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方誌學大家吳宗慈/黃俊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7.12ISBN978-7-5493-6460-2Ⅰ.①方…Ⅱ.①黃…Ⅲ.①吳宗慈(1879—1951)—人物研究Ⅳ.①K825.81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7)第299800號出版發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號總編室電話(0791)88504319銷售電話(0791)88511423網址www.juacp.com印刷虎彩印藝股份有限公司經銷全國新華書店開本700mm×1000mm1/16印張14.75字數180千字版次2017年12月第1版2017年12月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5493-6460-2定價40.00元贛版權登字-07-2017-1480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圖書若有印裝問題,請隨時向本社印製部(0791-88513257)退換書
序言!
\"!!\"吳宗慈(1879—1951),字藹林,江西南豐人,其學識淵博,工詩文,精史學,是民國時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曆史學家、方誌學大家。
他的學術成就主要涉及史學及方誌學兩方麵,撰寫了中國最早的方誌理論專題文章《論今日之方誌學》《修誌論叢》《江西通誌體例述旨》等,編纂了《廬山誌》、《廬山續誌》、《江西通誌》(稿本)兩部山誌及一部省誌。吳宗慈的方誌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這三篇論述和三部誌書中,主張“修誌以實用為歸”,“重在實學”。最能代表他史學成就的,則是他編著的近現代中國第一部憲法史———《中華民國憲法史》。此外,他還參與校訂《清史稿》,著有《護法紀程》《廬山金石彙考》《廬山金石存真》《廬山曆代詩廣存》《劫餘詩存》《江西全省方誌考略》等10餘部作品和多種年表、考略、彙編、叢論,方誌學成就書
斐然。
《方誌學大家吳宗慈》一書采取文獻研究法、理論分析法、多學科研究的方法,通過查閱古籍和今人的相關研究成果,比較詳細地考察了吳宗慈的生平與生活時代,以時間為主,主題為輔。前半部分以吳宗慈求學生涯、致力教育、投身報業、奔赴革命、實業救國和傾心修誌等幾個方麵為主線,探討了吳宗慈的政治思想、經濟思想、史學思想,力圖全麵、客觀地展示吳宗慈思想的全貌。後半部分以吳宗慈所著的三部誌書為例,詳細闡述了吳宗慈的方誌學理論,認為吳宗慈的方誌學理論有著對前人的繼承與發展,也有著自己的探索與創新,他所有的理論都來自於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對我們今天方誌學科的發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參考''''\"(#意義。
$%作者江西省圖書館副館長黃俊同誌係江西臨川人,出於對先賢!!\"的敬重撰寫了此書。黃俊同誌1990年畢業於南昌大學(原江西大學)曆史係,一直致力於江西地方文化的收集整理與研究利用工作,具備一定的基礎理論功底和科研能力。她注重學以致用,在業務研究和交流中推出係列學術成果:先後撰寫二十餘篇專業論文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並多次獲國家級及省級獎項;負責及參與多項省級以上社科規劃課題的研究;主持編撰出版《江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等著作;參與《中國圖書館年鑒》(江西卷)、《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報告藍皮書》(江西卷)、《江西科技誌》(圖書館篇)及《江西省政府誌》(文化部分)等的編撰工作;擔任《全國公共圖書館評估上等級圖書館全集(第五次)》組稿負責人;參與製定行業規範;推出多項文獻開發及課題信息研究成果。
出於對江西傳統文化的執著和熱愛,作者與這方水土上精深厚書
重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深厚的情感,在所從事的公共圖書館工作中,一直努力汲取著贛鄱文化的智慧菁華,積極發掘蘊含在地方文獻中的豐富信息,尤其關注地方文獻對地方文化的傳承保護作用,關注以挖掘地方文獻資源為重點的主題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推動開發更高質量的文獻信息產品,促進地方文獻研究成果的合理利用。由於作者具有長時間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積累,我認為《方誌學大家吳宗慈》作為一部專業性的地方文獻著述,具有鮮明的江西地方文獻地域特征,有其獨到的和特別的吸引之處。
由於目前學術界對吳宗慈的研究並不全麵,缺乏對其進行係統的、有針對性的專門研究,因此作者傾注了她大量的業餘時間和精力,廣泛瀏覽吳宗慈著述和其他相關研究,從中掌握第一手資料,鑒別吸收其中的信息;同時深入實地探訪找尋大量散落在民間組織、!
