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吳宗慈編撰、胡迎建注釋:《廬山誌》上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0—401頁。
書表,將廬山的基本情況清晰直觀地展現出來。
《廬山誌》還用單獨的篇目詳細介紹了廬山的氣候和地質情況,並用實測數據彙編了氣象概測表,詳細記錄全年平均溫度、濕度、降水量等數據。氣候目有吳宗慈對廬山氣候的看法:“其氣候之佳,秋為最,春暮次之,冬初又次之。夏季並不佳,惟遊人避暑多以夏季來耳。至冬雖覺冷,然雪景奇麗,足償寒冷之苦。”①甚至還有自己得來的是否下雨的經驗:“覺天雨否,恒覘以霧……所測雖未必每驗,然十得八九。”②但更多的篇幅內容則給予了1930年及1931年廬山林場黃龍區全年氣象概測。氣象概測包括一年十二個月每個月的天氣概況,包括晴陰雨雪各幾天,風級、風向的記錄,溫度的詳細記錄,如月平均溫度,最高溫度的日期度數,低溫的日期及度數,雨量、蒸%&
!''''發量等大量數據。\"#
廬山在200多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時期形成冰蝕地貌。其“地$!\"#質”內容,吳宗慈邀請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實地考察後撰寫。
廬山在地質構造上為斷塊結構,山體呈地壘式,地貌特征呈現多樣化,廣布湖泊、河流、峰巒、坡地,第四紀冰川的地貌特征十分明顯,被稱為“世界地質公園”。山體發育早於10億年前,經過了一係列的地質事件,如震旦紀的地質變遷、呂梁造山運動、白堊紀的燕山造山運動和20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得山體區域成為斷塊狀崛起。及至第四紀冰川期,山體強烈上升,大量斷裂構造演變成山峰。在周圍地勢下陷之時,山體則相對上升,低窪盆地區域逐步發育成鄱陽湖。褶皺是北部山地的主要地質構造,褶皺運動促成穀、嶺地貌的形成。整個山體廣布斷層崖、寬穀和峽穀,外圍則有階①吳宗慈編撰、胡迎建注釋:《廬山誌》上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6頁。
②吳宗慈編撰、胡迎建注釋:《廬山誌》上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頁。
書地和穀階發育。廬山的錯層塊狀構造促使山體形成許多奇峰、峻嶺,形態多樣。20世紀30年代以前,西方學者並不承認廬山為第四紀冰川造就,遭到當時的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否定。1931年,時任北京大學地質係主任的李四光率領學生來廬山實習,經過地質考察,發現了山中存在的大量冰川遺跡,如冰川“U”形平底穀、帶有冰川刻痕的礫石、漏鬥形窪地、遠離基岩的礫石等,正式確認其地貌特征為第四紀冰川“雕琢”而成,進而確定中國第四紀冰川的誕生地在廬山。第二年夏,李四光又重上廬山,確認這些現象為冰川作用的結果。1933年,李四光為報道廬山重大科學發現,正式發表了《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這一年,受吳宗慈的邀請,李四光為《廬山&!誌》撰寫了《廬山地質誌略》,再次提出和闡述廬山有關第四紀冰山''''\"(#$遺跡的發現,成為中國也是東方第一位站出來對第四紀中國無冰川%
!\"#發生說“否”的地質學家。
《廬山誌》將李四光的《廬山地質略》和《廬山地質圖》全部收入,列為“地質”一目。這些內容都是前代誌書很少論及的。地質誌略中由李四光描寫了四個子目內容:①廬山的位置與地形,李四光評價說:“就廬山全體而言,頗含壯年之象。其中夾穀雖深如廬山壟,然尚未達成熟之期。至山之東麵及西北麵,皆如削壁,奔流澎湃,終歲不息,幽穀凜然,垂百餘丈,蓋亦有少年之象存焉。”①②廬山岩層類別與次序,李四光按層位高下,由低向高共記述了廬山十二種岩群。③廬山之構造。分析了廬山的構造:“世人隻知牯嶺甚高,空氣清潔,殊不知天下不乏高山,高山絕頂,正為狂風暴雨嬉怒之場,堅牢如岩石者,且瞬息間為急流洗刷以去,烏可為人類久安之①吳宗慈編撰、胡迎建注釋:《廬山誌》上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頁。
書所!牯嶺最大之利益,即在山頂有穀,且穀向西南傾斜,四周有較硬之岩層以為屏障……是皆人煙繁盛必需之條件,而牯嶺則兼而有之,宜乎其為山林城市也。”①判定廬山之所以能構造房屋的緣由。
④造山運動及其時期,認為廬山造山若以年數計算,至少應當在三千萬年以前。
%&
!''''\"
#$
廬山冰蝕地貌!\"#吳宗慈對廬山的全麵概述,尤其是運用科學的觀點和先進的技術對廬山進行科學描述,增強了史書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又適應了時代的需要。
(2)山川勝跡《廬山誌》翔實生動地記載了廬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現以綱之二“山川勝跡”目之十(下)所載內容,識其大略內容:目之十(下)山北第一路:九江縣治→浪井→庾亮樓→天慶觀→琵琶亭→甘棠湖→煙水亭→湓浦港→龍開河→藏劍匣→能仁寺→陶白祠→濂溪書院(濂溪墓、濂溪港)→濂溪祠→桑樹嶺→黃土嶺→①吳宗慈編撰、胡迎建注釋:《廬山誌》上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頁。
書十裏鋪→華封橋→螺子山→石塘橋→妙智鋪→蓮花洞。
《廬山誌》共用十個分目,詳細記載了廬山464個風景名勝。在記述這些景觀的曆史沿革和現狀的時候,吳宗慈並未完全沿用前誌的成說,而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了適當的刪減和增補,增加了個人的考述。如關於濂溪書院的記載,就增加了“(一)縣城南八裏,即濂溪港書院。宋周子敦頤過得陽,愛廬山之勝……取故裏之號名其溪,曰濂溪……(一)在城內豐儲坊,明嘉靖間兵備道陳洪建……(一)新濂溪書院在世德坊南,清乾隆五十年(1785)知府初之樸建。
嘉慶五年(1800)巡道阿克當阿、十年巡道廣惠、十三年知府方體、二十二年知府朱!\"繼續修葺。鹹豐四年(1854)毀。同治三年(1864),&!攝關篆蔡芥舟複建……今又廢矣”①等內容,詳細介紹了九江城外三''''\"(#$處濂溪書院的興衰曆史。
%!\"#白鹿洞書院在唐代時原為李渤兄弟隱居讀書處。李渤養有一隻白鹿,終日相隨,故人稱白鹿先生。後來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舊地重遊,於此修建亭台樓閣,疏引山泉,種植花木,成為一處遊覽勝地。由於這裏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為白鹿洞。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間,曾在此建立“廬山國學”,這算是白鹿洞書院的前身。宋代初年,經擴充改建為書院,並正式定名為“白鹿洞書院”。
當時有士子數十百人,與嶽麓、睢陽、石鼓等,並稱為天下四大書院。
