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楚王室已滅,等同於楚國的覆滅,但此前一直不見蹤跡的昌平君熊啟不知從哪裏冒了出來,在那偏角之地稱王。
麵對這楚國的最後一根稻草,靁國自然要將之徹底鏟除。
楚國的士氣已經被擊潰了,其中最有力的項氏一族抱有異心,與楚王室徹底離心離德,意圖帶著底蘊逃往他國。
可早就盯著他們的雷乘溪,哪會給他們這個機會?
早已派人封鎖了齊楚邊境,寧錯殺,不放過。
楚雖三戶?那便滅了這三戶!
這三戶,其實就是楚國的三大氏族,項氏一族能成事,少不了這些士卒的支持。
沒過多久,熊啟便被剿滅,畢竟不過是空有王號,而無王基罷了。
並且手底下的隱卒,還成功劫殺了熊啟派出護送女兒的護衛,將其女兒羋漣活捉上獻,當了幾天的公主,那也是公主。
項氏一族,大部分族人都折損在了圍剿當中,剩下的一小股有生力量,則是正在被追殺當中。
雷乘溪下達了死命令,哪怕追殺到天涯海角也要徹底的斬草除根,畢竟若是真的被逃了,躲在深山裏,亦或者改名換姓,說不得什麼時候機會跳出來惡心你一下。
耗時一個月,項氏一族最後一個族人也是在絕望之中被處決。
而在此期間,靁國已經全麵接手穩固住了新增添的領土,對於百姓,施以恩惠,畢竟從始至終靁國的士卒都未曾冒犯楚國百姓一分一毫。
但倘若因為其它因素仇視靁國的,那便捉去勞役,好日子不想過,那便過苦日子去。
靁國接連滅掉秦楚,自然也使得其餘國家忌憚,欲聯合抗之。
但結果卻並不順利。
牽頭者乃是燕國的太子燕丹,其親身出使魏國遊說,但並未能夠勸說的動魏王。
如今的魏王是真的得過且過,並非沒想過使用大量錢財招兵買馬,魏國有錢,但有錢的隻是一部分人,百姓還是困苦的。
若是肯花大代價,可以說不愁招不到人的。
可問題就在於人身上,的確是招不到。
因為那些百姓並不想抵抗靁國。
這些年下來若說列國之中哪個受靁國影響最深,除了秦國無疑是魏國了。
因為兩者合作通商的緣故,靁國的文化早已經影響到了魏國的百姓,在他們看來靁國百姓的生活簡直太好了。
這些年不少魏國的百姓偷渡到靁國安頓。
再說兵甲,魏國這些年財力擴充,卻並沒有擴充武械,甚至都已經荒廢了,若說從外購買,現如今列國人人自危,誰會要錢不要命?
所以說魏國現在真的是除了錢,就沒別的了。
所以說,與其聯合抵抗靁國,魏王倒不如竭盡的討好靁國。
事實也的確如此,在靁國拿下楚國後,魏國便送來了大量的錢財,名為資助,實則就是進貢,除了錢,還有各種錦緞美酒和美人兒。
若不是樂靈太後已經病逝,估計魏王怕是還要請其到靁國拉拉關係,畢竟還有紅蓮這一層關係在。
魏國沒拉攏成,燕太子丹便去了趙國,趙王被其遊說的意動,知曉靁國的威脅,因而便口頭答應聯合,但卻隻是答應同盟支援,並沒有答應共同出兵抗靁。
這一點是無法達成後,不提兩國舊怨,就出兵多少上兩國就不可能達成一致。
出兵一致,對抗靁國起不到什麼作用。
一方出力多,一方出力少,又會心理不平衡。
燕丹也明白是燕國拖了後腿,還想進一步努力,但趙王卻不想在談了,無奈燕丹隻能退去。
最後和齊國的洽談也不順利。
說白了,如今列國都瞧見了靁國勢大,不想去雞蛋碰石頭隻是一方麵原因,其次是受到財政限製,畢竟並不是哪個國家都像是魏國這般窮的隻剩下錢了。
當然,也有想著撿漏的心態,都想坐收漁翁之利。
畢竟靁國接連發動戰爭,定然也是要消耗國力的,待靁國被拖入戰爭泥潭後,自己一方便能就此得利。
隻可惜,他們都小覷了靁國如今的底蘊,哪怕是燕太子丹,也隻不過是瞧見了靁國勇猛的勢頭,對於靁國究竟掌握有多大的力量和底蘊並不知曉。
畢竟在他們看來,靁國隻是後起之秀,能有多少底蘊?
這也讓他們注定付出慘痛的代價。
滅掉秦楚後,最大的威脅便是趙國。
對此靁國直接揮兵百萬,30萬大軍從河西之地渡河進入河東,入侵趙國,70萬大軍直接橫穿魏國,直取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