單位團體和各類收藏者手中的專題資料,虛心求教專家學者,追溯\"!!\"訪古先賢步履,聆聽當地的文化記憶,傾聽正在流逝的聲音,隻為更好地探尋吳宗慈生命蹤跡,記錄其真實的人生過往,領悟大家的誌學內涵,見證這片篤學沃土的文化根脈,以便從更多維度勾勒出吳宗慈作為一代方誌學大家的生平履曆和治學高度。
該書主題資料翔實,圖文信息豐富,主題脈絡分明,史誌視點清晰。閱讀此書,既能讓我們捕捉到當時社會的世態百相,風雲流轉,又能感受到學科、方法、思維等方麵的啟迪。既可供專業人員研究與收藏,也可供大眾讀者查考與閱覽,專業性和可讀性兼收並蓄,知識性和普及性融為一體,章節內容有效支撐讀者文化需求,為社會大眾提供了極具贛鄱特色的文化產品與精神食糧,在挖掘地域文化、彰顯治書之學方麵做了一次有益的嚐試,為後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地方文獻資源。
書吳宗慈的一生,都在為國家之富強理想而奮鬥。他繼承了中國傳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的精華,強調救國救民,把人民的進步同抵禦外侮和民族富強聯係在一起,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更是以常人所不及的精力投身文化教育事業,為我國的文化事業特別是江西的曆史方誌的編纂做出了重大貢獻,承擔了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我期望讀者從這本書裏能夠體會到這一點,也希望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方誌學大家吳宗慈》一書,能引起更多的相關人員的研究興趣,增進對江西的了解,參與到江西的地方文獻保護工作當中,更好地傳承贛鄱文化,推動區域文化發展。
&!是為序。
''''\"(#$
%!!\"張芳霖2017年7月書
目錄!
\"!!\"第一章生平/001第一節吳宗慈的生平/004第二節著述/043第三節吳宗慈的方誌思想/047第二章廬山兩誌/077第一節《廬山誌》編纂與特點/080第二節《廬山續誌稿》體例的變化/138書
第三章《江西通誌稿》編纂與特點/144第一節曆代江西通誌概述/145第二節《江西通誌體例述旨》/163第三節《江西通誌稿》/171吳宗慈年譜/181附錄《江西通誌體例述旨》影印本/204參考文獻/221&!
''''\"(#$後記/224%
!!\"書
第一章#
$%
生平!
\"!!\"吳宗慈,字藹林,號哀靈子,江西省南豐縣人,生於1879年12月13日,卒於1951年11月30日,終年73歲。吳宗慈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
3歲喪父,從此家道中落。從北京其父官邸返回家鄉,8歲開始讀書,光緒二十三年(1897)19歲時參加鄉試名列第一。光緒三十一年(1905)冬,畢業於廣東饒平師範學堂。宣統二年(1910),赴北京參加殿試,名列文科第二。任建郡中學堂(今南城一中前身)監督(校長),大力整頓校務,添置設備,廣絡人才,校書
內氣象一新。後任江西省視學。他一向關心時局,留意新學,反對清朝統治。他先後在蔡元培、章太炎主辦的《警鍾日報》和與友人鐵珊等創辦的《曉鍾日報》及於右任所辦的《民呼報》撰文鼓吹革命。
宣統三年(1911),武昌起義爆發時,任《江西民報》(原名《自治日報》)主筆,率先登載武昌起義與九江響應獨立的文件布告,自撰社論《滿城風雨近重陽》,以犀利的文鋒、深邃的剖析,呼出“滿清政府從此長辭矣”而震驚報壇。同時,積極參與籌劃江西獨立事宜,主持南昌地區各界聯席會議,對南昌光複有一定的貢獻。
1912年,吳宗慈作為江西代表之一赴南京拜謁孫中山,彙報江西光複情況。回省後,任省民社副支部長。次年,當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兼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主編《醒華報》。此後,出任四川將''''\"(#軍署秘書長、巡按署秘書、政務廳廳長。1917年,赴廣州參加非常國$
%會,受孫中山之命任川滇勞軍使,前往調停川、滇兩軍。隨後,任軍!!\"政府列席政治會議秘書兼交通部主任秘書,參謀部秘書長。1919年,出任國會憲法起草委員會理事兼書記長,主持起草憲法,至1924年北伐開始時止。孫中山逝世後,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吳宗慈深感失望,遂退出政壇,轉而創辦工礦等實業。1929年,先後充任浙江長興煤礦、湖北鄂城鐵礦、江西樂平錳礦董事會常務理事。後因時局動蕩,外商背信棄約,三個企業先後倒閉。
