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馳譽杏林:龔正豐從醫紀實之路(1 / 3)

(一)家學熏陶 理工轉身

龔正豐祖籍係出武陵,清康熙初年自安徽遷居蘇州,入吳縣籍,其祖父龔模,字子範,開辦永豐金行,是上海金業公所與金業學堂的創辦者之一,有“候選布政司理問”的職銜,曾任上海市南洋中學校董。龔模長兄龔樸,字子良,早年考入吳縣縣學,後自修英語,是一生從教的秀才先生。次兄龔良,字子漁,是上海彙豐銀行買辦,懂英語。其四弟龔傑,字子英,1895年考試名列前茅,成為一名秀才,當時就以“精天文算學”而名聲籍甚;1900年編寫《讀勾股六術》一書正式出版,從而揚名上海灘;1905年創辦金業公立小學堂;1907年春回故鄉蘇州,任江蘇省鐵路學堂駐校監督;1908年受邀兼任蘇州市第一中學校長,此時正值葉聖陶、章君疇、顧頡剛等人在該校就讀;1912年至1913年初任江蘇財政司司長。作為一名數學家,其在文學上的成就也令人矚目,1904年創辦小說期刊《新新小說》,並擔任主編,還翻譯了《法蘭西革命歌琴譜》詞,這也是《馬賽曲》在中國最早的譯本。

龔正豐家學淵源,祖輩好學善思,尤其對數學研究有創新奇才,可謂精通絕學兼擅中西,這對龔正豐中小學及大學的學習,最終學習中醫學有其深厚的影響。在幼承庭訓的熏陶下,他表現愛好廣泛,善於學習,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能很快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術。

龔正豐,1940年10月出生於上海,1954年隨家人遷回蘇州。中學時期就讀於蘇州市第四中學(原桃塢中學),當時的第四中學秉承桃塢中學的遺風,特別重視學生德、智、體全麵發展,使其受到嚴謹治學氛圍的熏陶。龔正豐在中學時代就是一個活躍而有創意的人,不僅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愛好也廣泛多樣。積極參加課餘體育活動,如學校的田徑、排球、籃球等項目。作為蘇州市第四中學校排球隊的一員參加了當年的全市中學生排球比賽,獲得了亞軍的好成績,他由此入選蘇州市中學生排球隊。

1956年,龔正豐初中二年級時參加了首批蘇州市國防體協組織的航模小組,當時全市僅有五六位成員在海虹坊小學的大殿中活動,成為了一名業餘航模運動員,他研製了三級牽引動力航模飛機,在江蘇省航模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得到二級運動員、二級裁判員稱號。高中一年級時,航模隊李指導員,推薦他去保定航空學校學習,成為專職航模輔導員,但龔正豐一直希望高中畢業後能參加高考,繼續接受高等教育,能在數學、物理上有所作為,將來做一名工程師,成為國家理工方麵的人才。高中時期的學習他文理兼顧,但主要興趣是在數理化方麵。高中二年級時,學校教育改革試點,讓學生上台授課,龔正豐當時講解流體力學,不僅在理論上解釋,還通過舉例航模機翼的結構,生動地說明了流體力學的原理,讓大家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1960年高中畢業時正逢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時代,因成分問題沒能如願進入北京航空學院,而是考入了蘇州師範學校數學係。後受其兄長從醫的影響,1961年他轉入了蘇州中醫大專班學習,從此與中醫結下了不解之緣。如今龔正豐提到當年的學習經曆時,幽默調侃地說:“我從事中醫藥事業,是一個曆史的誤會”。

(二)恩師啟蒙 信步杏林

初進中醫大專班學習時,龔正豐對中醫學一無所知,由於這一“曆史的誤會”踏進了中醫的神聖大殿,促成了他與中醫結下了不解之緣,後成為了一代名醫大師。

1956年至1966年期間,蘇州市連續開辦三期中醫班,共有百餘名學生,桃李遍及江南,學成後充實了蘇州市中醫醫院、各區醫院及各聯合診所等中醫臨床科室,使吳門醫派後繼有人,龔正豐即其中一員。中醫大專班的培養方法為蘇州市所獨有,以分散拜師帶徒與集中上課(每周3個半天或整天)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授課老師都是江蘇省內頗有造詣的名醫,如吳懷棠、俞大祥、王碩卿、胡念喻、蔣頌椒等老師。教材內容除四大經典及當時南京中醫學院的教材外,還有老師自編的講義。如吳懷棠老師編寫的《金匱講義》深入淺出,與其他《金匱》類注釋本不盡相同,對初學中醫者是一本難得的參考書籍。老師們授課生動而細致,旁征博引,使學生們得益匪淺,現在看來這是一種有效的中醫教育模式,更符合中醫傳承規律,經此培養出來的學生中醫功底紮實,並在實踐中不斷感受、體驗、揣摩和掌握,增強了中醫的悟性,提高了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真是“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班內湧現出一批佼佼者,如金士璋、費!

