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人文素質教育讀本/豐坤武,黃奕主編.—2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7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示範教材ISBN9787305131714Ⅰ.①人…Ⅱ.①豐…②黃…Ⅲ.①人文素質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教材Ⅳ.①G40012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4)第091523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叢書名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示範教材書名人文素質教育讀本(第二版)主編豐坤武黃奕責任編輯王抗戰編輯熱線02583596997照排江蘇南大印刷廠印刷南京京新印刷廠開本787×10921/16印張20.25字數440千版次2014年7月第2版2014年7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131714定價38.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號:njupress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導論自從1984年美國人文科學促進會發表《挽救我們的精神遺產———高等教育人文科學報告書》以來,重視人文教育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潮流。1998年,國家教委發布了《關於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幹意見》,特別指出“我們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指人文素質”,推動了關於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由理論層麵進入到實踐層麵。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頒布,標誌著包括人文素質在內的素質教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促進了人文素質教育理論探討和實踐活動的深化。近年來,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已由理工科大學擴展到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各類大專院校,至今仍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熱點課題。

人文素質教育,本質上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是關於如何做人的教育,對於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習近平同誌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餘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本教材的編寫旨在為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一份切合高職院校教育目標、符合人文素質教育規律的文本。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也為人文素質教育指明了方向,是本教材編寫的遵循。

一人文素質是以人文精神為內核,由人文認知、人文情感、人文意誌、人文行為等要素構成的主體品質。如果說科學素質是如何做事的基本條件,那麼人文素質就是如何做人的基本要求。

人文精神,通常指高揚人的地位、崇尚人格尊嚴、注重文化教養的傳統意識。中西方文化的人文觀念傳統雖有差異———前者著眼於社會的和諧,後者著眼於個性的張揚,但是,在重視人的地位、人的價值、人的教養等方麵則是殊途同歸。隨著近代以來東西方文化的雙向交流和相互吸收,人們對人文精神的理解已趨向一致,其要旨可以概括為以下三1

個方麵:其一,對人類命運的關切情懷和責任意識;其二,對他人權利與價值的尊重、溝通與幫助的熱忱;其三,對人生意義的透徹體悟和自我價值創造的毅力。人文精神是人類在創造“人文”,包括自身文明(教養)、社會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的進程中所形成的意識,代表著人類對生命主體精神世界的最崇高的追求,是完美人格的主要標誌。丟失人文精神,就丟棄了人文素質的精髓;離開人文精神的培養,就難以形成人文教育的靈魂。因此,應該把人文精神視為人文素質的內核。

人文認知是體現人文精神的認知。就認知的對象而言,人文認知是對人文知識、人文現象、人文經驗的認知;就認知的目的而言,人文認知是為了思考人生的意義、價值,確立理想人格的目標和典範,以達到人性的完美,側重於主體價值的追求;就認知的傾向而言,人文認知更關心人的命運、地位、利益、需求和價值。

人文情感是認同人文精神的內心體驗。人文情感不同於日常情感,前者是“大我”之情,後者是“小我”之情。悲天憫人之情、憂國憂民之情、成仁殉道之情、博愛寬容之情等,是人文情感的主要類型。

人文意誌是在人文認知和人文情感轉化為人文行為的過程中,為排除障礙、克服困難而實現自我控製和調節的心理能力。與其他意誌相比較,人文意誌有如下特征:其一,追求理想人格目標的堅定性;其二,人文實踐活動抉擇的果斷性;其三,堅持人文價值取向的頑強性;其四,理性地把握自我的自主性。

人文行為是人文精神對人的行為層麵的衍射,體現在個體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和社會活動中。人文行為大體可以歸結為愛國主義行為、扶貧濟困行為、見義勇為行為、團結互助行為、艱苦奮鬥行為、勤儉節約行為、綠色環保行為、藝術審美行為、文明禮貌行為等。