1930年秋,吳宗慈來到廬山,掌管江西樂平采礦公司牯嶺轉運公司。當他得知廬山自清康熙年間後兩百多年無人續修山誌,便萌發了為廬山修誌的強烈願望,毅然放棄了實業。這年吳宗慈已有52歲。在廬山,經過認真調查、親身履勘、廣泛谘訪、查閱典籍檔案資料,並邀請著名科學家胡先、李四光一起,曆時四年,完成《廬山誌》稿並付印。在《廬山誌》中設有7綱12卷30目。其中“山政”一書
綱,彙記了廬山縱橫之史跡,敘述山上各租借地諸交涉案,以及行政機構、教育、禮俗、方言等內容。此綱的設置,在我國山誌纂修史上實屬首例。同時,參與校訂《清史稿》。1959年6月29日清晨,毛澤東第一次上廬山,一進美廬,就借來吳宗慈的《廬山誌》(包括續誌)閱讀,給予很高評價,認為它保存了豐富的資料。
1936年秋,吳宗慈應聘為中山大學研究院與文學院教授,專門講授“清史”“中國民族同化史”“方誌學”等課程。1939年,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通史”“中國文化史”“清史”“七十年來中日交涉史”等課程。
1940年12月,吳宗慈應約任重修《江西通誌》籌備委員會主任、《江西通誌》館館長兼總纂、江西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直到1949#$
年2月。在主持《江西通誌》纂修的十年中,克服了因時局變遷出現%!
的行政上、人事上、館址上、經濟上的諸多困難,一如既往地搜集、整\"!!\"理資料,製訂出編纂方案、大綱、體例,並重視舊誌材料的運用和最新科學技術及其成果的運用,聘用各學科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編成了多種地方誌專稿,鉛印或油印成《江西明、清兩代之民族問題》《江西新人物誌稿》《江西八十三縣曆代沿革地圖集》《辛亥江西光複大事記長編》等10餘種。新編誌稿體例新穎門類繁多,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史料可靠,有所創新。
1950年1月,吳宗慈受聘為江西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新中國成立前夕,為避免江西通誌稿件的散失,他將資料運到他的家鄉南豐保存。新中國建立後,他又將全部檔案、圖籍、資料和誌稿運回,交給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收藏。
1951年11月30日,吳宗慈因患血管硬化症醫治無效去世,江西省人民政府專門成立了以副省長歐陽武為主任委員的“吳宗慈治書
喪委員會”。
吳宗慈學識淵博,工詩文,精史學,著述頗豐,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方誌學家、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的方誌思想來源於章學誠,並繼承和發展了章學誠的誌學觀點與理論,自成一派,主張“修誌以實用為歸”,“重在實學”,提出修誌者要有三個必備條件:舊學根底、科學常識、史學修養。他是江西第一個將方誌理論作為專題內容的學者,在從事修誌工作後期甚至係統性地提出了方誌理論。吳宗慈的方誌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三部誌書和三篇文章中。三部誌書是:《江西通誌》(稿本)、《廬山誌》、《續廬山誌》。三篇文章簡稱《述旨》《叢論》《方誌學》。最能代表他史學成就的,則是他編著的《中&!華民國憲法史》,這是近現代中國的第一部憲法史。此外,吳宗慈還''''\"(#著有《護法紀程》《廬山金石彙考》《廬山金石存真》《廬山曆代詩廣$
%存》《劫餘詩存》《江西全省方誌考略》《論今日之方誌學》等10餘部!!\"年表、考略、彙編、叢論。
!\"#$%&''''()*一、官宦世家春秋、戰國時期,江西南豐為吳、越、楚之屬地,漢為南城縣地,隸屬豫章郡。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劃出南城南部置縣,因縣境內常產一莖多穗之稻,故初名豐縣,又以徐州有豐縣,乃改稱南豐縣,別號嘉禾,屬臨川郡。南宋紹興八年(1138)劃出南豐南境三鄉置廣昌縣。元朝的至元十九年(1282)至明朝的洪武三年(1370)南豐升為直隸州。此後曆代雖有隸屬更迭,但境域無甚變更。
書南豐縣城一隅(縣西南台寺是其標誌性建築)#
$%
!
