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假假,虛實難辨。
陰天的夜晚很冷,卻透不進太子的心扉。
太子熟練地被噩夢驚起,淡漠的看著太子妃擔憂的眼神,習慣性地掐斷對方脖子,穿起朝服,等待仆人不久後遞上香茶。
劉興飲完茶水後,不再獨步走向朝堂,而是坐上宮輦,被轎夫一步一步抬到宮門。
不久,太子府邸傳來慌亂聲,“去請府中孫太醫”。
太子進了宮門,走向清議堂,準備接受自己的死刑。
周圍大臣看著太子麵色冷淡,走路隨意,目無他人,頓時議論紛紛,連連擺頭。
太子對群臣的反常行為沒有任何想法,不過又是一場輪回。
自己已經明知命運對自己的安排,那就順從吧,反抗是沒有意義的,說不定反抗命運也是命運的安排。
張丞相看著太子模樣,心想太子這並不似傲慢,更像是行屍走肉啊,又急速搖頭將腦中想法拋棄,“這是儲君,未來的國君,我怎麼能這麼想呢?”
朝會上,群臣對各種國事各抒己見,不時有諫臣從百官中出列,向皇帝進言部分臣子的過失。
皇帝漫不經心得聽著大臣們的陳年舊詞和道德高論,看向同樣漫不經心的太子,用手敲敲龍椅,問到:“太子對群臣的關於減稅的討論有什麼看法?”
太子隨意提了幾句建議,皇帝看太子無心朝會,也不方便在眾人麵前批評他,便說道:“說的不錯,但是太少,多注意民生”。
太子聽到這句話,那個如古井一般深沉的心起了一絲波瀾,眼裏也透出幾分活氣。
酒泉鎮,白洞書院
林棄在這裏替一位先生教書授業,滿足自己年少時的教師心願。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
“古語有雲,上尊而下卑,卑者受尊命,天理也。”
林棄說到一半,感受到太子的心境再次發生動搖,心中催動魔種,靜待時局變化。
距離林棄千裏之外的太子,看著皇帝和群臣如曾經一樣,對他懷疑,責罵,接著判刑,心中那扇門重新閉合,眼裏無光。
太子平淡地說道:“不勞廷衛了,我自己來”,便在手中運轉內力,震碎心脈。
所有人看著太子自盡,頓時亂作一團,爭相跑向太子屍首旁,其中兩個人輕功卓越,一馬當先。
他們二人眼中的悲傷濃得都要溢出來,一位是太子的父親,一位是當朝丞相,也是太子的外公。
皇帝抱著太子的屍體,聽著丞相怒吼“傳太醫,快傳太醫”,身為絕頂武者,能清楚感知太子心脈皆碎,不禁流出熱淚。
皇後在後宮中,命令宮女讓禦膳房準備珍饈美食,等太子下朝後給他補補身子,卻突然傳來一陣心悸。
不久,太子的死訊傳到民間,盛大的葬禮在帝都舉行,死因是積勞成疾,病死於朝會之上。
百姓對此議論紛紛,猜測太子死亡原因。
“太子累死了,他的那些仆人侍女是怎麼伺候的,我如果能天天大魚大肉,那活得跟話本裏神仙一樣”
“要我說,就是因為皇帝陛下不待見太子,活活把太子逼死的”
“你那什麼狗嘴,皇帝陛下也是你能隨便說的?”,話雖如此,反駁的人心中倒是信了幾分。
民間流言四起,朝堂上官員心中有喜有悲,整個九諭帝國人心惶惶,都知道將要發生大事。
這儲君之位無主,後果如何,曆史早已給出了答案。
皇帝沒管外麵的流言蜚語,也不在意各大派係人員流動,回想著暴死的太子,心中隱隱作痛,又不得不強打精神照顧著床上因無法承受太子死訊而一病不起的皇後。
輪回開始,意味著太子痛苦絕望,在無休止的折磨中沉淪;輪回結束,昭視著太子珠沉玉碎,帶著父母妻兒的關心期待而永眠。
一年後,皇帝不得不將立嫡長子稱帝的規矩改為立賢者為皇,可賢是一個極其主觀的說法,沒有具體標準。
宅心仁厚是賢,殺伐果決也是賢;深得人心是賢,不黨不群也是賢;飽讀詩書是賢,能征善戰也是賢。
於是立賢就變成立活人,隻要對手全部不在人世,自己就是唯一的人選,那自己必然是賢。
隨著太子逝去,儲君之位空缺,皇子們紛紛開始爭權,有人為那至高之位,有人為了明哲保身,不被其他皇子吞噬。
二皇子聯合殿中軍,三皇子就聯合外營兵,四皇子拉攏帝都高官,五皇子就拉攏地方重官。。。
九皇子看到自己的兄長們爭權奪利,可心中對於皇位沒有多大興趣,也知道那儲君無論如何都排不到他老九身上,直到一次刺殺徹底斷送他的擺爛心思。
深夜,三名刺客見九皇子臥室燈火熄滅,便放慢呼吸,口中銜著細木棍,輕手輕腳來到床邊,猛然將刀向下刺去,卻沒有曾經刺中肉體的感覺。
九皇子劉世民從房簷上衝下來,手起刀落,殺掉兩個刺客,不等最後一個刺客反應,一手捏碎他下巴,避免服毒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