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圖書在版編目()數據CIP教育學\/史小力主編—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8.1(重印)2018.7ISBN978-7-5493-6730-6教…史…教育學Ⅰ.①Ⅱ.①Ⅲ.①Ⅳ.①G40中國版本圖書館數據核字()第號CIP2018020110出版發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號96總編室電話()079188504319銷售電話()079188513417網址www.juacp.com印刷虎彩印藝股份有限公司經銷全國新華書店開本\/787mm×1092mm116印張20字數千字460版次年月第版201811年月第次印刷201872書號ISBN978-7-5493-6730-6定價元36.80贛版權登字版權所有-07-2018-83侵權必究圖書若有印裝問題,請隨時向本社印製部(0791-88513257)退換前言教育學是專門為未來教師開設的一門課程,是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因為不同層次高等院校所設置的教師教育專業有諸多的不同,比如招生錄取批次不同、培養目標不同、學曆層次不同、參考獲取教師資格證層級類型不同等等。因此,同一種教育學教材不一定適合所有層級的教師教育專業學生。這也是目前教育學教材數目品種繁多的原因之一。如我們這類新升格的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雖不屬於獨立設置的高等師範院校,卻保留有大量的教師教育專業,劃歸普通本科院校第二批次招生,有本科層次師範專業,亦有專科層次師範專業,以培養中小城市及農村小學教師為主。我們的師範專業畢業生參加教師資格證國考,以獲取小學和初級中學教師資格證為主。我們這類教師教育專業必須要有一套適合自己的教育學教材。本著要編寫一本現代的、簡明的、好操作的教育學教材,它既適合普通本科教師教育專業學生使用,也能為專科教師教育專業學生使用,主要針對小學教師資格申請者,也惠及初中教師資格申請者使用的教材和參考用書這個目的,我們特編寫這本《教育學》。

這是一本學做教師的教材,采用大單元的形式,將教育學所有內容分為四個部分:教育與教育學,教育與社會,教育教學要素和教育教學活動。以大單元來安排內容,旨在便於學生高屋建瓴地學習和掌握知識。書中有知識地圖,描繪內容是怎麼分布的;有知識結構圖,把學過的內容再次結構化;有要點圖示,以精煉濃縮知識;有大量的閱讀欣賞和教育教學案例,以幫助學生了解教育教學實際問題並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不同題型的同步輔導練習,模擬教師資格證國考出題方式,不但鞏固和應用所學知識,亦增強學生參加教師資格證國考的備考能力。

在有了眾多的教育學教科書之後,要編出一本有自己存在價值的教育學教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要有獨特之處。為此,我們將此書定位為:第一,它應該是現代的、簡明的、清晰的、好操作的;第二,它主要麵向應用型本科教師教育專業學生使用,同時兼顧應用型專科教師教育專業學生使用;第三,它應該是應用型本、專科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申請小學教師資格時必考課程“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的最佳教學用書;第四,它應該是應用型本、專科教師教育專業畢業學生參加就業招聘考試的備考參考用書。

在具體內容安排上,我們編寫的原則是: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研究教育現象,把史與論結合起來,反映當代教育科學的新成果和新思想,反映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經驗,寫出我們對當代教育問題的思考。

在編寫格式上,我們為每章設計了內容提要,意在使學生對每個篇章形成整體認識,把握每個篇章的核心問題,也明白學習每篇每章的意義所在。

在練習設計方麵,我們抓住的是基本概念、基本教育原理、主要教育問題,力求讓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以加強對教育學的理解和體驗。

教育事業是一項不僅需要人的智慧,更需要人的熱情的事業。我們把自己對教育事業的理解和熱愛傾注在書中,但願它能激發起未來教師相應的情感,使他們在看到教育事業全部艱辛的同時,更感到它的偉大。

