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2)

1948年,秋,鶴洲。

傍晚的街市一片蕭瑟,偶有小販走街串巷零星的叫賣聲,再過一刻鍾,他們也該收攤回家了。趕走了日本人,但世道依然不太平,鶴洲雖比不上上海這樣的大都市,卻也是個富庶之地。但鶴洲市長眼看形勢不對,早就帶著一家老小提前跑去香港了。

群龍無首之下,鶴洲的治安急轉直下,近日聽說已經有流寇在鶴洲遠郊開始作亂。聽到風聲的有錢人都加緊了跑路的步伐,即使不跑,也是閉門不出,加強警戒。

晚上六點,天剛擦黑,小販們便急忙收拾好攤子,匆忙回家。今年通貨膨脹尤其厲害,錢本來就不值錢,再被匪徒搶了貨品,一家老小可怎麼過活。

鶴洲的洋人區裏,有錢有勢的老爺太太們已經走了1/3,不是去了香港台灣,便是去了國外。這裏的洋人區是前清老佛爺當朝那會兒形成的,鶴洲作為重要的生絲和茶葉的產地,洋人自然不會放過這樣搖錢樹,雖沒像上海那樣劃分租界,卻也自然而然形成了洋人區。

洋人區的唐家公館裏,劉媽媽看著一桌子沒動的菜,勸道:“太太,不管怎麼樣,還是要吃飯的。您不動筷,少爺和小姐也吃不下去啊。” 唐太太看了看兩個半大的孩子,歎了口氣,最終還是夾起了一塊排骨。

兩個孩子看著媽媽吃飯,也鬆了一口氣,大快朵頤起來。 唐家的男主人一個月前被緊急派去了台灣,說是替委員長去打前站。唐先生在黨內仕途向來順暢,深得上峰的信任和器重,這次雖然走得急,但唐先生的上峰還是派自己的秘書為唐太太和兩個孩子買了船票,甚至連唐家傭人都有份。唐先生說是安頓好便發電報來報平安,讓唐太太和兩個孩子也跟過去。

可是一個月過去了,唐先生一封電報都沒拍過來。頭一周,唐太太先是在家等,等到一周前實在坐不住了,她才隻好到處去打聽,可一打聽才知道,就連上峰都不清楚唐先生是什麼情況,也在到處找他。眼看就到了啟程的日子,可唐先生依然杳無音訊。

“培之至少是出了港,我親自看著他登船的,不會有錯。”上峰周先生肯定地說道。“是啊是啊,我也是看著培之出港的,最近也沒有船隻沉沒、被劫的消息。他一定已經到台灣了,隻是現在不方便聯係你們。”周太太安慰著唐太太。

“可是……”唐太太有些遲疑。沒有得到丈夫確切的消息,她不想離開家,萬一培之回家找不到她和孩子們怎麼辦?

“別可是了,現在外麵仗打得什麼情況你不知道嗎?到時候再走就晚啦!”周先生說到了關鍵。這話讓唐太太動搖了。“培之的大哥、你父母都過去了,就算現在找不到他,你至少帶著孩子們去那邊找也更容易啊!”周太太補充著。周先生兩口子雖然和唐先生是上下級關係,但周先生是一手培養的這個下屬,唐先生失聯已經讓他焦頭爛額,看著弟妹固執的樣子,更是急得不行。

“太太,這件衣服要帶嗎?”劉媽媽打斷了唐太太的回憶。是啊,明天就要離開這裏了。

“不用了,輕裝簡行吧,這衣裳有些招搖,招強盜就不好了。”唐太太眼底黯淡。

“誒,好。”劉媽媽有些可惜了這麼好的衣裳。唐家的下人早就遣散得差不多了,隻剩下她和兒子阿風還留在這裏伺候。 劉媽媽是唐太太的陪嫁,是唐太太小時候在大街上看著可憐撿回家的,故而忠心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