚至是國主朱明手中買上些戰利品運回黑水明國去,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富貴險中求,不外乎如此。
艦隊一路乘風破浪,在這長達一月有餘的漫長旅途中,朱明也將此次的作戰目標大概的定了下來。
此次戰役的目的是為了占據錫蘭這個良好的天然港口基地,那麼下手自然要挑選現成的繁華港口了,現在有別羅裏和科倫坡兩個選擇。
別羅裏在僧伽羅王國的控製之下,處於錫蘭的西北端,是目前錫蘭最為龐大的港口,各地商船的補給和錫蘭島上的特產交易有七八成是在這裏完成的。
而科倫坡處於錫蘭的西南端,此時遠沒有後世的繁華,在泰米爾人的治下此時隻是別羅裏的一個輔助,隻有當商人們順風時,才會徑自前往科倫坡進行補給。
這兩個港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位於錫蘭港的西麵。
這個原因也很好解釋,錫蘭麵向印度半島,雖然作為東西方遠洋貿易的一個紐帶,一個交彙的十字路口,但實際上與錫蘭發生聯係最緊密的還是印度半島。
錫蘭島的西麵正對印度半島,因而最繁華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都處在錫蘭島的西麵。
朱明此次的選擇就是從錫蘭的西麵尋找突破口。
雖然朱明的遠征艦隊從東麵而來,按道理是直接在錫蘭島東岸登陸可以最快的找到陸地支點,但是東麵實在是欠發達,朱明此次進攻的原則就是盡快在錫蘭建立起威信,運用強勢一舉奪得錫蘭島的控製權。
若是在東邊登陸了,那就要與僧伽羅王國泰米爾王國每天的拉鋸戰,朱明耗不起,還不如借助著海上的優勢一舉突入對手最為繁華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