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u001a�“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三聯濃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上句寫出山之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指出諸葛亮在當時就能預見魏蜀吳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勢,並為劉備製定了一整套統一國家之策,足見其濟世雄才。下句寫出山之後,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蜀漢、匡扶劉禪,頌揚他為國嘔心瀝血的耿耿忠心。兩句十四個字,將人們帶到戰亂不已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曆史背景下,刻畫出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懷古為了傷今。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分崩離析,人民流離失所,使詩人憂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整頓乾坤,恢複國家的和平統一。正是這種憂國思想凝聚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這一曆史人物身上,詩人寄托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詩的最後一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詠歎了諸葛亮病死軍中功業未成的曆史不幸。諸葛亮齎誌以歿的悲劇性結局無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讚歌,他以行動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使這位古代傑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產生使人奮發興起的力量。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吊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後四句詠歎丞相才德,從曆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蘊藉深厚,寄托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在讀者麵前。後代的愛國誌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表現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歎,餘味不絕。人稱杜詩“沉鬱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長安花:昔日齷齪,春風得意
原文
登科(1)後
昔日齷齪(2)不足誇(3),今朝放蕩(4)思無涯(5)。
春風得意(6)馬蹄疾(7),一日看盡長安花。
注釋
(1)登科:唐朝實行科舉考試製度,考中進士稱及弟,經吏部複試取中厚授予官職稱登科。
(2)齷齪(wòchuò):原意是肮髒,這裏指不如意的處境。
(3)不足誇:不值得提起。
(4)放蕩(dàng):自由自在,不受約束。
(5)思無涯:興致高漲。
(6)得意:指考取功名,稱心如意。
(7)疾:飛快。
譯文
昔日科舉不得誌,心胸鬱悶促狹的時光實在不值一提,今日及第瀟灑曠達自由自在思緒開闊無涯。乘著和煦的春風,誌得意滿,策馬馳騁在寬闊的天街上,馬蹄似乎也格外輕鬆迅疾,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盡長安似錦的繁花。
鑒賞
詩一開頭就直抒自己的心情,敘述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頓與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活靈活現地描繪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這兩句神妙之處,在於情與景會,意到筆到,將詩人策馬奔馳於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得生動鮮明。按唐製,進士考試在秋季舉行,發榜則在下一年春天。可知所寫春風駘蕩、馬上看花是實際情形。
三、四句的詩歌形象之膾炙人口,除了它正麵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一時間的歡快情緒外,也是與它同時具有的象征意味分不開的。所謂“春風”,既是自然界的春風,也是詩人感到的可以大有作為的適宜的政治氣候的象征。所謂“得意”,既有考中進士以後的洋洋自得,也有得遂平生所願,進而展望前程的躊躇滿誌。因而詩歌所展示的藝術形象,就不僅僅限於考中進士以後在春風駘蕩中策馬疾馳於長安道上的孟郊本人,而且也是時來運轉、長驅在理想道路上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形象了。這樣,個別與一般、明快與含蓄,就在這首詩中得到了統一,使詩作獲得了較大的思想藝術容量,既具體生動,又不乏概括性,既明朗暢達而又別具情韻。
詩的前兩句把困頓的往昔和得意的今天對比,一吐心中鬱積多年的煩悶。此時的詩人是揚眉吐氣、得意揚揚。後兩句真切地描繪出詩人考中後的得意之情。高中後的詩人縱馬長安,覺得一切都無限美好,連路邊美麗的花朵都無心細看了。“一日看盡長安花”仿佛說自己在這一天賞盡了世間美景,使充滿豪氣的詩有了明朗輕快的結尾。在這首詩裏,詩人情與景會,意到筆隨,不僅活靈活現地描繪了自己高中之後的得意之態,還酣暢淋漓地抒發了得意之情,明快暢達而又別有情韻。因而,這兩句詩成為人們喜愛的千古名句,並派生出“春風得意”、“走馬觀花”兩個成語流傳後世。
聞笛賦:沉舟側畔,病樹前頭
原文
酬(1)樂天(2)揚州初逢席上見贈(3)
巴山楚水(4)淒涼地,二十三年(5)棄置身(6)。
懷舊(7)空吟(8)聞笛賦(9),到(10)鄉翻似(11)爛柯人(12)。
沉舟(13)側畔(14)千帆過,病樹前頭萬市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15),暫憑杯酒長精神(16)。
注釋
(1)酬:答謝,酬答,這裏是指以詩相答的意思。用詩歌贈答。
(2)樂天:指白居易,字樂天。
(3)見贈:送給(我)。
(4)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帶。古時四川東部屬於巴國,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屬於楚國。劉禹錫被貶後,遷徙於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這裏用“巴山楚水”泛指這些地方。
(5)二十三年:從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至寶曆二年(826)冬應召,約22年。因貶地離京遙遠,實際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說23年。
(6)棄置身:指遭受貶謫的詩人自己。置:放置。棄置:貶謫(zhé)。
(7)懷舊:懷念故友。
(8)吟:吟唱。
(9)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後來,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不禁悲從中來,於是作《思舊賦》。序文中說:自己經過嵇康舊居,因寫此賦追念他。劉禹錫借用這個典故懷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10)到:到達。
(11)翻似:倒好像。翻:副詞,反而。
(12)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相傳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經朽爛。回到村裏,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達自己遭貶23年的感慨。劉禹錫也借這個故事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恍如隔世的心情。
(13)沉舟:這是詩人以沉舟、病樹自比。
(14)側畔:旁邊。
(15)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16)長(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長:增長,振作。
譯文
在巴山楚水這些淒涼的地方,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
懷念故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
沉船的旁邊正有千帆駛過,病樹的前頭卻是萬木爭春。
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的詩篇,暫且借這一杯美酒振奮精神。
鑒賞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顯示自己對世事變遷和仕宦升沉的豁達襟懷,表現了詩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同時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劉禹錫這首酬答詩,接過白居易詩的話頭,著重抒寫這特定環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贈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的遭遇無限感慨,最後兩句說:“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麵感歎劉禹錫的不幸命運,另一方麵又稱讚了劉禹錫的才氣與名望。這兩句詩,在同情之中又包含著讚美,顯得十分委婉。因為白居易在詩的末尾說到二十三年,所以劉禹錫在詩的開頭就接著說:“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自己謫居在巴山楚水這荒涼的地區,算來已經二十三年了。一來一往,顯出朋友之間推心置腹的親切關係。
接著,詩人很自然地發出感慨道:“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隻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後一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後生疏而悵惘的心情,含義十分豐富。
白居易的贈詩中有“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這樣兩句,意思是說同輩的人都升遷了,隻有你在荒涼的地方寂寞地虛度了年華,頗為劉禹錫抱不平。對此,劉禹錫在酬詩中寫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悵,卻又相當達觀。沉舟側畔,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正萬木皆春。他從白詩中翻出這二句,反而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出豁達的襟懷。這兩句詩意又和白詩“命壓人頭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應,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詩高,意義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並沒有使他消沉頹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詩裏所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猶滿天。”他這棵病樹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為這兩句詩形象生動,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並賦予它以新的意義,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正因為“沉舟”這一聯詩突然振起,一變前麵傷感低沉的情調,尾聯便順勢而下,寫道:“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點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題意。詩人也沒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筆鋒一轉,又相互勸慰,相互鼓勵了。他對生活並未完全喪失信心。詩中雖然感慨很深,但讀來給人的感受並不是消沉,相反卻是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