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太子爺無恙(1 / 2)

“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而有餘,如水上漂木。敢問,太子殿下這幾日可有頭痛,汗出,發熱,乏力等症狀?”

“本王近幾日,稍有汗出,乏力,發熱則時有時無且每每伴隨頭痛之症,其餘症狀暫且沒有。”說話之人乃是當今北周太子李承乾。

北周立國數百載,從先帝開元皇帝到如今景平皇帝,曆經八位皇帝,其中唯有本朝景平皇帝一朝立有太子,其餘各朝乃按照祖製,立嫡以長,不以賢,皇帝駕崩而去,由諸皇子中年歲長者繼承大統,其餘赴封地為王。

隻可惜天有不測風雲,從本朝景平皇帝出現了紕漏。

景平皇帝生五子,其中皇後貴妃皆有兩子,蕭妃生一子,而皇後與貴妃各有一子,乃同年同月同日而生,時辰上也相差無幾。

且兩位皇子自幼便展現出遠超其餘皇子的潛力,可謂是天資卓越,能文能武,世所罕見,一時之間世人稱之為“北周雙傑”。

其一子乃皇後所生魏王,十八歲披荊斬棘,殺敵無數,屢次擊退北方遊牧部族,隻身率領三千鐵騎,直搗龍城,迫使南匈奴俯首稱臣,威震漠北,王朝疆域北擴至舊時魏地全境,使得漠北各部紛紛歸降,故而被聖上封為魏王封地千裏。

貴妃所生為梁王,梁王十七歲出使南梁,不費一兵一卒迫使南梁割地百餘城,賠款數萬兩,北周一躍有一統南北之勢,四海豪傑,紛紛來投因此聖上龍顏大悅,故而封為梁王,震懾南朝。

由此北周二傑,名動天下,威名遠揚,夷人聞之皆望風而逃,不敢敵也,北周也迎來了鼎盛。

但一時之間,朝野上下卻為由誰來繼承大統而產生了爭執,其中丞相李文淵與禦史大夫劉長信明爭暗鬥,各自結黨營私,互相掣肘,矛盾重重,各自擁護一方。

其中丞相所支持為魏王,李文淵認為魏王孔武有力,足智多謀,且武藝過人,堪稱天下無敵,縱使關二爺在世也不能與之匹敵,因此北周若想襲卷天下,一統江山,非魏王承繼大位不可。

禦史大夫劉長信則不以為然,他以為魏王雖勇冠三軍,功勳卓著,卻隻堪有將才之智,未有人主之謀。

所謂人主者,當禮賢下士,多謀善慮,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怎可輕易披堅執銳,上陣殺敵,縱觀曆史長河,勇武過人者如黃河中的沙礫,不計其數,而其中成為人主者,更多是暴虐無道之君,難有建樹。

因此魏王可為將才,萬不可為一國之君,如此必將使我大周墮入萬丈深淵,永劫不複。

梁王,雖武藝不及魏王,但長於謀略,深知上兵伐謀之道,為人俠義,好結交天下名士,門客眾多,絡繹不絕,北周若想得天下而治天下,非梁王之才不可。

於是朝堂上關於繼位者的爭論愈演愈烈,但是明麵上雙方還是保持克製,遵守著最基本的底線,攻擊也隻限於言辭語句。

這種默契一直持續到某日終於被打破

有一段時間皇宮內,隱約有人傳言,魏王寢殿出現了巫蠱人偶,而後連皇後寢殿也被查出相似之物,更有人傳言,前幾日梁王才從南邊歸來,興許是梁王習得的巫術所致。

於是某一日魏王憤怒率領二百親兵直闖梁王府興師問罪,雙方僵持三日不下,最後礙於景平皇帝出麵才隻得作罷,罷兵而歸。

不過此事迫使雙方關係急速並徹底的惡化,由此為防不測雙方各回封地整頓兵馬,一時之間北周各地劍拔弩張,有謠言說有人暗自調動皇城禦林軍,妄圖劫持景平皇帝,隻是此事被密探上報於景平皇帝,才沒有得逞。

不過最終景平帝下令魏王被貶為庶民,於皇城郊外鬱鬱而終,梁王逃往南梁,於途中被部下所殺,首級被帶回北周。

皇後,貴妃皆被賜予白綾自盡,丞相李文淵與禦史大夫劉長信被滿門抄斬夷九族,其餘參與者或死,或貶,或逃幾無幸存者。

此後北周國力由盛轉衰,周邊勢力如南梁趁機進犯,北周無奈隻得割地賠款,罷兵言和。

南匈奴也趁機脫離北周,統一漠北開元建國自稱北漢,南下劫掠中原,景平皇帝則心力憔悴,日夜勞碌,親人背叛性情大變,不得已在太後建議下,從餘下諸皇子中冊封最為年長者為北周太子,已安天下心。

於是這位床榻上此時正萎靡不振的皇子,皇三子李承乾成為了北周立國以來的第一位太子。

“如此下官以為,太子殿下乃是受風邪所致,從脈象上而言浮脈主表,反映病邪在經絡肌表部位,邪襲肌腠,衛陽奮起抵抗,脈氣鼓動於外,脈應指而浮,故浮而有力。內傷久病體虛,陽氣不能潛藏而浮越於外,亦有見浮脈者,必浮大而無力。殿下隻需靜養幾日,待下官為殿下開幾副滋補藥方,便可痊愈”

“如此,便有勞了”

臥於床榻上的太子擺了擺手,吩咐左右醫官下人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