南豐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她孕育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南宋文學家、官至參政知事(副宰相)的陳宗禮,元代醫學家危亦林,清代著名理學家謝文氵存,近代著名外交家、數學家吳嘉善,還培育了江西黨團組織創始人趙醒儂;既發生過羅動天、江義、周八等領導的農民起義,也銘刻著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革命先輩走過的光輝戰鬥曆程。據史料記載,宋代南豐有進士212名,元、明、清三代南豐有進士156人、舉人557人、武舉58人。《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南豐籍名人62名;《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收入南豐籍文學家27人。自宋至清,南豐名人著書607種,4092卷,其中不少列入《永樂大典》及《四庫全書》。吳宗慈的家族就生活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吳宗慈的祖父吳光業,字補之。“道光壬辰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改刑部主事,補軍機章京。大學士王文恪公辦理祥符河工,以光業從,工竣,賞戴花翎,遷員外郎郎中,官至內閣侍讀學士”,“性孝書
友,幼事父母,有至行,期功,昆弟及戚黨賴以存活者甚眾”。父親吳金輅,字子重,一字小補。曾任兵部郎中,後來又考取軍機章京。民國《南豐縣誌》記載:“金輅少孤,勵學,居恒,重然諾,篤友誼。官京曹時文名藉甚,尤工書法,一時名流鄉先達如萬藕!\"、胡小蘧輩,鹹器重之,以鼎甲相期許。嚐曰:‘吳某為同鄉中之傑出者,補之學士可謂有子矣。’卒年三十有七,時人惜之。”其兄吳宗謀蔭生知縣。外祖父劉叔倫官至大理寺少卿。
吳宗慈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學識淵博的官宦世家,本應無憂無慮幸福地成長。然而,不幸的是,在其三歲(1881年)時,父親去世,家中隻有母親一人支撐,家庭陷入困頓。他隻好隨母親由京南歸故&!鄉。吳宗慈的母親不僅要照顧祖母熊氏,還要照顧四個孩子,吳宗''''\"(#慈回憶那段時光說“已極人世之艱難矣”。所以他自小勤奮,努力跟$
%隨表哥學習傳統文化。八歲開始讀書,學習《論語》,接受了傳統規!!\"範的儒學教育。十一歲,師從劉文江,“時能執筆為粗淺文,四書五經已盡讀”。光緒二十四年(1898),“應府試,錄批首(縣府試終場列第一名者稱批首)”。
在吳宗慈接受傳統儒學教育的同時,一場大的思想革命正在醞釀。19世紀末,甲午戰爭爆發,清廷簽署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迅速激起了中國文人學士的愛國主義情緒。康有為(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聯合1300餘舉人聯名抗議《馬關條約》中不平等的條款,呼籲變法。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這次上書,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標誌著資產階級維新派正式登上曆史舞台,一場資產階級維新運動正式拉開序幕。康有為是近代中國著名的改良派,他熱衷於改良運動,希望用改良達到富民強國的目標。甲午戰爭後,中國人民與外國帝國主義的矛盾空前地激化起來,改良主義的書
活動被推向了高潮。康有為與梁啟超等改良派在士紳中組織學會和出版雜誌來宣傳他們的思想和目標,主張對中國傳統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挽救民族危機,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在這種情況下,西方思想衝擊著封建專製製度,清朝的腐朽與沒落已經昭昭然矣,清政府已處在風雨飄搖時。
青年時代的吳宗慈便懷有“社會的良心”。光緒二十六年(1900),唐才常(1867—1900)等起義於湖北,因事情敗露而被殺,受牽連被殺者眾多。當時,吳宗慈“每隨市民同至法場觀斬,心碎如割,民族之恨如火燎原”。
光緒二十八年(1902),吳宗慈應家中繼承書香的要求,回省參加鄉試。考試前,機緣巧合,有人介紹其為槍手,調換試卷。當時,#$
晚清科舉已到窮途末路,作弊現象極為嚴重。吳宗慈對科舉功名已%!
