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會計的概念(1 / 2)

一、會計的含義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憑證為依據,對一定主體的交易或者事項進行係統的核算和監督,並向有關方麵提供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財務信息的一種管理活動。

當然,為了能全麵地把握會計的正確含義,還需要對會計的對象、目標以及會計核算方法等問題作進一步的研究。

會計是在社會生產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傳統的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麵的、連續的、係統的記錄、計算、分析和檢查,並定期以財務會計報告反映財務情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除了基本的核算監督職能外,還通過預測、決策、計劃、控製、分析等來謀求經濟效益。特別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會計在經濟管理方麵的作用日益顯著。實踐表明,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加強會計工作,對於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會計的產生和發展

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決定著其他一切活動,它也是人類會計行為產生的根本前提。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人類就有了對經濟活動進行簡單計量和記錄的行為。我國原始氏族公社時期出現的“結繩記事”和“刻契記數”以及古巴比倫時期出現的“原始算板”等記錄行為便是會計的萌芽,隻不過這種簡單的記錄和計量在當時還隻是生產職能的附帶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出現了社會分工和私有製,產生了文字、數字和計量單位等計量和記錄的基本手段,會計才逐漸從生產的職能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專職的、獨立的管理活動。

會計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據史料記載,“會計”一詞在我國西周時代即已經出現,當時“會”與“計”字連用,正如後來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所講:“會,計也”,“計,會也”。西周時的“會計”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歲終的總合核算之意,清代學者焦循在《孟子正義》一書中針對西周時的會計講到“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概括了古人對會計概念的基本認識。

周王朝時期對財務收支的“月計歲會”,西漢的“簿書”,宋朝的“四柱清冊”,說明古代會計在我國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水平。但是,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商品經濟發展很有限,當時的會計主要是以社會財富相對集中的官府的官廳會計為主,所以後來我國會計發展相對於西方國家來講是比較緩慢的。

隨著近代工商業的快速發展,西方逐漸成為會計發展的中心。早在公元9至10世紀,意大利北方的一些城市便形成了商業中心。11世紀末至12世紀初,十字軍東征後,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一些城市便控製了東方與西歐的中介貿易,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威尼斯、熱那亞和佛羅倫薩等。這些城市的商人積聚了大量的財富,並將其投入到工業和銀錢業中,刺激了手工業和金融業的發展。當時銀錢業最發達的城市要數佛羅倫薩,其銀行家最初都是一些高利貸者,後來主要從事貨幣兌換業務。從12世紀開始,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和對中介貿易的需求,原來以經營貨幣兌換業務為主的銀錢業開始轉變經營方式,他們不僅吸收存款和對外放款,而且還代客戶辦理現金結算和轉賬結算。銀行業務內容的擴展,要求複式記賬法取代單式記賬法,以全麵地反映借貸資本的來源和去向。13世紀初佛羅倫薩的銀錢業簿記開始采用複式記賬法,標誌著近代會計的開端。其後,複式記賬法經過近三個世紀的發展,經曆了佛羅倫薩簿記、熱那亞簿記和威尼斯簿記三個發展階段,基本上奠定了借貸記賬法的基礎。1494年帕喬利的《算術、幾何、比與比例概要》一書的“簿記論”中全麵係統地介紹了威尼斯的複式記賬法並從理論上給予了論證。“簿記論”的問世宣告了會計學的誕生。

從19世紀以後,特別是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市場競爭的加劇,會計的內容、形式、方法和技術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複式簿記變成了會計的記錄部分,除了複式簿記之外,會計的一些新的內容和組成部分,如成本計算、財務報表分析、貨幣計量屬性與方法相繼出現,而且發展很快。會計從原有的對企業經濟活動(以後統稱為交易或者事項)的結果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發展到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進行控製和監督,參與企業的預測和決策,會計逐漸成為一個具有獨立的管理職能並為其他管理職能服務的信息係統。

從上述會計的發展過程可以得出結論,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計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豐富和拓展,這一發展過程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三、會計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