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星辰,然而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克已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至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師,“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 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愧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曾國藩出身於耕瀆之家,本身資質並不出眾。但他憑借自己出眾的品格修為和獨特的處世哲學,力挽狂瀾,平定大亂,廣攬天下英才,成就一番偉業。也正因此,他思想謀略的精華,他的為人處事之道對後世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許多人都認為人格修煉是空虛的東西,認為修身是虛無縹渺的東西,甚至還是迂腐的,但曾國藩一生的事業,修身才是他事業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他也認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也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要集思廣議,兼聽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處世方麵,曾國藩則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
在識人用人方麵,曾國藩可謂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楷模。他一生致力結交、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國曆史上規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幾乎聚集了全國的人才精華。為了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他屢屢上書舉薦部下,為部下謀官要權,爭謀職位。在用人方麵,這主張知人善用、善待下屬、發揮下屬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曾國藩一生推薦過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多人。他們既有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彭玉麟、李瀚章這樣的謀略作戰軍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第一流的學者和科學家。
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這是因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歲官至二品,在清朝獨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穩,曆盡宦海風波而安然無恙,榮寵不衰。他熟讀中國曆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他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人須在一“淡”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事為官之道。
曾國藩不僅在修身處事、用人治國方麵是人們學習的榜樣,同樣在治學持家方麵也是人人推崇的模範。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裏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裏,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象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曾昭掄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
曾國藩在修身處事、治學持家、用人為官等方麵,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處事為官絕學,本書通過大量的事實和事例,向人們全麵地展示了曾國藩的為人處世和局官為政的智慧。下麵就讓我們通過閱讀本書,來深刻、細致地探究曾國藩的“經世致用”之道,為我們日後的工作生活做出正確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