本教材是高等院校“十三五”教師教育規劃教材的其中一本,由江西省高等教育教材建設指導委員會組織編寫。本書的第一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和每章的“本章提要”“知識框架圖”“資料卡片”“思考與練習”由史小力撰寫;第七章、第十章由胡小萍撰寫;第二章、第四章由周忠生撰寫;第八章、第九章由萬成撰寫;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由張友華撰寫。全書由史小力統一審稿定稿。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不同作者的不同版本的教育學教材,也得到了何齊宗教授、胡青教授等名家的指導,在此一並致謝。特別是每章資料卡片中的案例和同步輔導練習,大多選自報紙、雜誌或教育學練習冊,由於無法與原文作者聯係上,在未征得作者同意的情況下選用了原文,在此特請諒解,更表示衷心的感謝。由於想求新、想突破,在結構的調整及內容的安排上均做了較大變動,甚至把我們正在思考的意向也帶進了書中,不成熟、有疏漏、有錯誤在所難免,在此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史小力年月201710目錄第一編教育與教育學第一章教育學概述………………………………………………………………………2

第一節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4

第二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與學習意義……………………………………………13第三節教育科研……………………………………………………………………16第二章教育的產生與發展………………………………………………………………27第一節教育的起源…………………………………………………………………29第二節教育的發展…………………………………………………………………37第三章教育製度…………………………………………………………………………51第一節教育製度概述………………………………………………………………52第二節學製的形成與發展…………………………………………………………54第三節小學教育及其地位…………………………………………………………65第二編教育與社會第四章教育的功能………………………………………………………………………71第一節教育功能概述………………………………………………………………72第二節教育的社會功能……………………………………………………………75第三節教育的育人功能……………………………………………………………82第五章教育目的…………………………………………………………………………93第一節教育目的概述………………………………………………………………94第二節我國的教育目的…………………………………………………………100第三節素質教育與全麵發展教育………………………………………………106第六章教育法律法規…………………………………………………………………113第一節我國教育法律法規的類別和內容………………………………………115第二節教師的資格、權利和義務…………………………………………………123第三節學生的權利及保護………………………………………………………126第三編教育教學要素第七章課程……………………………………………………………………………135第一節課程概述…………………………………………………………………136第二節課程設計…………………………………………………………………144第三節課程實施與評價…………………………………………………………148第四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154第八章教師……………………………………………………………………………164第一節教師的職業特征…………………………………………………………165第二節教師的素養………………………………………………………………172第三節教師的職業道德規範……………………………………………………179第四節教師的成長與發展………………………………………………………189第九章學生……………………………………………………………………………193第一節學生概述…………………………………………………………………195第二節對學生的管理……………………………………………………………202第三節學生課外活動……………………………………………………………214第四編教育教學活動第十章教育活動………………………………………………………………………222第一節德育………………………………………………………………………223第二節美育………………………………………………………………………238第十一章教學活動(上)……………………………………………………………245第一節教學工作概述……………………………………………………………246第二節教學過程…………………………………………………………………249第三節教學原則…………………………………………………………………253第四節教學方法…………………………………………………………………262第五節教學模式…………………………………………………………………270第六節教學組織形式……………………………………………………………274第十二章教學活動(下)……………………………………………………………279第一節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280第二節教學設計…………………………………………………………………290第三節教學評價與教學反思……………………………………………………303第

一編

教育

與教

育學

第一章教育學概述本章提要一門學科之所以成為一門學科,應該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

作為一門課程的開篇章,必須將這門課程的地位、性質、內容、意義、方法等敘說清楚。

教育學是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專業課程,也是任何一個要取得“教師資格證”的師範學生的必考課程。為什麼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必須學習教育學,為什麼教師資格證國考將教育學列為必考課程?教育學是一門怎樣的學科,教育學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教育學的知識體係、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什麼?……這是本章要討論的主要問題。

本章從講述教育學概念入手,介紹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產生、發展、發展階段特點,介紹教師資格證國考與教育學學科的密切關係,闡明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其主要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認清教育學的學科地位,明晰學習教育學的意義與方法。

通過本章內容的學習,學生要對教育學學科性質、內容框架有個基本的了解,能夠認識到未來教師與學習教育學的關係,明了學習研究教育學的意義,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從而增強對教師職業的熱愛,也提升從師的信心。