吳宗慈對於白鹿洞書院的介紹也並未完全沿用前誌,而是從形勝、沿革、建置多方麵、多角度對白鹿洞書院進行了詳盡的介紹。首先,概述了白鹿洞書院的地理位置和山水名勝。白鹿洞書院位於五老峰下,背靠後屏山,遙望卓爾山,左傍左翼山,一水中流,另有勘書①吳宗慈編撰、胡迎建注釋:《廬山誌》上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4—85頁。
書台、獨對亭、流芳橋、太極亭、思賢亭、喻義亭等建築。其次,詳細敘述了白鹿洞書院自唐迄民國的興建廢毀的發展過程。南唐時在此建學置田。宋初建置書院。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書院遭到毀壞。
至南宋淳熙六年(1179),著名的哲學家朱熹出任南康太守(治所在今九江星子縣地),為興複白鹿洞書院殫精竭慮,不遺餘力。他曾親訂院規,置田建屋,延請名師,充實圖書;且又親臨講課,與學生質疑問難。淳熙八年(1181),著名哲學家陸象山也來到白鹿洞書院講學,朱熹、陸象山又有“白鹿洞之會”,書院也因之而聞名天下。元末戰亂,書院在戰爭旋渦中又遭厄運,所有殿堂齋舍蕩然無存。明代時,書院得到恢複,盛時有學生五百多人。清代仍繼承明代的規模,遠近各省都有人來此求學。經宋、元、明、清、民國各時代,書院屢次%&
毀壞、修葺、擴建。最後又介紹了白鹿洞書院周圍禮聖殿、明倫堂、!''''\"
#先賢祠、白鹿洞、鹿眠場、先賢墓塋等40處景觀設施。這些內容前誌$!\"#白鹿洞書院書
從未如此深入細致地敘述過。《廬山誌》所載內容為我們了解白鹿洞書院的曆史提供了準確清晰的資料。
(3)廬山物產廬山不但風景秀美,而且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為掌握廬山地區真實詳細的物產情況,吳宗慈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對廬山的動植物情況進行了係統的調查和統計。
物產綱由胡先編著了植物目。1925年,胡先在美國哈佛大學完成《中國植物誌願》一書,獲得博士學位歸國,仍然不忘廬山,不忘廬山植物。當著名方誌學家吳宗慈纂修《廬山誌》時,特請李四光撰寫《廬山之地質》,也請胡先撰寫《廬山之植物》。1931年,胡先&!從北平來到廬山,對廬山植物進行了詳細的調查,他在《廬山植物''''\"(#之社會》文中寫道:“廬山孤峙潯陽,飛瀑懸泉,以深秀著稱於世……$
%其中卉木蓊鬱,多奇花異草,春夏豔發,至為美觀。其植物之種類與!\"#植物社會之性質,要與浙皖諸名山為近似……”胡先認為廬山是有一些少數特殊的佳木的,但隨著牯嶺租借地開辟以來,林木摧毀嚴重,他說:“童赤景象,觸目皆然。故在今日而欲探討廬山原始植物社會之狀況,隻有以采集所得之鱗爪,與皖浙諸山相比較,始可知大凡耳。”①植物共分為兩個子目:第一個子目為“廬山之植物社會”,對廬山植物整體結構進行概述;第二個子目則為“廬山重要植物誌略”,更細分為(甲)佳木類、(乙)名葩類、(丙)野果類、(丁)藥品類,展現了廬山植物狀況。
1933年12月,胡先再度來到江西,出席農業院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在會上,他力陳由靜生生物調查所與江西省農業院合辦廬山①吳宗慈編撰、胡迎建注釋:《廬山誌》上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75—476頁。
書森林植物園,得到與會理事們的讚同。1934年3月22日,在中基會第八十三次執行委員會和財政委員會聯席會議上,由幹事任鴻雋提出,討論並通過了在廬山設立森林植物園的議題。據決議,除地皮及開辦費由江西省政府撥款外,每年經費12萬元,由兩家平均負擔,先行試辦三年。1934年5月中旬,胡先派秦仁昌南下,勘察地形。在總麵積約一萬多畝的園址內,秦仁昌發現約有二千五百畝穀底平地與緩地可供苗圃使用,其土質肥沃,在廬山首屈一指。他非常滿意,即回北平,向胡先彙報南行經過。經過幾個月的籌備,到8月中國科學社在廬山舉行十九次年會,植物園借四方科學家雲集廬山的機會,舉行了成立典禮。這是後話。
動物目則比較簡單地%&
分為鳥類、哺乳類、魚類、!''''\"
#兩棲類、爬蟲類、昆蟲類,$!\"#由壽振黃任主要編纂者,他表示:“動物分類學之在中國,其曆史甚短,其成績尚少。故在今日而言一地之動物,其不能詳且盡也,亦意中事。廬山動物,中外學者所采集之標本有限,典籍之紀載至為稀少。
茲篇所述,略示一斑。欲《廬山誌》窺全豹,尚有待於異日。”①①吳宗慈編撰、胡迎建注釋:《廬山誌》上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26頁。
書他還說:“廬山當大江之濱,距海約五六百公裏。其動物界屬於東亞區,所有動物多見諸長江下遊各地。無脊椎動物,僅昆蟲一項略見記載。其他各類均未研討。脊椎動物中,以山頂高出海麵千餘公尺,故水棲之脊椎動物不多;陸棲之脊椎動物雖為數不少,然以無有係統之調查采集,故知之亦不詳也。”①這些科學材料的記載為今天研究廬山生物狀況留下了寶貴的文獻材料。現將其類目略列如下:佳木類:銀杏、粗榧、羅漢鬆、金葉鬆、赤鬆、馬尾鬆、杉、柳杉、檜、台灣檜、楓楊、搖錢樹、化香樹、大衛鵝耳櫪、珍珠栗、茅栗、茅絲栗樹、大葉錐栗、苦櫧、光葉!\"樹、\"!、櫧、榆、樸樹、!樹、桑、玉蘭、缺葉厚樸、鵝掌楸、樟、梓木、宜昌楠木、希氏楠木、紋花楠木、楓、\"木、&!鹿梨、霍氏花楸、石楠、鄂山楂、華#槐、檀、楝樹、藍葉吳茱萸、贗大''''\"(#$柄冬青、大花衛矛、天台大葉槭、雞爪槭、青榨槭、司徒氏泡吹、積棋、%
!\"#亨利鍛、旎檀、喜樹、妮薩木、南山茱英、君遷子、大葉華楞、香果樹等七十一種佳木。
名葩類:含笑花、亨利八角茴、剪秋羅、烏頭、草芍藥、秋牡丹、鐵柱鐵線蓮、威靈仙、木通花藤、鈍齒芹葉鐵線蓮、光果短尖鐵線蓮、□藤、多葉詩人草、溲疏、牯嶺毛山梅花、傘形繡球花、圓錐繡球花、齒葉鑽地風、青棉花藤、光葉海桐花、華米空木、粵繡線菊、珍珠梅、紫藤、野鴉椿、金絲桃、華秋海棠、芫花、黃瑞香、紫薇、四照花、雲錦杜鵑、羊躑躅、躑躅、馬氏杜鵑、華東安息香、五霸薔、絡石、岩桐、紫葳、蝴蝶樹、華六條木、忍冬、錦帶花、桔梗、百合、卷丹、鹿子百合、紫萼、萱草、老鴉蒜、石蒜、蝴蝶花、射幹等五十四種。
野果類:刺葡萄、獼猴桃、薛荔。
①吳宗慈著:《廬山誌1-4》,台灣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1041頁。
書藥品類:人參、術、何首烏、黃精、萎蕤、肺形草、白岌。
鳥類:鳶、雉、花斑鳩、印度布穀、魚狗、綠啄木鳥、、畫眉、白頭翁、練雀、家燕、伯勞、黃鳥、禿鼻烏鴉、鵲、麻雀。
哺乳類:野豬、獐、虎、野貓、狐、貉、豬獾、鼬鼠、鬆鼠、豪豬、兔、刺蝟、鼴鼠、蝙蝠。
魚類:紋魚、石魚。
兩棲類:蠑螈、蛙、大蛙。
爬蟲類:壁虎、中國石龍子、黃蛇、蝮蛇。
昆蟲類:蟬、鳳蝶、蛺蝶、蛇眼蝶、粉蝶、蜻蜓、蜻蛉、水虻、花虻、蟻蜂、葉蜂、木蜂、胡蜂、細腰蜂、斑蝥、天牛、地瞻等。
清代毛德琦《廬山誌》於卷一設“物產”,其內容分為五穀品、諸%
&蔬品、果之品、木之品、竹之品、花之品、草之品、藥之品、墨之品、硯!''''\"
