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列支敦士登(1 / 2)

正文 第31章 列支敦士登

正文 第31章 列支敦士登

“所以啊,我們才需要喚回主人,那個無所不能、無所不畏的主人。”

“可是,姐,你不覺得我們的動作有點大了?這次,你可是掌控整個列支敦世登為主人造勢,這可與主人一貫的低調背道而馳。”紅發少女有點擔心地說道。

“不就掌控列支敦世登嘛,一個小小的公國而已,要不是這裏風景還不錯我才不會選這個隻有巴掌大的地方,大姐和二姐的計劃可比我瘋狂多了。”

紅發少女點了點頭,有大姐、二姐的加入就算主人想發飆都難。

想到此,紅發少女自言自語道:“這樣的話我是不是也加入這個遊戲?”紅發少女狡黠地笑了笑。

綠發少女不可置否地笑了笑。

瓦杜茲堡的大門再次緊閉,在四人看來一場喚醒沉睡雄獅的“遊戲”慢慢拉開了序幕。

列支敦士登,全名列支敦士登公國,坐落於歐洲阿爾卑斯山地的萊茵河穀,其西邊是以萊茵河作為邊界與瑞士相鄰,東側則是以屬於阿爾卑斯山脈的山嶺地帶與奧地利為界。列支敦士登公國擁有一共有18萬人口,列國國籍居民隻占十分之一(67027人,2010年普查數據),其他九成主要來自德國、奧地利,還有瑞士。列支敦士登是一個內陸國家,與烏茲別克斯坦並列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雙重內陸國家。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由上藍下紅兩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左上角有一金色的王冠。列支敦士登為世襲君主立憲製,國旗上的藍、紅色來自公國親王旗的顏色,藍色象征藍天,紅色象征夜晚地麵之火。旗麵上的王冠是神聖羅馬帝國之王冠,這是1937年添加的,以便與海地國旗區別。王冠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標誌,因曆史上列支敦士登曾為神聖羅馬帝國王候的采邑。

國徽為鬥篷式。鬥篷上端為一頂神聖羅馬帝國親王冠,鬥篷內為盾徽。盾麵上有六組圖案:左上角為戴頭冠的鷹,象征薩克森;右上角是王冠的飾品,象征特羅泡公國;左下角為紅白色的小盾,象征施倫堡男爵領土;右下角為戴頭冠、化裝為人麵的鷹,象征獵人村公國;盾麵中心的小盾由黃、紅兩色構成,這是親王旗的顏色;小盾下端的藍地上繪有筒管樂器,象征列支敦士登王室。整個盾麵的圖案記述了該公國王室世代相傳的曆史進程。

列支敦士登人為阿勒曼尼人的後裔,是在約公元500年以後才到目前的地區定居。列支敦士登的國名起源於18世紀初,來自奧地利維也納的列支敦士登大公約翰?亞當買下了兩塊采邑:許內勒貝格莊園(1699年)與瓦杜茨郡(1713年),並且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加盟成員之一。1719年1月23日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將這兩個地方合並成立一個獨立的小型大公國,賜名為列支敦士登。

1800年至1815年拿破侖戰爭時期,遭到法國和俄國侵略。1806年成為主權國。1805年至1814年為拿破侖控製的“萊茵聯盟”成員。1815年加入“德意誌聯盟”。1852年列與奧匈帝國簽訂關稅條約,1919年隨奧匈帝國崩潰而終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列支敦士登一直與奧地利保持非常密切的關係,但也在戰時因這關係使得該國的經濟元氣大損,而轉而尋求與瑞士成立關稅與貨幣同盟,1919年時更進一步將該國的對外關係(國防、外交)完全委由瑞士代理,組成一個中立聯盟。與瑞士的這一聯盟使列支敦士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戰爭中免受德國的侵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列支敦士登因為其境內的低稅率環境、永久中立地位與完美的居中地理位置,成為許多歐洲企業的避稅天堂。觀光業(主要是冬季時往阿爾卑斯山區的滑雪人潮)與金融服務業的發達,支撐起該國絕大部分的經濟收入。

1990年列支敦士登加入聯合國。1995年加入歐洲經濟區和世界貿易組織。

列支敦士登是一個君主立憲國家,且與歐洲其他僅具象征意義卻沒有政治實權的王室不同,列支敦士登的王族擁有相當程度的實際權力。

1862年時首度頒布憲法組成國會,今日的列支登斯敦國會是由25個依照區域人口比例,由人民直選的代表所組成,並由多數黨的領袖出任閣揆。除此之外國家的行政體係實際上是由一個五人內閣負責,閣員名單是由國會指定,交由元首批準後正式上任。實行一院製。人民直接選舉議會,議長是人民最高代表,議會參與立法和締結國家條約、掌管財政,監督政府。議會任期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