2知識框架圖教育學概念教育學萌芽階段的產生獨立形成階段和發展教育學發展不斷發展階段模塊一:教育與教育學模塊二:教育與社會研究模塊三:教育教學要素內容模塊四:教育教學活動教育學研究內掌握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學習容與學提高專業水平、熱愛教育職業教意義育習意義發展教育科學學

概述

學習理論聯係實際方法學習與思考研究結合掌握、理解、鞏固、應用選題與設計階段研究實施階段過程教育總結與評價階段科研研究觀察法、實驗法方法調查法、統計法個案法、行動研究法3

第一節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

一、教育學的概念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對象,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領域。科學就是按照自己研究對象的特定領域所具有的特殊矛盾而分成各種門類。

教育學之所以為一門學科,是因為它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作為研究對象。教育現象紛繁複雜、形態多樣。一方麵,教育是人類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因素相互聯係和影響,屬社會現象;另一方麵,教育又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接受前人的經驗、掌握人類已有知識的活動,屬認識現象。

教育學研究的根本任務和目的是在研究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的基礎上,揭示教育規律,闡明教育的一般原理,探討教育方法,形成科學的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因此,概括地說,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一)教育學研究教育問題研究對象的確定性是衡量一個學科領域研究成熟程度和水平的重要標誌。教育科學也不例外。當代著名的科學哲學家波普爾()在研究科學發展史時,明確地K.R.Popper提出:“我們不是從觀察開始,而總是從問題開始……”①這就是說,問題既是科學的起點、對象,也是科學發展的中介和標誌。問題的深入表明科學研究的深入,問題的擴展表明科學研究領域的擴展,問題的轉換表明科學研究方向的轉換。

那麼,教育問題與教育現象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係呢?一般而言,它們之間既有一定的聯係,又有一定的區別。教育現象是對教育活動最廣泛的概括,是各種各樣教育活動的外在表現,因而是轉瞬即逝、變幻莫測的。教育事實也是教育現象,指業已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育行為或教育事件。教育現象中包含著教育問題,教育問題不會存在於教育現象之外,但並不是所有的教育現象都可以構成教育問題。隻有當教育現象中的某些矛盾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並具有研究價值的時候,才能構成教育問題,成為教育學研究的對象。因此,教育學研究教育現象實質是研究教育問題。

(二)教育學揭示教育規律什麼是規律?規律是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係,它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而客觀存在的。人們不能創造規律,但能夠逐步認識規律,並用它來為改造客觀世界服務。

教育規律就是教育內部諸因素之間、教育與其他事物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內在聯係,以及教育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這種本質的、必然的內在聯係是潛藏於教育現象背卡爾·波普爾:《客觀知識》,舒煒光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年版,第頁。

①19872704

後的,不是通過感官可以把握的,必須通過科學的研究。教育規律的揭示是通過對一個又一個的教育問題的研究來完成的,教育問題是通向教育規律之門。

教育規律具有如下特點:第一,它是教育現象所固有的客觀存在。隻要教育現象存在,教育規律就存在。第二,它是反複起作用的。教育在任何情況下,都受自身規律的製約。教育規律是建立教育科學的依據,同時教育科學將不斷認識、揭示新的教育規律。

教育規律按層次可分為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一般規律存在於一切教育現象之中,並始終貫穿於整個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已經為人們認識並需要掌握的一般教育規律有:教育適應並促進社會發展的規律;教育適應並促進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培養全麵發展的人的規律。教育的特殊規律指不同時期、不同領域或教育過程不同階段存在的本質聯係和必然趨勢。如德育規律、教學規律、教學管理規律等。這正是本學科分章分節需要闡述的內容。

總之,教育學研究的對象是教育問題,教育學研究的任務是揭示教育規律。教育學研究必須從問題出發,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從教育問題的研究探討中發現教育規律,遵循教育規律,提高教育質量。

二、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一)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教育活動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及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對教育問題的認識、研究、探討,則是隨著教育的發展而逐漸發展的。特別是教育成為獨立的社會活動形式,許多的教育事實積累起來以後,教育科學才逐漸發展起來的。教育學是在總結教育實踐經驗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並不斷地發展和成熟起來。這一發展過程大致經曆了萌芽階段、獨立形成階段、不斷發展階段幾個時期。

萌芽階段1.

