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六年
涿郡涿縣
天漸晚,夜微涼
來來往往的行人穿梭在長街之上,路兩邊的商鋪燈火通明,小販叫賣聲不絕於耳,更有孩童在街上嬉鬧,一幅百姓安居樂業,欣欣向榮之景展現,但朝街邊角落看去,有一些人衣衫襤褸,麵容枯瘦,其中年輕點的男子正拿著碗朝路過的行人乞討,老弱婦孺癱坐在地,嘴唇幹的裂開甚至帶有血絲,孩童餓的一直在哭,婦人麵帶苦澀的哄著自己的孩子,但愁苦的臉上也掛著淚珠,老人則一動不動的坐著,若不是還有細微的呼吸聲仿佛就已經是坐著死去了,這樣一副景象與之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似乎這才是漢靈帝時期對百姓的真實寫照,窮人更窮,富人更富,用人吃人三個字形容再合適不過。
此時長街之中有三人正在急促的走著,其中走在最前麵的男子麵容擔憂,神色急切的快步向前,後麵跟著的二人,一人肩膀掛著一個布兜,一人手提木箱,跟在後麵急匆匆的走著,前麵帶頭的男子時不時的回頭催促道:“二位大夫,請加快些步伐,我家公子到現在還未醒,全縣的大夫就隻剩二位還沒看過了,希望可就全寄托在二位身上了。”
肩帶布包的大夫出聲問道:“我二人剛剛外出出診,回到醫館聽到周郎突然暈倒心裏也是很著急,不知前麵看過的大夫說周郎是什麼情況呢?”
手提藥箱的大夫也問:“對啊,周郎平日對我們極好,我家那小子能進學堂讀書多虧周郎幫忙,他出事我們都很著急,一出完診就往回趕,他現在都有些什麼症狀?”
周郎,周濟,大儒盧植義子,傳聞是盧植外出訪友回家途中遇到大雨,到附近一座破廟躲避,一進廟聽到嬰兒啼哭,查看之下發現了一個在繈褓之中的嬰兒,小兒見到盧植後便不哭了,甚至朝著盧植露出笑臉,盧植看著眼睛明亮的小子朝自己咿呀咿呀的這麼歡快,自己也不由的開心起來,加之自己還沒有子嗣,頓感此子與之有緣,便帶回府中收作義子。
至於為什麼姓周,是因為在嬰兒繈褓中留有玉佩,上麵刻著周字,依照周取名為濟,濟字有溫潤如玉、善良溫和之意,盧植希望周濟日後能做一個謙謙君子,周濟也沒令盧植失望,長大後不僅沒有仗著盧植的聲望囂張跋扈,而是謙遜待人,對涿郡百姓極好,小小年紀便幫助很多人,並且學什麼都很快,因盧植時常外出講課訪友都會帶著周濟,耳濡目染之下,周濟的文學水平淩駕在盧植的學生之上。
在文學上盧植也沒有什麼可教周濟的了,剩下的都需要靠自己領悟,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盧植時常告訴周濟,以周濟的悟性假以時日必將超過自己,隨後在周濟對盧植說想學武,成為文武全才,盧植便請當時的虎賁將軍,當世用劍高手王越傳授周濟武藝。
隻聽小廝帶著焦急的聲音回應道:“看過的大夫都說沒什麼病症,脈象平穩,呼吸通暢,好似睡著了一般,但公子是在行冠禮時忽然暈倒的,怎麼叫也叫不醒,現在距冠禮已經三個時辰了還不見醒來,我家大人急的都要去郡城找大夫了。”
“這...”兩位大夫相視一眼,隨即低著頭在想這屬於什麼症狀,有無病例。
正想著,隻見三人來到了一處府邸,門口牌匾高掛著,上麵寫著盧府二字,門口站著一中年男子,看其身形有八尺,麵容堅毅,雙手背於身後,頗有儒將風範,此人正是盧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