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做好這個賬號被封的準備吧。本來打算這兩天補的,運氣不好遇到動態審核,我這些草稿完了。這兩天不會寫,等審核完畢。如果審核不過,及時止損好了)
放在整個六十年代裏,買糧買肉買油都需要“糧票”“肉票”“油票”,另外還有“工業券”,購買毛巾毛毯電池鐵鍋暖水壺雨傘等日用品,都是“憑券”。以一些經曆過六十年代生活的“老北京”的話說,那時“並不是沒錢,而是有錢買不到東西。”
放在當時的北京,六十年代初吃一碗大米飯,就要四兩糧票加八分錢。一個燒餅也要二兩糧票加四分錢。至於買價格不菲的點心餅幹?沒糧票錢再多也買不了。看著“便宜”的東西,沒糧票真吃不到。
所以對於當時的中國家庭來說,錢固然重要,但糧票才是命根子。同樣是以作家陳煜的統計,
1961年一斤北京市糧票的“黑市價”,就高達3元錢。一斤全國糧票的黑市價更到了4元錢。就這還有價無市,看似“能買很多東西”的一元錢,比起“一斤糧票”來,顯然遜色太多。一張小小的糧票,關乎的就是全家人的溫飽。
六十年代“一塊錢能買什麼”的話題,牽動的不隻是這樣一段生活記憶,更足以讓我們看到新中國發展史上,曾經的艱辛曆程。與其去羨慕那並不遙遠的半個多世紀前。那看似“便宜”的物價,不如,好好珍惜眼前歲月靜好的時光。
那時候的普通工人月收入也就是二三十塊錢一個月,超過四十塊的極少,我周圍的雙職工家庭不多,單職工家庭比較多,每家每戶孩子都比較多,我家加上姐和哥三個孩子,算是孩子少的家庭,鄰居家的孩子排行到了老十,死了幾個,活著的有一半,五個。那時候我們同學之間都是叫小名,就是姓加上家裏的排行,比如:鄭五、陳六、李八等等,這些同學現在都是快到古稀之年了,但是我們同學聚會,大家還是這麼叫小名,感覺很親切。
六十年代初期,屬於三年自然災害,大家生活過得很苦,特別是農村,那個慘狀就不細說了,問問健在的老人就什麼都明白了。我記得當時有一種叫“高級餅”的餅子賣,不收糧票,一元錢一個,為何叫“高級”?因為餅中間有一點點豬肉,大約有指頭那麼大一點。餅子也比現在的月餅大不了多少,我們小孩也能吃下兩三個吧。不過,高級餅並不好賣,掛高級的名賣高價之實,想想收入,有幾個人吃得起?
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班上成立了“小銀行”,鼓勵同學們存錢儲蓄,我記得最富有的那個同學也就是有一塊多錢。我有一段時間在餐館吃午飯,米飯加上涼粉,一毛錢一頓。
到了1965年,我上中學以後,形勢有很大的好轉。我所在的城市標一米0.142元一斤,標粉價好像是0.17元,帶骨豬肉0.72元,菜油0.70元,都是憑票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