#之品、羽蟲品、毛蟲品、鱗蟲品等類,這些物產雖然品種齊全,數量可$!\"\"觀,但多是對前代誌書所述內容的彙述,缺乏實地考察。與此相比,吳宗慈的《廬山誌》對動植物的收錄範圍明顯擴大了,而且這些資料都是經過實地調查獲得的,因而具有較強的科學性。此外吳宗慈還對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物產的基本情況,如形態特征、分布、價值等進行介紹,為我們了解廬山豐富的物產資源提供了參考依據。如此專業且科學性強的地質、生物內容從未在山誌中出現過。吳宗慈的《廬山誌》給山誌開出了好的先河,並且給山誌的體例增加了新鮮強勁的血液。
2廬山政事章學誠曾說:“誌山者與誌州縣不同,但以形勝景物為主,描摹宛肖為工。”但吳宗慈不讚同。他認為如果按照章學誠所說,那麼“風土產物之所宜,禮俗利弊之所因革損益,其闕略亦大矣”。所以書
吳宗慈為廬山做“山政”一綱,想要記錄下古今形勢的變遷,人群社會的演進,使得後人能夠有所考。
廬山因其本身並無行政設置,所以,在吳宗慈的《廬山誌》之前的廬山誌書中並無廬山政治方麵的記載。租借地開辟以來,廬山政治才開始萌芽,逐年演進,對外交涉、對內行政開始頻繁。雖然廬山隻一隅之地,其政治構成具體而微小,但其政治變革進化之跡仍可追尋,故而吳宗慈不守舊誌條例,首創“山政”一綱,將與政治社會息息相關的內容都記載於此。他添加的“山政”一綱分為兩目。
因廬山政治開始於租借地的開辟,《廬山誌》二十一目上著重講述租借地的交涉,包括“長衝租借地交涉案”“擴充租借地四區交涉&!案”“醫生凸租借地”“醫生窪租借地”“收回特區警察行政權交涉''''\"(#$案”“星洲租借交涉案”“狗頭石租借地交涉”等。廬山政治萌發,行%
!\"\"政開始實行,二十一目下介紹了“蓮穀購地”“化、星兩縣爭界記”“江西省立廬山林場沿革”“江西省立林業學校沿革”。
二十一目為回溯曆史,二十二目“行政”介紹現狀。內容包括:廬山管理局:廬山管理局成立的緣由及管理局重要規定並附廬山管理局組織規程。
警察署:包括廬山警察署的編製官員的餉額職別,甚至連辦事處派出所地點都記錄在案。不僅如此,還在這一項內容加入了因經費問題擱置的堡壘及消防隊的建設。
財政:吳宗慈重視卻深感無力的內容。他說:“整理廬山十年以來,議論甚囂塵上,顧徒托空言,無裨實效,根本原因有二:一為財政無由整理;二為政府與人民隔閡,不能求精神合作。”①導致編寫這一①吳宗慈編撰、胡迎建注釋:《廬山誌》上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35頁。
書部分內容時,吳宗慈隻能將十九年度九江市府財政局與廬山管理局共同擬定的財政計劃書摘要存入,並將董事會上提出的一些可行的整理辦法均記錄於此,包括“常年收入簡表”“臨時收入簡表”“廬山管理局現在歲入歲出略表”。
通訊及交通及新建設計劃:將當時隸屬於交通部的郵局、電報局、電話的收費及工作時間詳細錄入,並詳列輪船、鐵路、汽車、人力車、挑夫路程及收費記錄。
新建設計劃有“鋼繩掛車、自來水、長途汽車”,特別是“長途汽車”,因感創議者為工學士胡喜詔不顧山高坡峻,裹糧登山,曆時三月,期間出入懸崖深澗,篳路藍縷,“實創其始,後有興者,此其基①
矣”,吳宗慈詳細記錄了根據學理及實際地形決定的路線方針。%&
!''''吳宗慈說:“官治不如民治,人謀不如己謀。”於是次述地方自\"#
治,包括董事會的成立經過及廬山董事會章程,以及廬山當地教育$!\"!
情況及學校情況。隨後序次記錄了工商、生計、禮俗、宗教、方言、本山(屬牯牛嶺區域)房屋與人口統計。
關於“山政”內容的選擇,吳宗慈在《廬山誌·凡例》中分析到:“其分目中,‘各租借地交涉案彙考’,重牯嶺始辟也;行政及交通、通訊等,為國政、省政所由藉也;商工生計、教育、禮俗、宗教、方言等,一般社會組織之狀況也;公共事業新建設計劃及房屋、人口統計等,為人民自治與政治設計之待演進也;凡此皆本誌創述,用示與政治、社會息息相關,非漫談山川風物比也。”②以下為山政內容的目錄:目之二十一上各租借地交涉案彙考①吳宗慈編撰、胡迎建注釋:《廬山誌》上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42頁。
②吳宗慈編撰、胡迎建注釋:《廬山誌》上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頁。
書長衝草地坡下衝猴子嶺大林寺衝醫生凸醫生窪收回特區警察行政權星洲狗頭石目之二十一下行政及建設化星二縣爭界案江西省立廬山林場省立林業學校目之二十二行政管理局警察署財政通訊及交通運輸及新建設計劃地方自治董事會公共事業教育商工生計禮俗宗教方言本山屬牯牛嶺附近區域房屋與人口統計吳宗慈認為:本誌列“山政”一綱,山誌之創也。章實齋曰:“誌山者與誌州縣&!不同,但以形勝景物為主,描摹宛肖為工。”誠如所言,則風土物產之''''\"(#所宜,禮俗利弊之所因革損益,其闕略亦大矣。夫古今文章紀載,或$
%因或創,體例非一。往者,遷史有《龜策》《滑稽》等傳;班史增《食!\"#貨》《地理》等誌;範史更增《黨錮》《列女》,宋史於《儒林》外,複增《道學》。蓋因古今形勢之變遷,人群社會之演進,不得不因時增益,使後有所考。廬山一隅地,其政治形象所構成,雖具體而微,然逐年嬗蛻進化之跡可得言焉。當清光緒間,租借地既辟,政治始具其萌,逐年演進,於是一切對外交涉,對內行政,門分類別,其務漸繁。夫廬山之政,始於租借地之辟,故首述交涉,重始也。始基既辟,省行政建設於以興,故次述化、星二縣爭界案等。中外人民雜居後,保衛地方、整理土地之事相因以至,故次述行政。夫官治不如民治,人謀不如己謀,故次述地方自治。人事既繁,凡衣食住所需,不能不有所供給,於是商工輻輳,各從其業,故次述商工。商工集其職業所由分,與夫天時人事所排迮,而一般人民生計係焉,故次述生計。古今歲時不同,中外氓俗遞改,瞀於新者,貽譏忘本。蔽於舊者,或歎迕書
時。禮俗為求治之本,然斟酌損益,以得其中,則其事非易,故次述禮俗。人群知識愈進,則罪惡愈深,其罪惡所積習,有非教育感化之力所能及,尤非政刑威禁之事所能戢,於是宗教興,故次述本山中外宗教。禮俗既隨歲時為變遷,方言亦因社會組織而有所因創,故次述方言。一切政治施,設無統計則無整齊根本之計劃,故次述本山房屋人口統計。①在這裏,吳宗慈詳細解釋了記述山政內容的目的,因時局、政治形勢的變化,誌書體倒及內容也有所變化與增減,廬山隨著光緒年間租借地的開辟,一切內政外交開始頻繁變化,“山政”一綱由此而生,為我們了解廬山政治的曆史沿革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也讓我們%&
!''''懂得一山的盛衰與國運的盛衰無不密切相關。我們不妨再從目之\"#
$二十一(上)的內容來體會這種變化。!\"#目之二十一(上)“各租借地交涉案彙考”主要由七部分內容組成。
“長衝租借地交涉案”從廬山管理局檔案《廬山等處租地說略》、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十八日《外務部致英公使薩道義照會》、教會中人戴鵠臣(陪李德立上廬山的湖北人)口述、九江基督教牧師蔡廣田口述、《廬山指南》、李德立自撰的《牯嶺的故事》等六方麵的史料來還原光緒十一年(1885)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間,英國美以美會傳教士李德立如何通過各種非法與合法手段獲得長衝租借地一案。