二人文素質的形成過程實際上是人文主體的自我建構過程,大體經曆如下四個重要的環節。

(一)始於知(認知),建構人文認知主體人文認知所涉及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因而不同於以客觀世界(包括人類社會、自然界和作為物質的人)為考察對象的科學認知。人文認知側重於主體價值的追求,科學認知則側重於客觀規律的探求;科學認知追求的是“真”,人文認知追求的是“真、善、美”的統一。人文認知主體形成的標誌是確立“人文關懷”的思維定勢,即對任何事物和現象的認知,都會習慣性地從是否有利於人的生存和發展的角度去考察,並以此評價事物和現象的價值,作出臧否取舍的決定。

(二)動於情(情感),形成人文情感主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人文認知隻能解決對人文精神的認同,隻有在認同的基礎上2

進一步培育對人文精神的情感,人文精神才能成為個體生命難以割舍的一部分,從而實現人文精神的人格化,即形成人文情感主體。悲天憫人、憂國憂民、博愛寬容等情懷的湧動,是人文情感主體形成的標誌。

(三)係於意(意誌),形成人文意誌主體人文意誌的作用就在於保證人文行為的既定目標和方向得以堅持,最終實現人文精神對個體生命的內化。人文意誌主體形成的標誌是理性地把握自我的自主狀態。所謂自主,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慎獨”,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依然按照人文精神的要求自處;二是“自製”,既不會接受外來的誘惑,也善於控製自身動物性本能的衝動,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四)成於行(行為),形成人文行為主體考慮到知行脫離、言行不一現象的不可避免,判斷人文素質的實際狀況隻能從人文行為去分析。透過對個體人文行為的觀測,能夠真切地了解個體是否真正確立了人文精神,了解其人文認知是否到位、人文情感是否形成以及人文意誌是否堅定。人文行為主體形成的標誌是經常參加人文實踐活動,並且呈現出人文行為的常態化特征。

以上四個方麵的環節,對人文主體的自我建構來說,都是必須經曆的過程,其中,“知”與“行”是兩個相對獨立的環節,“情”與“意”的運動則滲透在知行活動之中。與科學素質的形成相比較,情感和意誌的滲透是人文素質形成最為顯著的特征。

三基於人文素質形成的規律,應該尋求與科學素質培養的不同機製。人文素質的培養機製可以歸納為下列四種。

(一)感化感化是用勸導的方法感動人,使人的思想逐漸發生變化。這種機製的作用過程是感化物以其震撼人心的感召力,引發受教育者情感的激蕩,在感奮或自省中啟動對人文精神的思考,並且反思自我,明確努力的方向,從而實現思想的變化。

感化機製的運用,最重要的是感化物必須達到以下三個方麵的要求。第一,生動形象。感化的過程是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的過程,它與說教式的理性灌輸最重要的區別就在於發端於並緊密地聯係著感性。受教育者不是通過抽象思維的方式接受現成的結論,而是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通過對有血有肉的感化物的認識來體會某種真知。因而,感化物能否為受教育者所感知(包括現實的和想象中的感知)就成為能否發揮勸導作用的關鍵。第二,情理交融。感化的過程不僅是認知的過程,也是情感運動的過程,受教育者正是在欽佩、仰慕、慚愧等複雜情感的激蕩中,在歡笑或流淚中,引發某方麵的理性思考。因此,感化物不能隻是理性的傳聲筒,應該是融理於情、能夠激發情感運動的啟動機。

第三,具有典型性。感化物之所以能夠感動人心,就在於其人其事非常人所能比能為,受3

教育者與之存在巨大的落差,這樣才能引發比較和自省,在仰慕中實現思想的轉化。

(二)熏陶香氣熏物為熏,範土製器為陶,熏陶比喻通過環境和風氣的影響實施培養教育。人是環境的產物,這種機製突出地強調了環境對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熏陶機製的運用,最重要的是環境的設置必須達到以下要求:第一,環境影響的全方位性,即要求受教育者在其活動的所有時間和空間,都能受到人文精神的耳濡目染;第二,擴大環境影響的密集程度,即要求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不間斷地受到人文精神的輻射,以盡量降低一切背離人文精神事件的影響,從而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第三,強化環境影響的力度,即環境的設置富有衝擊力、富有個性,能夠吸引受教育者的眼球,能夠震撼受教育者的心靈;第四,提高環境影響的新鮮程度,即要求環境設置的內容和形式不斷變化,能夠適時地以新的興奮點對受教育者實施刺激,以避免老調重彈而引發心理疲勞或厭倦情緒。