自有人類社會出現,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就存在了。但是,教師作為一種社會職業,卻是在教育有了自己相對獨立的形態———學校以後才逐漸形成的。

早期的學校隻有初等與高等之分。初等學校的教師以未成年的兒童為教育對象,其主要的任務是照管兒童與他們識字和計算。奴隸社會中初等學校的教師社會地位低下。

在古希臘文字中,“教師”一詞由“教仆”演化而來。“教仆”是奴隸中一部分專門侍候和陪伴貴族、奴隸主子女上學的人。後來,人們把從事兒童教育的人稱為教師。

高等學校教師的情況卻不同。古代的大學以成人為教育對象,且往往由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或政治家開辦,他們的講學既是傳授自己學術思想的活動,又是他們社會、政治活動的組成部分。如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湧現出來的以孔子、孟子、荀子等為傑出代表的諸子百家,古希臘以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為代表的先哲,這些大家的教育活動不僅在當時造成了社會影響,對此後幾千年人類文明史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古代社會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積累的經驗,產生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批教育思想,有關這些思想的記載和論述則構成了最早的有關教育的著作。這些著作中雖然包含著對當5

時教育活動的記載,對教育原則的概括、合理教學方法的描述,反映了不同作者不同的教育觀和豐富的教育經驗與思想,但是,它們都不是專門論述教育的著作。這與這些作者不是純粹的教師有關,這些著作還不能稱之為教育理論專著,更不是學科形態的教育學。

但是,它們是人類教育科學發展史上無愧的一頁,為我們後來者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開辟了一個新的創造和探索的領域,對後來教育科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並將繼續產生深遠的影響。故我們把這一階段稱為教育學的萌芽階段。

教育學萌芽階段的特點是:沒有形成獨立的教育學學科,雖然有教育思想,但隻是散見在其他著作中,對教育的研究停留在現象的描述、形象的比喻上,理論水平較低。

稍微介紹一下萌芽階段與教育學有關的文獻和人物。

()《學記》。《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比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1

早多年,比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早多年,可以說是世界教育史上3001800最早的教育文獻之一。《學記》全文雖然隻有個字,卻對我國先秦時期的教育思想1229和教育實踐經驗做了高度的概括和總結,內容涉及教育的作用、教育和教學的製度、教育目的、教學原則、教師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師生關係等。

()孔子(前—前)。孔子是春秋後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2551479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由他的學生編纂的,記載他言論、思想和活動的《論語》一書中。

孔子認為人的天賦素質是相近的,主張“有教無類”。他的教育目的是“學而優則仕”,培養從政的君子。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學習與思考的結合,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並提倡實施啟發式教學。

()《大學》。《大學》原是《小戴禮記》裏一篇,舊說為曾子所作,當代很多學者認為實3

際是秦漢時的儒家作品,是討論古代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在宋代以前,《大學》的地位並不是很突出,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大學》遂成為儒家經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成為膾炙人口的句子。

()蘇格拉底(,前—前)。蘇格拉底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4Socrates469399法著名,這種教學方法又稱“產婆術”。這種問答法分為三步:第一步稱蘇格拉底諷刺,他認為這是使人變得聰明的一個必要步驟,因為除非一個人很謙遜,“自知其無知”,否則他不可能學到真知。第二步稱定義,在問答中經過反複詰難和歸納,從而得出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第三步稱助產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考,自己得出結論。

()柏拉圖(,約前年—前)。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代表5Plato427347作《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為人類要想從“現實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重要的就是通過教育獲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教育與政治有著密切的聯係,以培養未來的統治者為宗旨的教育是在現實世界中實現這種理想的正義國家的工具。柏拉圖是“寓學習於遊戲”的最早提倡者。

()亞裏士多德(,前—前)。亞裏士多德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6Aristotle384322學家,他秉承了柏拉圖的理性說,認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亞裏士多德的教育觀主要表現在他的著作《政治學》中。他認為,教育應該是國家的,每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