瑾、何煥榮、龔正豐、楊大祥、黃禮等,先後獲得“江蘇省名中醫”稱號。

當年龔正豐拜著名中醫內科、喉科專家馬友常為師,師生情篤,親如父子。馬友常先生三世業醫,祖父馬筱岩,父馬覲侯,父子相傳,繼承有緒,曆三世而醫術精湛,繼後馬友常又拜吳門名醫顧福如為師,學習中醫內科,顧福如乃蘇州最早的術兼中西醫的醫生之一。隨師臨診學習五年中,朝夕相處,口傳心授,學習了馬老師如何望、聞、問、切診治患者,作風嚴謹,一絲不苟,辨病與辨證並重,注重整體觀念,用藥峻猛而又謹慎,反對執死方治活病,在用中藥治療內科、喉科疾病時常獲神奇療效。如有些演員急性聲嘶,經馬老一二劑中藥內服,即發音正常,重返舞台演出;膽囊炎、膽石症服馬老驗方利膽丸後症狀緩解,膽石排出。龔正豐在臨證中觀察體驗,啟蒙解惑,逐步認識到中醫藥是一個偉大寶庫,對中醫理論的真諦有了理解,從迷茫學習中醫轉為熱愛中醫,“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使他學習中醫的悟性漸漸顯現,掌握了中醫臨床思維的途徑,對以後從事中醫骨傷科專業,傳承和創新有其關鍵作用。

20世紀60年代中期,龔正豐因工作需要轉向中醫骨傷科臨床,師從葛氏傷科傳人顧大鈞、李宗元等名醫,至今已近50載,他滿腔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骨傷科事業,終究成為蘇州市中醫醫院骨傷科學科帶頭人,使科室成為國家重點臨床專科,在世人麵前展現吳醫骨傷特色和個人風采!

龔正豐每當念起馬友常老師,常懷感恩之情,一直認為沒有當年恩師的啟蒙和指點,哪裏會有他的今天。馬友常老師在“文革”中不幸逝世,“馬氏喉科”的繼承和發揚始終是龔正豐心底的一個症結,他從事骨傷科專業近50年,雖然臨床、科研、教育工作都十分繁忙,龔正豐還在百忙之中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臨床專科張家港市中醫醫院耳鼻喉科合作主編了《吳門馬氏喉科薈萃》一書,2013年6月已由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其時,他頓感如釋重負,喜悅之情不容言語,願他恩師的“馬氏喉科”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三)孜孜以求 鑽研骨傷

對於龔正豐來說,從內科、喉科轉向中醫骨傷科,又是一個從零開始的新挑戰。上進的他便一心撲在臨床上,很多東西不懂,白天看病,晚上看書,夜以繼日。當年由於缺乏人手,不僅白天要上班,每隔一天還要值一次夜班,正是由於經曆了這種“學醫者人費”的艱苦與勤奮,加上病房、門診,整複換藥室、急診的埋頭苦幹,在不斷實踐中練就了過硬的技術和手法。龔正豐3個月跟師臨診,半年後便獨立坐診接待患者,一年下來,很快掌握了骨傷科專業知識。正骨理筋手法跟從顧大鈞、李宗元傳承葛氏傷科流派。龔正豐總結其要點是:①手法講究輕巧,不用暴力,善用拔伸折頂旋轉複位手法;②醫患合作,在當時沒有麻醉的條件下,誘導患者配合醫生做手法,使疼痛控製在能承受的範圍之內;③筋骨並重,在複位中非常注重理筋手法,以筋帶骨,使骨折複位;④紙質小夾板固定治療骨折的特色,使骨折患者能達到理想的固定效果;⑤強調動靜結合,以恢複功能為治療的最終目的。

1970年,蘇州市中醫醫院改名為東風人民醫院。科室體製調整後,把傷科、針灸科、推拿科3個科合並成立一個大科。但是把骨折病種單獨劃分開來,成立了骨折專科。其中隻有顧大鈞、龔正豐、鄔振和3位醫生,每天既要看門診,又要管一個病區30多張床位的住院患者。

因為是骨折專科,從早到晚來的都是骨折患者,加之蘇州市中醫醫院葛氏傷科在江南地區相當有名望,遠至上海陸家嘴、青浦,浙江嘉興、嘉善,江蘇無錫、江陰的患者都慕名前來。當時交通條件不便,但是很多患者連夜搖著船也要來這裏就診。在沒有手術後盾的條件下,加上許多患者都是慕名而來要求采用中醫治療,許多骨折的整複手法都是在x線透視下反複進行,直到滿意對位為止。因此,醫生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又要受x線輻射。龔正豐在骨折專科3年的工作中得到了鍛煉,生性好強不服輸的他,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在這樣的成長過程中練就了一整套手法整複骨折的硬本事,使他的骨折整複手法逐步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這為他以後總結關節內骨折手法複位方法、提出“逆損傷機製”理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