“擴充租借地四區交涉案”“醫生凸租借地案”“醫生窪租借地①吳宗慈編撰、胡迎建注釋:《廬山誌》上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99頁。
書案”三案羅列了廬山管理局檔案與外交部檔案及劃界碑等三方史料,還原自光緒二十一年(1895)李德立成功獲得長衝租借地以後,李德立本人及繼他之後的英國傳教士楊格非、美國傳教士海格思如何故伎重演,把租借地擴延到草地坡、下衝、猴子嶺、大林寺衝、醫生凸、醫生窪等處,最終形成“牯嶺特區”。
“收回特區警察行政權交涉案”展現了民國十六年(1927)隨著漢潯租界的收回,“牯嶺特區”警察行政權收回的過程及其間涉及的人物與權力等等。
“星洲租界交涉案”彙集了廬山管理局檔案、省政府檔案、九江縣署檔案、九江市政府檔案、漢口市政府檔案、長沙宋式!日記等各&!方文獻,還原光緒二十三年(1897)至民國十八年(1929)間俄東教堂''''\"(#傳教士尼娑如何從約之塔寺僧手中盜買蘆林一地,清政府如何出麵$
%幹涉追回原地並訂立租約、允其承租星洲一地,民國政府與當地士!\"#紳如何丈量其侵占界外之地、重新訂界、簽署租地合同及俄東教堂又如何將其租借地轉租於漢口俄租界工部局,漢口俄租界工部局一切權利與義務又如何隨著湖北省政府收回漢口俄租界而歸於漢口市政府,漢口市政府又如何與江西省政府協商將星洲租借地移交回九江市政府。諸多事宜,關係複雜,史料翔實。
“狗頭石租借地交涉案”主要摘取九江縣署檔案,還原法國天主教主教樊體愛於民國三年(1914)至民國六年(1917)如何在民國政府及地方鄉紳的幹涉和協調下,放棄廬山懶人廠私地,改租狗頭石山旁公地一塊,專為建造醫院一案。“牯嶺特區”的形成肇始於1860年,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滿清政府的戰敗,美英法俄等列強強迫中國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鎮江、漢口、九江隨之列為通商口岸。外國傳教士憑借不平等條約所賦特權廣泛地深入中國內地傳書
教。英國傳教士李德立、楊格非等,美國傳教士海格思、法國主教樊體愛、俄國傳教士尼娑等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利用條約中的“大合眾國民人在通商各港口貿易,或久居,或暫住,均準其租賃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樓,並設立醫館、禮拜堂及殯葬之地”“傳教寬容”“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等相關條款,在九江租地建屋,基督教由此深入九江,“牯嶺特區”正是這一深入的產物。
3廬山藝文中國曆代紀傳體史書!政書!方誌等,將曆代或當代有關圖書典籍,彙編成目錄,謂之“藝文誌”。藝文誌的編纂,對研究曆代圖書文獻,考訂學術源流,頗具參考價值。方誌中編輯收錄的詩文,亦多稱“藝文誌”,亦省稱“藝文”。“藝文誌”始見於班固《漢書》,刪定劉%&
!''''歆《七略》而成,為後代正史“藝文誌”之始祖,是史傳書籍中開創\"#
“九流十家”之祖,“九流十家”一詞便出自《漢書·藝文誌》。$!\"#廬山風景秀麗,自然吸引了很多名人到此遊覽並留下眾多的佳作美文,因而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曆代廬山山誌都很注意對藝文的收錄,《廬山誌》也不例外,該誌用三卷的篇幅收錄了自晉迄民國的諸多作品,包括122篇文、2135首詩詞以及眾多的金文石刻,涉及廬山山水風景和人文曆史等諸多方麵,具有很高的文學欣賞價值和文獻參考價值。晉代陶淵明(陶潛)一生以此山為背景創作,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風影響了之後的整個中國詩壇。南朝時期《廬山二女》成為中國早期誌怪小說的名篇。唐代詩人李白五次來此遊山,留下了《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望廬山瀑布》等14首詩歌,其中的《望廬山瀑布》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典範。詩人白居易在山上築有“廬山草堂”,所撰《廬山草堂記》被後世評為記述中國古代山水園林的名作。
宋代文學家蘇軾《題西林壁》中的“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書
中”,成為充滿辯證哲理的名句;而另一句“橫看成嶺側成峰”則是對山體地貌的形象描述。蘇萬石在毛德琦重訂《廬山誌》時作序說:“自有天地,即有五嶽。五嶽外甲東南者有廬山。山博大雄奇,非黃、霍、潛諸山所可比。其橫亙四出,雖片石孤岑,皆挾煙雲之氣,極古今之遊曆共相讚美,亦各見夫一斑而已。”①李白讚頌五老峰的詩雲:“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鬆。”三疊泉氣勢磅礴,壯麗無比,被譽為“廬山第一奇觀”,清吳名鳳《遊三疊泉記》雲:“廬山奇秀甲天下,奇在石,尤奇在水,水石之奇兼之者惟三疊泉。”並在遊記中詳細描述了三疊泉的壯美景色:“瀑布&!上下各有三疊。其上由西南峰缺處洶湧下墮,承以大盤石,投之力,''''\"(#斯飛愈疾,如龍怒張,有風鬟霧鬢之態……下三疊泉,與上三疊亦略$
%相類。初墮崖,如駿馬下坡,釜上之氣蓬蓬,萬斛之珠滾滾。繼又觸!\"#石而起,如拍岸之濤,如碎柱之璧,輕塵薄霧,彌漫崖穀。至下段則斜拖山足,石齒粼粼,如釜中湯沸,跳赴龍潭,瀠回盤旋,氣猶未息,蓋其所從來者遠矣。予既遞觀六疊之奇,複尋徑下入澗底,石黑而津,履滑窘步。仰視晴空,如霏細雨,瀑離石飛騰,生氣迥出,似有力者挽銀河千斛,淩空倒瀉為之。”②不隻三疊泉,廬山各峰、各岩、各澗及每一處人文景觀,幾乎都有人熱情地歌詠過。
①吳宗慈編撰、胡迎建注釋:《廬山誌》上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1頁。
②吳宗慈編撰、胡迎建注釋:《廬山誌》上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107頁。
書《廬山詩文金石廣存》目錄%
三、《廬山誌》的編纂體例&!''''\"
#體例,就是著作的體裁凡例。方誌體例是誌書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表現,是誌書不同於他書的重要表現形式,主要包括體裁、組織結構和文字表現方式等。我們若想直觀快速地了解一部誌書的內容,便可從它的篇章結構入手。
自古以來,學者們對體例都尤為重視,唐代劉知幾在《史通·序例》中說:“夫史之有例,猶國之有法。國無法,則上下靡定;史無例,則是非莫準。”①清代章學誠也說:“誌為史裁,全書自有體例。誌中文字,俱關史法,則全書之命辭措字,亦必有規矩準繩,不可忽也。”②可見,體例對於修誌的重要性,不容小視。
在類目設置上,吳宗慈的《廬山誌》對前代舊誌既有繼承,又有創新。這裏,我們重點將其與毛德琦《廬山誌》在類目設置方麵做一①〔唐〕劉知幾著,張三夕、李程注評:《史通》,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40頁。
