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寧之戰後,努爾哈赤在兩年左右的時間裏,先後奪取廣寧、開原、鐵嶺、沈陽、遼陽等大小城鎮近百座,領土成倍增長。
努爾哈赤需要消化戰果,他返回遼陽,著手建立新都城。在明朝遼陽故城東,太子河東岸重新營建一城,名東京。
三年後,他又發現沈陽是個絕好的地方,四通八達,無論伐明,伐蒙古,威脅朝鮮,都是一個戰略要地。
天啟五年三月,努爾哈赤再次將都城從遼陽遷往沈陽。
當廣寧矢守的消息傳到京師,朝野震驚。朱由校拉著葉向高的衣襟急得哭了起來。
兵部尚書張鶴鳴自理虧,自請督師山海關。朱由校如獲救星,馬上給他加官晉爵,又是賜蟒玉,又是賜尚方寶劍。
張鶴鳴磨磳半個多月,才抵達山海關,到了山海關啥也沒幹,借口病了,辭職回鄉。
朱由校任命宣府巡府解經邦經略遼東,解經邦拒不到任,朱由校大怒,將解經幫革職拿問。
天啟二年三月,吏部尚書張問達召集九卿科道眾臣亍中府推選經略,兵部侍郎王在晉被選為經略。
王在晉並不懂軍事,喜歡誇誇其談。
抵達山海關後,王在晉提出【拒奴撫虜,堵隘守關】的方針。
所謂【撫虜】,就是朝廷拿出大筆金錢收買敬古。
所謂【堵隘】,就是在山海關外再修一座關城,稱為【重關】。
王在晉自以為是一條妙計。
他計劃從芝麻灣或八裏鋪再築一道牆,長三十餘裏,北繞過山,南連至海,把關外一片石、角山、歡喜嶺等要地都包括在內,使之關外有關,牆外有牆,以四萬人守衛,總費用在九十三萬兩白銀上下。
朱由校批準了這一計劃。
但此舉遭到了王在晉部下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孫元化等人的堅決反對,認為這是個餿主意,誤國誤民。袁崇煥越級給首輔葉向高寫信。
葉向高也不知誰對誰錯。大學士管兵部事孫承宗自請赴山海關考察。
孫承宗抵達山沲關後考察了七天,認為王在晉的主張不能用,兩人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孫承宗首先發問:\"新城建成後,是移舊城四萬人守衛嗎?\"
王在晉答:\"不是,另征四萬兵。\"
孫承宗連連發問:\"八裏鋪之內設守兵八萬餘人,一片石西北就不能設重兵嗎?而且在八裏鋪之內築關,新城背後就是舊城遺址,地下埋有大量的品坑地雷,是為敵人設的呢?還是為新兵設的呢?新城如果能夠守,那還用舊城幹什麼?如果新城守不住,四萬新兵逃到舊城下,是開關放他們進來呢?還是緊閉城門不管這夥新兵的死活?\"
王在晉:\"關外另建三道關,可以從那裏進關。\"
孫承宗:\"敵人一來,新城我軍就逃入舊城,修重關有什麼用?\"
王在晉:\"那就在山上建三座寨,以接納逃跑的兵卒。\"
孫承宗麵色一沉,\"兵未潰,先築寨以等待他們,這不是教他們逃潰嗎?潰兵能進關,敵人也能尾隨進關的。現在不為恢複失地打算,劃關為守,部盡量撤去藩籬,天天在內部哄哄然,京師之東還有安寧的地方嗎?\"
王在晉十分頑固,仍堅持修【重城】的主張。孫承宗出示袁崇煥給朝廷的奏疏,王在晉臉色大變,麵有怒色。
孫承宗又召集將吏,討論如何防守關外。
監軍閻鳴泰主張守覺華島。
袁崇煥主張守寧遠衛。
王在晉主張守中前所。
孫承宗來到中前所,登上城樓,向東北方向眺望,遙見寧遠形勢,天設重關,以護神京,必不可不守,而覺華島孤峙海中,與寧遠如左右腋,可作扼敵之用。
孫承宗明確表態支持袁崇煥,王在晉堅決反對。孫承宗回京後,建議將王在晉調離。王在晉一走,山海關防務最終采取孫承宗、袁崇煥的策略,構築山海關——寧遠——錦州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