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吳王為何要在戰前一意孤行,非要召葉言心回都城……

其中少不了姬杉的手筆。

或者說,少不了那些表麵來自吳國,實則早已被姬杉招安的學士之手筆。

學士作為幕僚,說服了各自輔佐的吳國大臣,讓她們開始懷疑關內失守一瞬間,是否另有隱情。

是否乃葉言心與周國沆瀣一氣,故意為之。

流言在吳國朝堂中鬧得是沸沸揚揚,逐漸傳到了吳王和吳太君後的耳朵裏。

“關內占據險要地勢,卻被周人如此輕易拿下。”

“糧倉莫名著火,糧草盡數被毀,緊急支援過去的運送糧草隊伍竟然在途中就莫名被伏。”

“陛下便不覺得其中有蹊蹺嗎?”

在流言愈演愈烈之時,吳國朝堂上,有一名上大夫當麵向吳王請奏,徹底將這件事兒放到了明麵上。

“上大夫說得有理,臣以為此事最蹊蹺之處不在於糧草被毀,而在葉言心竟然主動打開城門,與周國的軍隊正麵交鋒。”

“這相當於放棄了我大吳所占據的地理優勢,是自斷一臂啊!”

“臣相信,哪怕隨機挑選在座的一名文臣,都知道不可以開城門迎戰,難道葉言心不懂嗎?臣以為,她實在居心叵測!”

“此事確實可疑。”年少的吳王坐在上首,緩緩開口道。

她本來就一直覺得葉言心並不完全臣服於自己,如今聽到這些,更是心生疑竇。

“陛下,關內已然失守,一旦周人越過護城河,怕是吳國危矣,臣以為此事事關重大,應立即召葉大將軍會都城查問。”

“陛下,此事萬萬不可啊,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怎麼因為這些莫須有的猜測而將葉大將軍召回?!”

“如果不及時查明真相,如何穩定軍心?”

“若是貿然召回,造成周人成功越河,誰來承擔這個後果?!”

“……”

一時間反對的、讚同的聲音此起彼伏。

吳王被吵得頭疼,隻能皺著眉頭喊停。

“丞相覺得如何?”殿內逐漸安靜,她環顧一周將視線落在了一直沉默不語的丞相身上。

“臣以為,諸位同僚說得都有道理。”她向前邁了一步,“隻不過臣聽聞周軍已與我軍對峙近一月,近來並無戰事,想必她們也不敢隨意出擊。”

“若是緊急將葉大將軍召回,臣想中間也未必會耽擱多少時日。”

“丞相大人!”有人還想繼續反駁,“主將離開戰場,若是讓周人得知這個消息,後果將……”

“丞相所言極是。”然而吳王心中的天平早已傾斜,“傳孤旨意,召葉言心回都。”

如此,一錘定音。

再多的反駁已然無用。

葉言心隻得聽命日夜兼程趕往都城。

而姬杉也沒有像吳國丞相所說繼續按兵不動。

在葉言心走後三日,周國大軍終於發起了進攻。

開始了第一次過河的嚐試。

起初並不順利。

在斷斷續續失敗了五天後,吳軍迎來了新的領兵主帥,暫替葉言心主持大局。

隻可惜新來的主帥似乎並沒有太多的經驗,不說連葉言心的一根手指都比不上,甚至還稍遜副將一籌。

在她的指揮下,直接帶領了大周取得了一次小規模勝利。

但吳軍回防及時,損傷並不大。

而後又是艱難地你來我往了十日後,姬杉又收到了來自吳國都臣的消息。

葉言心被關押進了天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