(三)體悟體,體察,體味;悟,領悟,悟性。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表達的是建立在理解力和洞察力基礎上的思維能力以及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方式(知性思維)。體悟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是這樣進行的:麵對具體的人物、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心靈受到觸動,運用理解、比較、聯想、直覺等方法,穿透具體事物的表象,洞察出某種形而上的哲理或規律,從而完成認識的一次飛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台歌》)都是這種思維方式運用的寫照。

體悟,作為人文教育的方式,與作為科學教育的傳授方式有著顯著的區別。第一,體悟的主體是受教育者,傳授的主體是教育者;第二,體悟的對象是具體的人物、事件和現象,傳授的對象是抽象的概念、判斷和原理;第三,體悟的過程是由具體到抽象,傳授的過程則是由抽象到具體。

體悟之所以成為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機製,是因為人文認知具有特殊的對象和目的。

如前所述,人文認知是對人文精神的認知。人文精神固然可以運用理論形態表述出來,並通過理論傳授灌輸給受教育者,但是,大量體現人文精神的人文現象和人文經驗是理論形態無法窮盡的,它們或存在於現實生活之中,或通過文字、圖畫、雕塑、影視等形態描述出來,隻有親身經曆才能在感受中體會其精髓,同時也隻有獲得這樣的感受之後才能真正理解理論傳授的內容。從人文認知的目的分析,是為了思考人生的意義、價值,確立理想人格的目標和典範,以達到人性的完美,這種側重主體價值的追求,如果離開主體自身的感受,包括強烈的情感活動,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體悟對於人文教育來說是不可短缺的培養機製。

體悟機製的有效運用,對體悟的主客體雙方提出了必要的條件:作為體悟之物的客體,必須具體形象,能夠觸發聯想、引人深思;作為主體的體悟者,必須具有設身處地的理4

解能力、由此及彼的聯想能力、敏感細膩的感受能力和洞察入微的思辨能力。

(四)自省自省,即自我省察,自我糾正,自我提高。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西方教會中的“懺悔”、佛家教義中的“麵壁思過”,乃至共產黨人作風中的“批評與自我批評”,都以自省作為人的自身境界提升的基本方法。

自省之所以成為人文素質培養的機製,是因為人文素質的培養過程是人文精神人格化的過程。人格化的基礎是認同,即不僅從理論上認識人文精神的正確性,從情感上接受人文精神是安身立命的價值根基,而且能夠在行為中踐行人文精神的要求。這就需要認真省察自我思想和行為中不符合人文精神要求的成分,並在實踐中予以改正。唯有如此,人文精神才不至於外在於個體生命,才能成為人格的有機構成。

自省機製的運用,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良心的擁有,二是輿論的鉗製。良心是對自身行為的一種穩定的評價能力和調節能力,是個人道德行為的自覺捍衛者。良心的擁有是自省的前提,良心泯滅隻能導致自我為中心,使墮落的靈魂難以挽救。至於輿論的鉗製,是為了形成一種外在的壓力,迫使自省機製的運作。

人文素質的培養,並不排除理論傳授(灌輸)的作用,它在關於人文精神的理性認識上具有獨特的功能,但是脫離感化、熏陶、體悟和自省,單純地依靠理論傳授的教育方法,對人文素質的培養是無能為力的。政治理論教育可以靠灌輸取得成效,人文素質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僅僅依靠灌輸是無益於事的。

四人文素質形成的特殊過程和人文素質培養的特殊機製,決定了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既有相通之處,又有很大的差異。人文教育不是單純的認知教育,也不是單一的抽象思維的展開過程,而是理論思維與情感思維、形象思維、實踐思維相結合的過程,人文教育的路徑應該遵循這個方向去選擇。

