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章(1 / 2)

天地未開,清濁未分。那時候天還未是天,地也不是地,天地間白茫茫一片,沒有翠綠的草樹,也沒有姹紫嫣紅百花爭豔的群豔,更沒有生靈。那時候的世界據現在的老者敘說,叫做“初亂”,取自混亂最初之意。

相傳世間有這麼一本書,不知何人所著,名曰《生歎》,書中記載世間萬物萬事。此書記載,初亂時期,雖說天地未開,但那時候天地間孕育的靈氣是最為充沛也是最為純粹,遂誕生一殘魂,此魂最初為身形單薄,但它卻可以在吞吐吸納靈氣,時間一長,當它吸收足夠多的靈氣後,便有了自己的感知。

有日,它冥冥中好像是感應到什麼,靈氣化物,手持一柄巨斧,斧闊三萬三千丈,柄粗三千三百丈,長六萬六千丈,向天地用力劈去,當斧頭與世間徘徊的靈氣碰撞在一起,發出巨大波動將天地分開,清而上升為天,濁而下降為地,遂天地分離。

那縷魂隨之也消失,沒人知道它是因開辟世界而殆盡,還是遁去隱藏於這世間萬物,一草一木中,沒有人知道,而且連這個故事是真是假,也不能確定。

天地初開後,分三界,誕生陰陽二氣,曆劫數年,逐一幻化成形,陽氣化為靈,陰氣化為魄。靈采天地精華,日月靈氣,修行仙道,並一人之力開辟天庭,故賜帝君閣位,與清者為伍。魄吸世間陰氣,吞萬物怨氣,修煉鬼道,攜三官掌控地府,故賜府君閣位,與濁者為倀,渡世界萬物魂入輪回。

故此處記載“天有帝君,地有府君,天地平衡,三界太平”。

光陰如梭,轉瞬即逝,鴻蒙靈氣鼎盛時期悄然退場,末法時期突如其來的降臨,致使天庭與地府展開了一場亙古大戰,雖說最後是以地府勝利,帝君出麵而告終。天庭戰敗,故天庭《天書》中沒有記載大戰詳細內容,寥寥幾字帶過,如今天庭也隻有老一輩的仙官才知道,畢竟麵子上過不去。

不過,地府《冥卷》中有詳細的記載,陰曆三萬年前,天庭帝君修為超脫三界,心性寡淡不與紛爭,故無心掌管天庭,並又以天庭不可群龍無首為由,而立天帝掌天庭管百官,自己悄悄隱去,隱居天界北方“陽靈殿”。

一日,眾仙官感應到天地間靈氣開始消散,但並沒有深究,過了幾日後,天地間靈氣卻越發消散,瀕臨枯竭之象。天庭是以靈氣為源,靈氣消散導致天庭動蕩,眾仙官大驚急忙尋求解救之法,但不曾恰逢帝君閉關,任何人不得打擾,故無法解決。

天帝剛立惶恐不安,采納其一仙官的建議,趁帝君閉關,地府府君渡魂不在地界,遂起邪心以“地府與靈氣消散一事有關聯,並以維護天庭,調查靈氣消散一事”為理由進攻地府,實則欲奪地界核心六道輪回。

原來那位提諫的仙官,偶得一本上古古書,從中尋得天庭之所以靈氣為源,立足天界,則是因為在帝君手中有著一件蘊含極強神力的先天法寶,其名“天道”,其作用是聚集靈氣,以供天庭維持和眾仙官修行。而地府的最深處輪回之地也有一件作用與之相同的先天法寶,其名“六道輪回”,它的作用是洗淨逝去萬物之魂,所散發的怨氣並吸納歸己用。

靈氣秉承初亂孕育,怨氣世間生靈所生,所以靈氣天生壓製著怨氣。

在天地大戰中天庭因得天獨厚,先是攻破地府鬼門關,將地界陰兵打得節節而退棄關而逃,最後退到鬼城酆都,也是通向六道輪回的最後一座城池,在眾仙官即將踏破酆都城的大門,直逼輪回之地,欲奪取六道輪回。

千鈞一發之際,渡魂而歸的府君回界,一路見地界中硝煙彌漫,火光四起,城池破敗,大發雷霆,大開殺戒,而那些剛剛還趾高氣揚的仙官逃的逃跑的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