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春秋戰國時期的三分損益法、十二律呂;
到漢代的京房六十律;
到西晉的荀勖笛律;
到南朝的三百六十律;
到南朝的何承天新率;
到隋唐時期外來的五旦七聲;
到隋唐時期融合的八十四調;
到唐代燕樂二十八調也叫俗樂二十八調;
到南宋蔡元定十八律;
到明代朱載堉新法密率。
三分損益法
我國古代生律方法。即在於春秋時期的《管子·地員篇》中,係用增加或減少弦長三分之一,往返交替求律的方法,是最早的樂律計算方法。計算過程有五步:將一條空弦做全長,把它作“宮”音;將宮音全長三等分,再增加全長的三分之一,求得宮音“徵”音;將徵音的弦長三等分,再減去其中的一份,求得“商”音;將商音的弦長三等分,再加上商音全長的三分之一,求得“羽”音;將羽音的弦長三等分,再減去其中的一份,求得“角”音。但三分損益法中出現的\"黃鍾不能還原”、十二律在運用中不能旋宮轉調的問題,成為後來曆代的律學家不斷探索的主題。宮81(增)徵(減)商(增)羽(減) 角
十二律呂
我國古代律質。係用三分法生成十二律,生律過程最早見於《呂氏春秋·音律篇》,十二律分別是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單數的六個律名又稱為“六律\",為陽律;雙數的六個律名稱為“六呂”或“六同”,為陰律。十二個半音也可稱為“律呂”。三分損益所生十二律各律之間音程之間並不均等,因而所生出的最後一律仲呂不能循環複生黃鍾,無法周而複始地旋宮轉調,也由此揭開了中國曆史上長達兩千餘年探索平均律製的篇章。
京房六十律
漢代京房所創律製。京房是我國古代第一個發現“仲呂極不生”問題的律學家。據《後漢書·律曆誌》載,他在傳統三分損益法生十二律基礎上,繼續往下推算直至第60律。當生到第54律“色育”(仲呂以後各律京房皆自創律名)時,與黃鍾的音差隻有3.6音分,人耳已很難辨別。因此,京房認為仲呂還生黃鍾的要求已基本達到,在六十律的提出,揭開了中國古代律學史探求新律時期的序幕,對後世律學研究具有重要啟發意義。京房準
三百六十律
南朝錢樂之所創律製。在京房六十律基礎上繼續引申,共生出三百六十律。該律製將黃鍾回歸的音差值進一步縮小到1.845音分,今天稱之為“錢樂之音差\",錢樂之將三分損益律的古代最大音差縮小到了最小程度,從而在中國律學史上達到把一個八度細分的最高程度。但是,這種律製無法運用於音樂實踐中,沒有應用價值。
何承天新律
南朝樂律學家何承天所創律製。《宋書·樂誌》中稱其為“新律\"。何承天新律不同於京房六十律中提出的加律方法,而是尋求在十二律內部進行調整的新途徑。其將所生變黃鍾的8、8788寸與正黃鍾9寸取差值,得0、1212寸。平均分十二份,再根據三分損益法生律順序,每生一律迭加0、0101寸,使得生至第13律時恰成9寸還生黃鍾。這種律製雖然並非真正的十二平均律,但在實際效果上已十分接近。因此何承天新律是世界上最早運用數字計算對十二平均律的探索,在中國律學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荀勖笛律
西晉律學家荀勖製成的定律法。又名晉泰始笛律。荀勖在樂律上的成就是他發現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數\",荀勖運用“管口校正”製作出較精確的十二笛。每笛適吹一律,“管口校正數”是笛管的長度與笛管氣柱長度之間的差數。荀勖笛律形狀如現在直吹的簫,可吹奏正聲調、下徵調、清角調三種不同形態的七聲音階,即荀勖所謂“三宮二十一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