②〔清〕章學誠:《文史通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08—309頁。
書個比較。
對於廬山與廬山誌書,毛德琦均在誌序中說:“廬山雄奇偉異,反不在登封之列,豈曆代所誌述者,或溢美而失實歟?餘嚐疑之,久欲勒成一書,以傳信於後。”①於是彙集《廬山紀事》和《廬山續誌》二誌及他書,證以身所閱曆,又與同鄉名士詳細檢校,補綴輯錄不盡之處,訂正糾紛雜亂之處,曆五載而成書。其書“眉目朗列,脈絡通貫”,備載廬山文獻,征引繁富,一經刊刻,便為世人所重,成為古代廬山誌書的代表作之一。
毛德琦的《廬山誌》自問世以來,修補點勘者甚多,朱錦曾在《重刻廬山誌序》中評價:“此誌乃廢興之所係,形勢之所關,物產之所②
&!紀,騷人逸士古名跡之所在,匪第以此為遊觀者之玩也。”這番話高''''\"(#度評價了此誌的意義和實質。徐效鋼的《廬山典籍史》指出此誌意$
%義還在於“第一次從形式上全麵總結概括了廬山誌書的編纂體例,!\"#正式使‘廬山誌’作為廬山地誌的名稱確定於世,並且由於其重要的價值而長久流傳並產生了廣泛影響,真正打破了前人誌山而誌不傳,或者是誌山而不言誌的窘況和成例”③。可見,毛德琦《廬山誌》無論在編纂體例,還是誌書內容上都可稱為古代廬山誌書的典範之作。是故,在此將其作為參照,將吳氏《廬山誌》與之相較。
毛氏《廬山誌》共十五卷,卷首有白潢、龔嶸、王思訓、石文焯的序,及毛德琦的自序。吳宗慈《廬山誌》共十二卷,有陳三立序、章炳麟題辭、吳宗慈自序。現將毛德琦《廬山誌》及吳宗慈《廬山誌》類目略列如下:①吳宗慈編撰、胡迎建注釋:《廬山誌》上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2頁。
②轉引自徐效鋼:《廬山典籍史》,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91頁。
③徐效鋼:《廬山典籍史》,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頁。
書吳宗慈《廬山誌》綱目毛德琦《廬山誌》綱目序序卷首凡例引用書目卷首凡例引用書目修誌姓氏詩文姓氏爵裏考卷一地域卷一廬山總圖經緯度與釋名地質質略星野輿地祀典隱逸山脈水係形勝沿革疆界道路仙釋物產雜誌災祥麵積氣候卷二山川分紀一卷二山川勝跡總論暨山道路山川勝跡總文山北第一路卷三山川分紀二山北第二路卷四山川分紀三卷三山北第三路山北第四路卷五山川分紀四%
卷四山南第一路山南第二路卷六山川分紀五&!''''山南第三路卷七山川分紀六\"#
卷五山南第四路卷八山川分紀七$!\"#山南第五路卷九山川分紀八卷六山南第六路卷十山川分紀九山南第七路卷十一山川分紀十卷七山政卷十二上山川分紀十一上各租借地交涉案彙考省行政及建設卷十二下山川分紀十一下行政卷十三山川分紀十二卷八物產卷十四藝文上文類植物動物卷十五藝文下詩類卷九曆代人物卷十藝文廬山專著書目彙載曆代文存曆代詩存卷十一曆代詩存詩餘金石目卷十二雜識內篇外篇書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兩誌類目的名稱雖不同,但從其所載內容來看,“釋名”與“輿地”、“山川勝跡”與“山川分紀”、“曆代人物”與“隱逸仙釋”、“雜識”與“雜誌”等所記內容均有相同或相似之處。
並且山川勝跡的內容在兩部誌書中都占很大的篇幅,吳宗慈的《廬山誌》中占五卷,而毛德琦《廬山誌》更以多達十二卷的篇幅來描繪廬山的秀美風光,這都體現了山誌詳述山川風景的特點。
吳宗慈的《廬山誌》與毛德琦的《廬山誌》相比,新增的類目有“山脈”“水係”“形勝”“沿革”“疆界”“道路”“麵積”“氣候”“山政”,類目設置和毛德琦的《廬山誌》雖有所不同,但還是可以看到,在某些篇目上吳宗慈的《廬山誌》還是因襲了前誌,但更多的則是創新,正如他在凡例中說的“其間因者少,創者多,非敢好奇,求合時代&!
''''\"需要而已”。對此,徐效鋼總結的非常到位:(#$
%!!\"吳誌最顯著的特點,在於運用科學觀點和現代科學技術,第一次對廬山尤其是自然的廬山進行了科學描述。如以往山誌都論及星野,亦多有示意性的木刻圖像,但限於技術,均顯粗糙。吳誌卻首次精確地測量了廬山所處的地理方位、經緯度,測繪出了精確的廬山全圖、形勢圖、道路房屋詳圖、山脈水係圖、山嶺高度表等。又如地質、植物、氣象等方麵情況,吳宗慈獨具慧眼,將它們列為專門記述,並大量采用各學科專家的論述……①從體例上看,吳宗慈《廬山誌》有以下幾個特征:1采用綱目體,以綱帶目,體例合理,層次清晰綱目體,就是把誌書先分大類,再在各綱之下細分子目,以綱帶①徐效鋼:《廬山典籍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頁。
書目,目以綱舉,綱舉目張,條理清晰。《廬山誌》的編寫采用的就是綱目體,主要是兩級分目體。全書分“地域”“山川勝跡”“山政”“物產”“人物”“藝文”“雜識”七綱,又在每綱之下設諸多子目,門類齊全,篇目設置通俗易懂,簡單明確。如第一綱“地域”下分別設置了“廬山總圖”“經緯度與釋名”“地質誌略”“山脈”“水係”“形勝”“沿革”“疆界道路麵積”“氣候”等目,這些篇目設置簡潔直白,內容幾乎涵蓋了廬山地質地貌的基本地理情況;第二綱“山川勝跡”下分山南、山北共11條登山道路,分述廬山各景觀、景點的沿革現狀。
同時,各門類的排列順序也很合理,先總論地理概貌,後分自然景觀、政治、物產、人文,條理分明,詳略得當。綱目體編纂體例的使用,使全書結構緊湊,層次清晰,適應誌書複雜多層次的內容需要。
%&
!''''2繼承前誌,有所創新\"#
$《廬山誌》既有對前誌“山川勝跡”“藝文”等類目的繼承,又在!!!
此基礎上加以創新,更貼合內容的需要。
第一,關於山川勝跡的記載,仿效桑喬《廬山紀事》的體例,以《水經注》的編輯方式為例,詳述廬山自然、人文景觀的曆史沿革和現狀。《水經注》是以全國的水道為綱,將河水、濟水、漯水、渭水、淮水、江水等一千多條水係分類作注,並且詳盡地記述了對各個水係的主幹、支流及與其相關的郡縣建置、地理麵貌、物產情況、自然災害等情況。桑喬的《廬山紀事》便是仿照《水經注》的體例先述山南,後述山北,以11條登山道路為綱,以各個山川勝跡為目,詳述其沿革及現狀。吳宗慈的《廬山誌》仿效其體,以路為綱,以景為目,卻根據人情事理的需要,以交通便利為要,先述山北後述山南。
第二,對於人物的記載,舊誌多於卷首設置“隱逸”“仙釋”類目,名人勝跡則多附於“勝跡”之下,吳宗慈的《廬山誌》略變其例,人物書
分“名人”“釋”“道”三類,並以朝代係之,而且名人也不再以“隱逸”“儒林”“寓賢”等分類。誌中所載人物均為曾登臨廬山且有遺跡、著作可按的,所載事跡亦僅限涉及廬山的。
第三,關於藝文的收錄,“藝文綱”分“文存”“詩存”“金石”三目。其“文存”所選文,先以人為重,再以事為重,文為末,“事從其重,例如蕭統撰《淵明傳》,入‘人物’,《陶集序》則入‘文存’。朝代編次,皆從其人誌事,例如歐陽詢撰《西林道場碑》,為隋大業間事,則入隋;趙孟兆頁書《中峰本疏》、書白居易《草堂記》,為宋未亡時事,故入宋;張芑山、宋髻山文則入明”①。“金石目”編排順序依據勝跡路次,再以朝代係之。
&!第四,刪除“星野”等虛妄不實的篇目,增加“氣候”“地質”等篇''''\"(
#目。以往的廬山誌都在卷首論及“星野”“輿地”“災異”等類目,這$