(一)教育文本的選擇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文本,既要能夠進行係統的人文素質教育,又要能夠進行有效的人文素質教育。這就需要科學定位各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具體目標,選擇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哲理性相結合的教育內容,並通過感化、熏陶、體悟、自省等機製的運用,有效地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基於這個考慮,本教材作為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讀本提供了這樣的架構:以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為經。分為“把握自我”“尊重他人”“報效社會”“善待自然”等四個部分,各個部分的子目標有二十多項,在具體篇目中體現。

以文史哲藝等方麵的經典作品為緯。所選作品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哲理性,盡量接近20多個子目標的意蘊,並運用“導讀”的形式揭示選文的人文意蘊。

5以素質訓練為重要教學環節。素質訓練不同於一般性的作業,而是通過精心設計的訓練題的操作,啟發學生自省、體悟,切實提升人文素質水平。

以人文知識和語言文字表達應用能力為補充。主要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應用文寫作、溝通技巧、禮儀規範、心理健康等。

(二)人文環境的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是感化、熏陶等機製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因此,要求人文教育的路徑必須延伸至環境領域。

人文風氣的培育。風氣是最重要的環境因素,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產生影響,能夠主導一定環境中的所有要素的運動方向。因此,卓有成效的人文教育總是與濃鬱的人文風氣聯係在一起的。人文風氣的形成需要強有力的行政倡導,需要人人講人文精神、人人實踐人文精神的氛圍,需要一批骨幹分子的身體力行,還需要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努力。對高校來說,人文風氣的培育應該滲透在學風、教風乃至校風的培育之中。

人文楷模的宣傳。人文楷模是實踐人文精神的模範人物,包括曆史人物和現實人物,他們的業績往往超出常人,因而能夠產生強大的感化力量,成為人文環境中最具衝擊力的積極因素。充分聚集這種因素,對人文環境的優化可以起到明顯的作用,這就需要教育者大力宣傳這些人物的優秀事跡,使之成為影響受教育者的長效因素。

人文景觀的設置。標語、雕塑、繪畫、建築等人文景觀是人文環境的有形部分,由於其高超的藝術感染力,人文景觀像永不疲倦的導師,不斷地向人們發布著人文精神的信息,在強化人們對人文精神的注意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功能。這種功能的放大有賴於人文景觀設置的典型性和藝術性。

(三)人文實踐活動的開展人文實踐是人文精神內化於個體生命的關鍵環節,也是檢驗人文教育成果的唯一途徑。因此,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文實踐活動是教育者的責任之一。

對高等院校來說,人文實踐活動大體可以歸結為以下幾種。

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活動。例如,組織參觀愛國人物和愛國事件的曆史遺跡或展覽,組織遊覽名山大川,組織有關家鄉巨變的社會調查,組織參加社會建設的實際活動,等等。

扶貧濟困、誌願服務活動。這種活動能夠培養和激發人的同情心和博愛意識,使參與者體會到關愛他人、關心社會所產生的美感,從中領悟人文精神的魅力。

團結互助活動。在同學之間開展團結互助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廣闊的實踐空間,學習、生活、娛樂、交往、求職等各個領域都能夠進行有效操作。

勤儉節約活動。在學校開展勤儉節約活動對糾正“新生代”追求奢華的生活態度更具有現實的緊迫性。這種活動可以具體化為節約一張紙、一滴水、一度電、一粒米、一件衣、一雙鞋等活動,關鍵是要形成勤儉節約的風氣,使鋪張浪費失去市場。

6綠色環保活動。這種活動可以從三個層麵展開:一是個體層麵,從不踐踏綠地、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等做起;二是校園層麵,組織衛生掃除、環境美化、栽樹種花等活動;三是社會層麵,組織環保宣傳、植樹造林、維護環保法規等活動。