無興趣,毅然應允,事後得數百金購置時務書籍和貼補家用。\"!!\"二、南通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吳宗慈受父親的摯友王仁東(1854—1918)邀約到南通評閱試卷。王仁東曾與吳宗慈的先父同舉鄉試,私交甚密。後王仁東任職於通州直隸州,與張謇(1853—1926)共同推行新政,享譽當地。吳宗慈遂在王仁東的幫助下,以特等學生待遇進入南通師範學堂①學習。
南通師範學堂是張謇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創辦的我國第一所獨立設置的中等師範學校。張謇是清末甲午科狀元,我國近代著①1953年轉為公立,改名為江蘇省南通師範學校;1958年與創辦於1905年的南通女子師範學校合並;2005年4月與發端於1906年的海門師範學校合並組建為南通高等師範學校;2014年1月經江蘇省政府批準升格為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同年9月與創建於1902年的如皋高等師範學校合並辦學,組建新的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書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今影&!
''''\"(#$
%名政治活動家、實業家、教育家。光緒二十八年正月(1902年2月),!!\"張謇邀請南通士紳共同出資自立師範學校,但遭頑固官僚反對。於是由其所辦實業出資並合親友賢紳捐資自立師範學校。2月,清兩江總督劉坤一正式行文批準。5月,利用明時修建、此時已為火焚毀的破廟千佛寺為基,破土動工修建校舍。10月,定學校各規約及章程,寫《通州師範學校議》,對籌辦通州師範及創建較完整的師範教育體係提出了完整而具體的設想。而直至1904年,清廷在正式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裏,才將師範教育從初擬附設於中學堂內,改為獨立係統。所以,張謇不無自豪地聲稱:“夫中國之有師範學校,自光緒二十八年始;民間之自立師範學校,自通州始。”①1903年4月27日(農曆四月初一)學校正式開學上課,張謇在校內揭示“師範學校開校演說”,內有“願諸君開拓胸襟,立定誌願,求人之長,成己之用;①李明勳、龍世瑋主編:《張謇全集》第4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66頁。
書不妄自菲薄,自然不妄自尊大。忠實不欺,堅苦自立,成我通州之學風”①。後張謇將“堅苦自立、忠實不欺”作為校訓,伴隨著每一個師範生成長,讓他們學會為人處事,更學會為“經師”、為“人師”。學校最初設三年和四年本科,兩年的簡易科和一年的講習科等學製,邀請王國維、陳師曾等國內知名人士作為老師,並聘請日籍教師木造高俊、西穀虎二等人來執教物理、化學、生物、心理等課程。對以特等學生待遇入校的吳宗慈,允許其在校選讀各門課程,不設條件。
在南通師範學校,吳宗慈選讀了以前從未接觸過的物理、心理、生物等課程。
張謇重視師範教育,認為中國要擺脫落後挨打的局麵就要廣開民智,提高人民的思想覺悟,普及國民教育。為了辦好南通師範學#
$校,張謇在教學管理上下足了功夫,嚴格挑選學生,保證招生的質%!
量。在校期間,張謇在注重對學生的德育培養,以“德”“儉”勉勵學\"!!\"生的同時,還重視學生的德智體全麵發展。在知識傳授中,張謇特別強調國文,延請教師,必擇名流。錄取新生或評定學生成績的優劣,也是首先看作文。學校裏平時國文教學抓得很緊,除課堂講授外,還指定學生課外閱讀《曾文正公家書》,引導學生鑽研辭章義理,使大家埋頭書本,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張謇強調對學生加強品質教育,提出以“忠實不欺、堅苦自立”為宗旨,注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反對屈從、依附的奴隸思想,要未來一代具有振興華夏的丈夫氣。知行合一,是張謇強調的又一個重要方麵。他一貫主張:“學問兼理論與閱曆乃成,一麵研究,一麵踐履,正求學問補不足之法。”②為此,他在師範建置內,附設了農科、蠶科、測繪科、土木工程①李明勳、龍世瑋主編:《張謇全集》第4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70頁。
②李明勳、龍世瑋主編:《張謇全集》第4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252頁。
書科等項。在校河之西南,開設了農場,不久又建起附屬小學,使學生有勞動和學習的實驗園地。在畢業生考核方麵,張謇實行了資格證書製度。在學科課程設置上,也比較完善和係統。為了培養出合格的師範生,學校設置了修身、文法、測繪、算術、曆史、體操等課程,基本滿足了新舊交替中師範學生所學知識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張謇主張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和智力發育情況,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