%些內容多是從其他文獻中搜集而來,並無實地調查,而卷首的圖像!!\"雖有方向、地名的標識,但並無遠近高低之分別,所以,在吳宗慈的《廬山誌》中都會刪除這些毫無科學依據的類目,並增加貼合實際的篇目,再佐以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儀器,請專業技術人員實地勘測,科學地分析和呈現廬山的情況,增強了史書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3首創“山政”一綱曆來省縣誌中,經濟政治部分的記載不可缺少,但是山誌與州縣誌不同,山誌當以風光景物為重。近代以前,廬山並無行政建製,所以古代的廬山誌書多重名勝景致,對於政治經濟部分並無記載。
但吳宗慈認為《廬山誌》並非漫談山川風物之作,因此特設“山政”一綱,彙述廬山縱橫之史跡,下分“各租借地交涉案彙考”“省行政及建①吳宗慈編撰、胡迎建注釋:《廬山誌》上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頁。
書設”“行政”三個子目,詳細記述廬山各租借地交涉情況,以及行政機構、交通、通訊、教育、工商、生計、禮俗、宗教、方言等與政治相關的內容。此綱的設置,既突出了廬山在特定時代的獨特的曆史地位,也是我國山誌纂修史上的首創。
4關於“雜識”吳宗慈認為修誌最重實用,所以對於虛妄的不經之談多有刪削,但纂修山誌與編修省誌、縣誌不同,所以便將有關廬山的古今軼事、神話傳說收入“雜識”,且在每條下注明出處。
四、《廬山誌》所引文獻考查“文獻”起源很早。早在先秦時代,孔子就說過:“夏禮,吾能言%&
!''''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
則吾能征之矣。”《論語·八佾》按:文指文章;獻指賢(賢才),謂博學$!!\"多聞、嫻熟掌故之人,約相當於今日之謂“活字典”。司馬遷亦有將書麵材料和口頭材料同視為“文獻”之明顯表現。其撰著《史記》,一方麵廣泛閱讀“史記石室金匱之書”(即國家藏書),一方麵遊曆“網羅天下放失,舊聞”。元代馬端臨在《文獻通考》有段專門論述:“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曆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征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正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廬山誌》征引文獻豐富,一是經過清代學者對古代典籍的校勘、輯佚、總結等工作,有很多文獻可供使用;二是前人已經纂修了很多廬山誌書,也有很多附近的州縣誌以及名人遊記、政府檔案等資料,這些典籍不但包含了充足的文獻材料,也為吳宗慈纂修山誌書
提供了範本。加之吳宗慈閱遍古籍、實地調查、博引他書,以證前人不確實之處的嚴謹的治學精神,才成就了《廬山誌》征引文獻廣博的特點。現存廬山誌書中以吳宗慈的《廬山誌》引用資料最豐富,時代跨度最長,考證最廣博,以資料性、實用性、科學性而為時人所矚目,其征引書目達500多種,參考引用書目有350種。
《廬山誌》的文獻構成豐富且龐大。據統計,去除重複引用的文獻,涉及傳統四部分類法中的經、史、子、集各部,以及江西省各政府部門的檔案、計劃書等文獻共323種,其中包括經部6種,史部150種,子部97種,集部70種。如此豐富的文獻,並非出自類書,而是出自吳宗慈個人之手,實在令人佩服其搜羅的廣博。
《廬山誌》所引史部文獻書目①&!
''''\"(
#書名部類作者備注$
%《漢書》史部·正史類【漢】班固!!\"《史記》史部·正史類【漢】司馬遷《史記集解》史部·正史類【宋】裴!
《後漢書》史部·正史類【南朝宋】範曄《晉書》史部·正史類【唐】房玄齡《陳書》史部·正史類【唐】姚思廉《南史》史部·正史類【唐】李延壽《舊唐書》史部·正史類【後晉】劉籧等《新唐書》史部·正史類【宋】歐陽修宋祁等《宋史》史部·正史類【元】脫脫①根據吳宗慈著《廬山誌》卷首引用書目整理。
書續表:書名部類作者備注《明史》史部·正史類【清】張廷玉【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史部·編年類佚【清】湯球輯黃輯《資治通鑒綱目》史部·編年類【清】張廷玉《路史》史部·別史類【宋】羅泌《東都事略》史部·別史類【宋】王稱《九國誌》史部·別史類【宋】路振佚《求闕齋日記》史部·傳記類【清】曾國藩%
《照覺禪師傳》史部·傳記類&!''''\"
《蓮社高賢傳》史部·傳記類【晉】佚名#$
《天池寺譜》史部·傳記類【清】不著撰人!!\"《太白年譜》史部·傳記類【清】王琦《法喜誌》史部·傳記類【明】夏樹芳《慧燈傳略》史部·傳記類【明】王應態《高僧傳·初集》史部·傳記類【梁】慧皎《高僧傳·二集》史部·傳記類【唐】釋道宣《高僧傳·三集》史部·傳記類【宋】釋通慧等《列傳詩人小傳》史部·傳記類【清】錢謙益《黃龍寺譜》史部·傳記類【清】不著撰人《襄陽記》史部·傳記類【晉】習鑿齒佚《廬山名賢傳》史部·傳記類不著撰人書
續表:書名部類作者備注《簡寂陸先生傳》史部·傳記類【唐】李渤《南唐書》史部·載記類【宋】馬令《江南野史》史部·載記類【宋】龍袞《十國春秋》史部·載記類【清】吳任臣《水經》史部·地理類【漢】桑欽《水經注》史部·地理類【北魏】酈道元《輿地紀勝》史部·地理類【宋】王象之《廬山記》史部·地理類【晉】慧遠&!
''''\"《廬山誌》史部·地理類【宋】陳舜俞(#$《廬山續誌》史部·地理類【清】吳煒%
!!\"《廬山誌》史部·地理類【清】毛德琦《廬山通誌》史部·地理類【清】釋定詗《廬山紀事》史部·地理類【明】桑喬《廬山記》史部·地理類【晉】周景式佚《廬山記》史部·地理類【晉】張野佚《廬山小誌》史部·地理類【清】蔡瀛《廬山誌》史部·地理類【清】查慎行同治《德安縣誌》史部·地理類【清】沈建勳等同治《九江府誌》史部·地理類【清】達春布【南朝宋】雷次宗《豫章古今記》史部·地理類佚【明】佚名輯【清】王謨輯書
續表:書名部類作者備注《豫章舊誌》史部·地理類【晉】熊默纂佚光緒《江西通誌》史部·地理類【清】劉坤一李文敏同治《星子縣誌》史部·地理類【清】藍熙修曹微甲同治《南康府誌》史部·地理類【清】盛元纂同治《德化縣誌》史部·地理類【清】陳鼐修吳彬《九江新誌》史部·地理類《九江誌》史部·地理類【魏】何晏《九江舊誌》史部·地理類%
【南朝宋】雷次宗【明】佚名&!''''《豫章記》史部·地理類佚\"【清】王仁俊【民國】葉昌熾#$
《九江府誌》史部·地理類!!\"《九江圖經》史部·地理類佚《太平寰宇記》史部·地理類【宋】樂史《潯陽?醢》史部·地理類【清】文行遠修,經佘增《郡誌》史部·地理類【宋】佚名撰【明】佚名輯《古潯陽記》史部·地理類【晉】張僧鑒佚《續潯陽記》史部·地理類【明】張景述《圖經》史部·地理類【宋】不詳撰者《南康誌》史部·地理類【明】明萬曆本《白鹿洞誌》史部·地理類【明】周偉等康熙《白鹿洞誌》史部·地理類【清】廖文英書
續表:書名部類作者備注《白鹿洞誌》史部·地理類《江西通誌》史部·地理類【清】高其倬【清】陶成《都昌縣誌》史部·地理類【清】狄學耕《宜豐縣誌》史部·地理類【清】胡思敬《南康府誌》史部·地理類【清】廖文英《尋陽記》史部·地理類【南朝宋】王鎮之佚《豫章書》史部·地理類【明】郭子章《建昌縣誌》史部·地理類【清】陳惟清&!