文明禮貌活動。文明禮貌活動的開展在高等院校雖然帶有補課的性質,但是依然十分緊迫。從人文教育的角度來看,實際上反映的是對把握自我、尊重他人的人文素養缺失的補救,因而有必要通過開展文明禮貌活動來規範大學生的行為。

組織上述實踐活動需要提出明確的人文教育的目標要求,特別應該注重提高活動參與者在實踐中體悟和自省的自覺性。

7序言相對於科學素質而言,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更顯缺失。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為高職院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培養合格的高級技術應用人才的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目前,高職院校一般都是通過開設選修課或人文講座的途徑來進行這方麵的教育。

但這種做法有三個弊端:一是缺乏剛性約束機製,容易把人文素質教育置於可有可無的境地;二是受眾麵窄,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接受到教育;三是教育內容的隨意性、零碎性,不能保證學生係統地接受人文素質教育。有些學校雖然開設了公共必修課《大學語文》,對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大學語文》的教學宗旨重在文學素養和語言文字能力的提高,並未顧及對學生進行係統的人文素質教育這個目標。因此,落實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為人文素質教育建立剛性約束機製,把它納入公共必修課教學體係;二是構建一門成熟的課程作為承擔人文素質教育任務的主要載體。為此,南通職業大學創設了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並組織編寫了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讀本》作為該課程的基礎性教材。

這本教材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對人文素質和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目標作了科學定位。編者突破了將人文素質局限於語言文字能力或文學藝術素養的一般認識,提出“人文素質是以人文精神為內核,由人文認知、人文情感、人文意誌、人文行為等要素構成的主體品質”,從“如何做人的基本要求”予以定位。依據這個認識,將人文素質教育目標分解為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四個方麵,並結合高職院校實際,提出了“把握自我、尊重他人、報效社會、善待自然”等四大具體目標及相關子目標,初步解決了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目標的係統性、明晰性問題。

二是充分考慮到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要求,選擇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哲理性的美文作為載體,通過美文的感化、熏陶作用以及“導讀”的點撥,進行有效的教育。相信這種旨在打破“說教式”“灌輸式”教育的教材,一定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質水平。

三是“素質訓練”的設計。與一般教材的思考題、作業題不同,素質訓練體係的設計顯然體現出編者對人文素質形成機製的深入思考。該體係的許多內容著眼於引導學生在體悟中獲得思想認識上的升華,在自省中接受心靈的衝擊,這對人文精神的人格化無疑能夠起到切實的作用。許多討論題和思考題也許找不到完整的、標準的答案,但正是題目的1

開放性才可能激發探討的熱情,形成教與學雙向良性互動的局麵,這不正是我們需要追求的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嗎?

盡管本教材在選文、導讀等方麵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但是,其創新的體係和科學而實用的內容,已為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有益的文本。相信經過教學實踐的檢驗和進一步修訂,它會趨於精美。同時,也要求在教學中更加緊密地結合學生實際、校園實際和社會實際,這樣,素質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這本教材的獨特價值才能顯現出來。衷心期盼以此為基礎,爭創省級乃至國家級精品課程。

2009年7月30日(葛鎖網教授係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會長)2

目錄導論…………………………………………………………………………………………1上篇第一編把握自我………………………………………………………………………3導言……………………………………………………………………………………3?成為大寫的人高爾基《人》……………………………………………………………………………6?體悟生命[美]利奧·巴斯卡利亞《一片葉子落下來》…………………………………………12?不可或缺的你畢淑敏《我很重要》……………………………………………………………………16?修身為本大學之道(《大學》)……………………………………………………………………20?追求君子風範“君子”與“小人”(《論語》節選)……………………………………………………23?人生境界的覺解馮友蘭《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27?幸福的真諦[美]加德納《幸福、獻身和意義》……………………………………………………31?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周國平《苦難》…………………………………………………………………………36?辯證思維的魅力老子的智慧(《道德經》節選)…………………………………………………………43?絕對自由的困惑逍遙遊(《莊子》節選)…………………………………………………………………48第二編尊重他人………………………………………………………………………55導言…………………………………………………………………………………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