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國音樂史部分(1 / 2)

葛天氏之樂

葛天氏之樂又叫《八闕》,指我國遠古時期葛天氏族以歌舞樂三位一體的原始音樂,是反映原始農牧生活的的組歌。《呂氏春秋·古樂篇》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其共有八首曲子,分別為《載民》歌頌大地;《玄鳥》表示崇拜氏族圖騰;《遂草木》祝願草木茂盛;《奮五穀》願五穀豐收;《敬天常》遵循自然的規律;《達帝功》歌頌天帝的功德,希望保佑;《依地德》感謝土地的恩惠;《總禽獸之極》盼鳥獸繁殖,為人們提供吃用不盡的肉食、皮毛。

八音

八音指周代將樂器按照製作的材料分成不同性質的八類,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是我國最早的樂器科學分類法。金類:鍾、鐃;石類:磬;土類:塤;革類:鼓;絲類:琴、瑟;木類:柷、圄;匏類:笙、簧;竹:簫、管。《國語》曾記載了八音中各類樂器在演奏中發揮的作用,其中“金石以動之,絲竹以行之,詩以道之,歌以詠之,匏以宣之”。八音樂器分類法的產生,標誌著當時我國器樂藝術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較為成熟的階段。

諸侯樂懸

諸侯樂軒指的是中國周朝時期製定的禮樂製度中,針對不同等級的人使用不同的鍾磬多寡的規格。禮樂製度對君臣上下遠近和合的調和下,君王所用的樂舞規模為8佾,諸侯所用為6佾。君王所用的鍾磬懸掛的規模為4麵即宮懸,諸侯為3麵即軒懸。

相和歌

相和歌是漢代北方興起的一種歌曲形式,其形成經曆了由簡到繁的過程。最初為清唱形式的“徒歌”,進一步加入幫腔,發展成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但歌”再進一步加入伴奏管弦樂器“節”,形成“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相和歌”。相和歌有著深厚的民間音樂基礎,代表作如《江南》、《短歌行》。相和歌是魏晉時民間音樂清商樂的先聲。並且相和歌的進一步發展為其高級形式的相和大曲。

漢樂府

漢樂府是我國古代用於采集、改編民間音樂的音樂機構。該機構始建於秦,興盛於漢,漢武帝時進行了擴充與改建後於漢哀帝時衰落。樂府中樂工除采集改編民歌,還負責作曲填詞、配器演唱甚至樂器的製作,其規模龐大且分工明細。領導人李延年曾將西域音樂《摩柯兜勒》改編為“新聲二十八解”。後人將漢樂府收集編寫的音樂統稱為“樂府風格”的作品。北宋的郭茂倩編撰的《樂府詩集》收集了曆代樂府作品,被譽為“中古音樂樂府歌曲的百科全書”。

唐代大曲

燕樂大曲又稱唐代大曲;是漢魏時期相和大曲和清商大曲的進一步發展,這種音樂形式多出現在唐代的坐部伎與立部伎作品中,代表了隋唐燕樂文化的高度發展。唐代大曲是歌舞樂三位一體的音樂形式,多段體結構,結構龐大,音樂內容複雜。由三部分組成,散序:以樂器演奏,散板式的自由節拍為主;中序:歌唱為主,樂器伴奏,抒情慢板;破/曲破:舞蹈為主氣氛熱烈歡快。代表作品《霓裳羽衣曲》。

《碣石調·幽蘭》

《碣石調·幽蘭》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古琴譜,也是唯一一部用文字譜記載的曲譜。由南朝梁人丘明傳譜,唐人抄譜。因曹操提筆首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而命名。其中碣石調為音樂曲調,源自《隴西行》;幽蘭指內容,即通過幽蘭花來抒發文人清高亮節的思想,作品音調古樸淡雅,也體現出抑鬱悲傷的情緒。另外作品采用散音、泛音、按音手法,且作品具有純律特色,表明當時已正式運用純律音階。

燕樂二十八調

燕樂二十八調指唐代的宮廷燕樂中所采用的調式體係。唐代將其按照“七宮”、“七商”、“七角”、“七羽”分類,因宋元時期的詞曲、戲曲、說唱音樂、散曲等俗樂受其影響巨大,因此也被稱為“俗樂二十八調”。曆代對於二十八調的說法有兩種,分別為“七宮四調”和“四宮七調”。

白石道人自度曲

宋代詞人薑夔,號白石道人,薑夔擅長吹簫、彈琴、作曲,自幼精通詩文音律,是當時文壇中最講究音律、號稱“格律派”的文學家,在音樂理論上也頗有造詣。在宋代時期人們根據當時流行曲子的體裁和風格特點自創的新曲叫做“自渡曲”。江夔作有《白石道人歌曲》曲集一部,記載詞曲40餘首,其中自渡曲14首,例如《杏花天影》、《揚州慢》等,均以宋俗字譜記譜。白石道人歌曲為我們了解宋代音樂文化的發展具有很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