''''\"《闕裏誌》史部·地理類【明】陳鎬、孔允植(#$《興國誌》史部·地理類%
!!\"《南康舊誌》史部·地理類【宋】朱瑞章《臨江府誌》史部·地理類【清】德馨、鮑孝光《彭澤縣誌》史部·地理類【清】王廷藩《衡山記》史部·地理類【南齊】宗測(題宋居士)佚《江西方輿紀要》史部·地理類【清】顧祖禹《江西考古錄》史部·地理類【清】王謨《明一統誌》史部·地理類【明】李賢等《天池寺誌》史部·地理類【清】釋冰壑《廣州記》史部·地理類【晉】顧微佚《廣誌》史部·地理類【晉】郭義恭佚《九江記》史部·地理類【魏】何晏【清】王謨輯書
續表:書名部類作者備注《郡國誌》史部·地理類《南方草木誌》史部·地理類【晉】嵇含《遊廬山記》史部·地理類【明】王思任《遊廬山天池記》史部·地理類【清】李宗窻《廬山錄》(分前、後錄)史部·地理類【宋】周必大《徐霞客遊記》史部·地理類【明】徐弘祖《匡廬遊記》史部·地理類【清】黃宗羲《廬山紀遊》史部·地理類【清】查慎行%
《遊廬山記》史部·地理類【清】潘耒&!''''\"
《匡廬紀遊》史部·地理類【清】吳闡思#$
《廬山遊記》史部·地理類【明】李洞!!\"《遊廬山記》史部·地理類【明】王世懋《遊黃嶽記》史部·地理類【清】佚名《遊廬山東林記》史部·地理類【宋】陸遊《由天花井又九峰遊記》史部·地理類【民國】胡文輝《遊東林天池記》史部·地理類【明】王世貞《遊天池寺記》史部·地理類【明】林俊《遊廬山記》史部·地理類【清】洪亮吉《株嶺遊記》史部·地理類【民國】羅鏡仁《遊大孤山記》史部·地理類【清】張際亮《遊山日記》史部·地理類【清】舒天香書
續表:書名部類作者備注《遊記》史部·地理類【明】釋圓悟《遊匡廬記》史部·地理類【明】曹學?
《廬山記》史部·地理類【明】李夢陽《遊廬山記》史部·地理類【明】袁宏道《遊記》史部·地理類【清】釋圓信《遊廬山記》史部·地理類河嶽山人《遊三疊泉記》史部·地理類【明】釋行遠《廬山遊記》史部·地理類【清】邵長蘅&!
''''\"《遊三疊泉記》史部·地理類【清】吳名鳳(#$《匡廬避暑日記》史部·地理類【清】楊恭甫%
!\"#《遊記》史部·地理類【民國】眠雲《廬山》史部·地理類【民國】黃炎培《遊棲賢橋記》史部·地理類【明】湯賓尹《遊棲賢穀記》史部·地理類【清】邵長蘅《六過廬山記》史部·地理類【清】李紱《遊廬山記》史部·地理類【清】惲敬《歸宗寺誌》史部·地理類【明】憨山大師《中華最新形勢圖》史部·地理類【民國】屠思聰《廬山導遊》史部·地理類【民國】戴昌藻《廬山指南》史部·地理類【民國】徐珂《太平!誌》史部·地理類不著撰人書
續表:書名部類作者備注【宋】曹訓、晁百揆《潯陽誌》史部·地理類佚【明】佚名輯《秀峰寺誌》史部·地理類【清】範昌治《九江郡圖說》史部·地理類【清】文律遠《名勝誌》史部·地理類【明】曹學?
《牯嶺開辟記》史部·地理類李德立《通典》史部·政書類【唐】杜佑《文獻通考》史部·政書類【元】馬端臨%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史部·政書類【宋】李心傳&!''''\"
《集古錄》史部·目錄類【宋】歐陽修#$
《月令粹編》史部·時令類【清】秦嘉謨!\"!
《公事房報告書》史部租地說略史部外交部檔案史部廬山管理局檔案史部省政府檔案史部九江政府檔案史部九江縣署檔案史部《廬山誌》史部文獻的引文涉及範圍非常廣泛,幾乎包括了傳統目錄分類法中史部的正史類、編年類、傳記類、地理類、政書類、時令類等各類。據統計,去除重複出現的書目,一共涉及史部文獻150種,占《廬山誌》征引文獻全部數量的46%,可見,史部文獻在《廬山書
誌》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從文獻類別上看,從其所引的史部文獻中,以地理類所占比重最大。《廬山誌》中共征引150種史部文獻,地理類就有104種,幾乎占所引整個史部文獻書目的70%,而且其中的《廬山紀事》、曰
陳舜俞《廬山記》、釋定高《廬山通誌》、毛德琦《廬山誌》、同治《德化縣誌》和同治《星子縣誌》都是引用頻率較高的文獻,每部文獻被引用的次數都有二三百次。這些典籍征引頻率如此之高,與吳宗慈將以上諸書列為參考書不無關係。此外,正史類和傳記類的書籍,吳宗慈引用的也較多,共有15部傳記類文獻和11部正史類文獻。
第二,從時間上看,《廬山誌》對宋代以前的文獻征引較少,其征&!引的文獻多源於宋代以後。除去11種不詳著者和年代的文獻外,''''\"(#《廬山誌》征引漢代文獻3種、魏晉南北朝時期文獻20種、唐代文獻$
%6種、五代十國時期文獻1種、宋代文獻19種、元代文獻2種、明代!\"\"文獻24種、清代文獻49種、民國文獻15種,合計宋前的文獻有30種,而宋代以後的文獻有99種。究其原因,一是這些古籍因年代久遠、兵禍戰亂等各種原因導致散佚;二是吳宗慈個人嚴謹細致的治學態度和求實的修誌精神,對於征引的材料務求準確翔實,所以,較少征引尚存疑問的材料。
由此可見,吳宗慈非常重視所引文獻的原始性、準確性。凡是參考書籍中所引用的古籍,若有原本,則就原本複審,注明出處;若原書中並無其文,則載明某書引某書,若無原書,亦載明某書引自某書。
吳宗慈的《廬山誌》在文獻的征引時因需要不同而做了相應的處理,可以總結為以下特點:書
1遵循原始文獻征引文獻時,主要采用照錄原文的方式,保留了文獻的原始麵貌,反映了文獻的原始內容。方誌編纂的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述而不論,就是理清一個事物的來龍去脈和基本情況,不做過多深入的闡發。在對《廬山誌》的征引方式進行梳理後我們可以發現,在文本中使用最多的就是照錄原文,這與方誌的編纂原則不無聯係。用這種方式征引文獻的優點,就是在我們閱讀和整理此書時,可以很快了解此書征引文獻的基本情況,並有助於查找、核實文獻的出處,也可在文獻的校勘方麵為我們提供依據。
2注重引文準確性%
準確性,即征引文獻時,注重考辨引文的來源和出處,確保征引&!''''\"
文獻的真實可信,這與引文的原始性密不可分。在上文征引文獻的#$
方式中都體現了這一特點,如“引自他書,且標明文獻出處”類,在文!\"#曰
本中我們可以發現有很多這樣的引用方式,如《毛誌》引釋定高《通誌》、《桑紀》引周景式《廬山記》、《桑紀》引舊誌等等,這是因為編纂者在查考原書時並未找到此引文,或者有些古籍已經散佚,無從查證,為了保證文獻來源的準確性和敘述的整體性,編纂者就采用這種某書引某書的方式來確保引文有處可查證,為我們在校勘和輯佚時提供了參考的依據。
3根據資料情形,靈活運用在利用文獻時並不是大量照抄文獻原文,而是按照所需,或刪除多餘內容,選擇關鍵句子,或重新整合材料,使其更好地反映主題,簡潔明了。這種使用文獻的方式或是用於吳宗慈對某一事物的深入探討時,或是闡發個人觀點時,或是資料較為龐雜需要選擇時,書
這是因為此種文獻使用方式有助於撰修者在誌書的纂修過程中根據內容的需要合理靈活地處理文獻,不必拘泥於某條資料,讓文獻更能為內容所用。我們知道,文本征引文獻的數量非常龐大,幾乎無處不征引,而且有些征引的材料在不同的文獻中表述的大致相同,那麼對於閱讀者和研究者來說,就很難區別這些材料出自何處,給我們閱讀和研究帶來很多不便。吳宗慈注意到了這一點,在處理這些材料時,標明了文獻的來源,為我們研究這些引文提供了便利。
4注重引文的豐富與多樣這一特點指利用文獻時,為了說明某一問題,把多種類型的文獻集中在一起,使文本內容既豐富充實又條理分明。而且這些引用&!
''''\"文獻的方式相輔相成、交叉使用,使得《廬山誌》的文獻征引特點更(#$突出。不但為我們保留了諸多文獻資料,而且充分地體現了《廬山%
!\"#誌》征引豐富的特點。
五、《廬山誌》的價值探析山誌作為方誌的一個分支,既豐富了方誌學,又具有很強的學術研究價值。作為重要的地方文獻,山誌的內容非常廣泛博雜,在很多方麵為我們彌補了地方史的不足,為我們研究當地的曆史變遷、文化發展等方麵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是研究地方文獻的獨特材料。
1《廬山誌》的文獻學價值《廬山誌》不僅收錄保存了大量的鄉邦文獻,而且為地方區域研究提供了參考史料,並且該誌還保留了原始的資料,與其他體裁的文獻相比,價值更加明顯。一部一部誌書接連編纂,可以保存一些書
失傳的文獻,因此,具有很高的文獻學價值。
2目錄學方麵的價值目錄學是研究目錄工作形成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即研究書目情報運動規律的科學。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錄學的作用,西漢時,劉向、劉歆父子就撰有《別錄》《七略》等書,以後曆代均有專著。
南宋鄭樵有《通誌·校讎略》,%&
!''''至清代,章學誠著成《校讎通義》,更總結了目錄學的豐富經驗。反\"#
$映我國古代著述的規模最大、最全的目錄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方誌中大多設有藝文誌來收錄該地區的文學作品,人們可以借此了解該地的文獻著錄情況,所以方誌中的藝文誌便具有目錄的功能。《廬山誌》中的藝文有文存和詩存兩部分內容,既直接輯錄各代詩文辭賦,又對曆代廬山著述進行了著錄。
“廬山專著書目彙載”著錄了晉、南朝梁、唐、宋、元、明、清廬山專著五十三種,著錄內容為書名、朝代、著者、卷數、存佚、提要,原文輯錄的主要是讚、論、書、序、傳、誄、賦、文、記、偈、供、銘、行實、狀、辨、考、說、詩歌、詞等。舊誌多將名人的登臨之作,附載與山川、勝跡之中,所以藝文誌所收之作較少,但吳宗慈一改舊誌之體,未將藝文附於山川勝跡之下,而是按照朝代順序將這些作品悉數列於藝文中。因此,該誌所收藝文具有一定的目錄學價值。
書3補遺價值(1)《廬山誌》所錄詩詞的價值廬山有非常深厚的詩文化。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便這樣讚美廬山:“予行天下,所遊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公元前126年,司馬遷“南登廬山”,並將“廬山”載入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東晉陶淵明、謝靈運、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陸續來到廬山,進行了傑出的文化藝術創作,使廬山成為中國田園詩的誕生地、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遊、康有為、陳三立、胡適、徐誌摩、郭沫若等1500餘位詩人相繼登山,寫詩4000餘首,其中名篇佳作燦若珠璣。
&!《廬山誌》共收錄了與廬山有關的詩詞2135首,這些詩詞雖幾''''\"(
#經世事變遷,但還是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為我們保留了寶貴的文獻$
%資料。如《廬山誌》收錄了裴謨的《和舍弟寄題東林寺》一詩,詩雲:!\"#“元非附鳳攀龍客,本是山猿野鹿身。虛向班行紆祖紱,爭如□□□□塵。歡同玉季為良伴,喜奉金□□□因。今日香爐峰下過,方欣物外有遺民。”但考清康熙年間彭定求等人所編輯的唐五代的詩歌總集《全唐詩》卻沒有收錄裴謨的詩。此外,江為的《瀑布》和《簡寂觀》二詩、曹份的《去東林》、周石昔的《題東林寺》二首、李道泰的《摩軻崖梅花》、陸蟾的《瀑布》、釋懷悟的《蓮社圖》等都被《廬山誌》收錄,但《全唐詩》並未收錄這些人的詩。另外,雖然很多人的詩收於《全唐詩》,但廬山詩卻未能收入詩集,如孟浩然的《過龍泉精舍》,呂溫的《夏日尋真觀李寬中秀才書院作》,徐凝的《廬山瀑布》,秦韜玉的《簡寂觀》,包融的《登廬山廬頂寺》《送東林廉上人還山》《陶潛宅》,劉長卿的《禪智寺上方懷漬和上人》《和靈一上人新泉》,以及李洞的《過東林寺》等詩作均未收入《全唐詩》,現已收入《全唐書
詩補編》。這些作品為我們整理、發掘、研究廬山文化提供了依據。
《廬山誌》收錄的詩詞質量相當高。比如清曹龍樹《漢陽峰》詩雲:東南屏翰聳崔巍,一柄芙蓉頂上栽。
四麵水光隨地繞,萬層峰色倚天開。
當頭紅日遲遲轉,俯首青雲得得來。
到此乾坤無障礙,遙從瀛海看蓬萊。
廬山主峰漢陽峰不在最中央,而在山之南部,巍然傲立。曹龍樹不寫登山過程,徑直從四望寫來,俯視萬裏無礙,蓬萊如在望中,壯奇恢廓。五老峰在廬山東,並峙五峰,陡峭嶙峋如斧劈。南宋朱鬆詩雲:“江南風物略知津,便覺詩成筆有神。不向九江看五老,故應猶未是詩人。”(《雜小詩》)認為不到九江看五老峰,不算是詩人。%&
李白隱居九疊屏,即在五老峰東,有詩雲:“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
#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鬆。”將此峰比作芙蓉之$!\"#開。明代曾!\"襲其意:“憑誰削出金芙蓉,黛光半落青天中。東南培嶁不可數,環繞隻與兒孫同。”(《五老峰》)化自李白詩意,並言峰下小山如兒孫圍繞老翁。
《廬山誌》還收錄了近代學者陳三立詩作二十六首,考其所著《散原精舍詩集》和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散原精舍詩文集》均未收錄這些詩。這些詩都是陳三立先生早年隱居廬山時所作,2007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潘益民、李開軍輯注的《散原精舍詩文集補編》便收錄了這些詩,豐富了陳三立的人生經曆和作品,為研究陳三立先生提供了更多的資料。
陳三立詩作能捕捉廬山瀑布各自不同的特征,如:“赤岩銀瀑若初吐。”(《晚抵東林寺宿》)此寫廬山西麵瀑布。又:“化人飄霜髯,下飲龍蛇窟。不然九天潰,一孔瀉蕩\"!……其流所紛蕩,遂浴日月書
色。吹肌回漚塵,但有元氣濕。鴻荒接浩浩,勢欲棄瀛渤。破山飛雷霆,咽入嬰兒泣。元化豈爾留?五運珠跳隙。”(《金輪峰下噴雪亭觀瀑》)此瀑如化人之神奇,如九天所潰,蕩\"!之勢,瀉自一孔,沐浴日月之色。寒氣吹肌,元氣淋漓,遠接鴻荒。其聲大如雷霆,細如嬰泣。聲色畢備,兼寫觸覺,令人如臨其境。黃家坡瀑布至清末始被人發現。陳三立《黃家坡觀瀑》詩中雲:俄驚轟騰聲震壑,瞥雙白龍竄岩背。瀦為潭水清且深,苔痕草色浸蒼翠。
更循鐵壁尋瀑源,或挾而登蹲而憩。突兀銀潢一道開,鬼斧擘削靈槎逝。
&!
''''\"吹瀉崢嶸複蜿蜒,疑是驪龍抱珠睡。雲中見首獨垂胡,下飲碧(#$海光景麗……%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的《廬山詩文金石廣存》,吳宗慈編輯,胡迎建、宗九奇校補書
深壑鐵壁中,岩背二道白瀑如龍,瀉注潭中。寫景同時兼寫一行遊人的跋涉。他在其中或被挾而登,“或挾而登蹲而憩”。上方更有一道銀潢,瀉自鬼斧擘削之岩隙,蜿蜒下落潭中。潭底疑有驪龍抱珠而眠;雲中如有龍首垂須,下飲碧海。奇瑰之景,如畫卷徐徐展開。
陳三立的這類作品與韓愈詩之奇崛硬語相似,好用狠、重的字眼,既攝照宏闊,亦抉微搜幽,想落天外,刻劃入骨,使雄奇奧峭之境,盡現筆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