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書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術規範與方法論研究

作者:張亮等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12

ISBN:9787305178610

學術規範與學科方法論研究和教育從書

名譽顧問 張豈之 張異賓

學術顧問(按姓氏筆畫順序)王月清 風笑天 朱慶葆 朱劍 許鈞 劉誌彪 孫平 孫建軍 楊忠 張新建 金鑫榮 徐雁 秦惠民

主編 葉繼元

編委 袁培國 李剛 成穎 鄭德俊 袁曦臨

編輯 陳銘 王雅戈 徐美鳳 郭春俠 謝歡 楊柳 臧莉娟 施敏 史建農

《學術規範與學科方法論研究和教育叢書》總序

葉繼元

“學術規範是什麼”是每個從事學術研究和即將從事學術研究的學人都希望了解的問題,如同從事任何工作一樣,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必須要掌握“應知應會”,何況是學術研究這項人類高級、複雜的腦力勞動和精神活動,更需要有紮實的學術訓練和基本功。學術規範,通俗地講,就是治學的“應知應會”,就是學術的基本功。了解和遵守學術規範,所進行的學術研究才有價值,才能與國內外同行進行有效的交流,才能體現出學者對學術的貢獻,才能促進學術創新和知識增長。

一、學術規範研究背景及其內容

“學術規範是什麼,如何構建”是近20多年來中國學術界討論時間較久、內容涉及較深、討論者來源較廣、影響麵較大的一個論題。從討論內容看,探討的問題涉及多個方麵,從規範的界定,規範與規則、規範與範式的關係,規範化與本土化、規範化與專業化的關係,“思想”與“學術”的關係、規範化與“文化霸權”,規範的張力與限度、學術規則中傳統的自律到他律,建立規則與超越規則等,既有學術自由、學術道德、學術共同體自主性和自律性等所有學科均麵臨的共性的宏觀規範問題,也有文獻引注、學術注釋、參考文獻著錄格式、編排方式規範等形式化、技術性、底線性的微觀規範問題。既有學術管理體製、機製,“知識生產”、知識增長方式、社會科學研究的質量評價、程序正義與評審製度、學術批評等“外部”規範問題,也有研究選題的選擇、研究綜述的撰寫、知識產權的尊重、理論和方法的應用、研究結果、結論的說明等“內部”規範問題。從討論者所屬學科看,既有法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也有文學、史學、哲學等人文學科。從發表的文章類型看,既有研究性文章,也有商榷性的批評文章,還有綜述各家觀點的綜述性文章。從發表文章的期刊看,既有正式連續出版物號的期刊,也有正式書號但無正式CN的“學術集刊”。盡管在討論前期,學界對“學術規範”的定義、包含的內容尚未達成共識,對采用何種引文注釋規範等有爭議,但對學術規範達到的目的、所起的作用或功能、所包含的最基本內容等的認識還是大同小異。許多觀點雖然已有學人提出,尚不夠係統,但卻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例如,有的論者明確指出,學術規範最基本的四條:“第一,為探索知識而為。第二,承上啟下,將過去的知識同未來的知識聯係起來。第三,人己有別……需將人之貢獻與己之貢獻分開,一一引注說明。第四,研究程序雖不必拘同,但報告出來至少需包括要解決的問題;所針對的理論;所使用的方法;資料來源;解析過程;已所發現;結論。”可見,盡管所論未必全麵,但文中已涉及規範的目的、引文規範、研究程序規範等一些內容,這些內容與筆者和筆者團隊以後概括出的學術基本規範、研究綜述規範、引文規範和研究程序規範等有許多相通之處。又如,有的學者認為:“在中國國情下,學術規範可先有學界進行理論性探討,最後恐怕還得由權力機構予以頒布實施,方能有效。這些由權力機構頒布的規範,還要在實踐中繼續接受學界的批評,逐步改進與完善。這個過程愈快愈好,因為它不僅關係到目前學術界能否健康動作,而且關係到新一代學人的成長。”盡管作者在這裏沒有闡述學術界與權力機構的區別及學術共同體具有自主性、自律性、專業性等特點,但強調“在中國國情下(高校等學術機構正在進行但尚未完成去行政化的改革),為了學術新人的成長,主張探討學界與管理部門良性互動的可能性”,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二、《規範(試行)》的頒布及其反響

2004年8月26日,《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範(試行)》(以下簡稱《規範》)的正式發布,應該說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規範》從起草到頒布,曆時3年,是由多個學者起草、多家高校反複討論修改、教育部學術機構——社會科學委員會討論通過、教育部頒布的。《規範》共有七部分二十五條款,這七部分為總則、基本規範、學術引文規範、學術成果規範、學術評價規範、學術批評規範和附則。《規範》全文文字雖不長,僅2000餘字,但蘊涵的內容豐富,象征意義顯著,它不僅為學者及準學者們的自律提供了“準則”,而且為他律提供了依據,創造了拓展的條件。《規範》甫一發布,就引起了學界、教育界及輿論界的廣泛注意,盡管有一些學者對管理部門的介入抱有疑慮,對權力部門是否能對造成學術失範、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的製度性原因進行實質性反思和有所作為持保留意見,但絕大多數學者對《規範》的發布及其象征性意義給予了充分肯定。在筆者看來,《規範》及時吸收了論者各種意見中的合理成分,總結了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明確了一些重要的學術理念和廣大學者公認的一些規範。比如《規範》明確提出了學術規範的目的是保障“學術自由”、“學術積累與學術創新”,這就很好地解釋了學術規範與學術創新的關係。學術規範的目的之一是倡導做真學問,真學問的精髓是創新,創新又必須有規矩(或規則或規範),必須建立在前人和他人成果的基礎上。當需要突破原有規範才能創新時,新的規範就應運而生了,因此科學、合理的學術規範不僅不會阻礙學術創新,而且某種意義上能更好地促進創新。顯然,《規範》中的這種歸納不僅是對西方學術界推崇的R.K.默頓提出的普遍性、公有性、無私利性、獨創性、有條理懷疑性等學術基本規範的吸取,而且是對中國學術研究中“求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傳承和整合。又如,《規範》概括的學術引文規範、學術成果規範、學術評價規範、學術批評規範是大家公認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些規範,但有關這些規範的內容散見於各種文獻之中,尚未集中係統闡述。《規範》不僅是自律的準則,為學者在研究中自覺遵守提供了幫助,而且提供了他律的依據,為製定具體實施辦法和懲處規定創造了條件。因為一旦一個學人知道了哪些做法是規範的,哪些是不規範的,那麼他就能有章可循,也可據此規範,為識別他人的失範或不端的學術行為提供助益,從而形成輿論壓力,達到他律的一些效果。《規範》還特別強調“各高校可根據本規範,結合具體情況,製訂相應的學術規範及其實施辦法,並對侵犯知識產權或違反學術道德的學術不端行為加以監督和懲處”。這就為他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如果說自律對於大多數所知不多或根本不知學術規範為何物的學人有作用的話,那麼值得注意的是,“廣大專家學者廣泛討論、共同參與製訂”的“遊戲規則”,就為學者自己遵守規則、規範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規範》起草、修改和正式出台的過程從一個側麵反映出,為了促進學術健康發展的共同目的,學術界與管理部門應該建立一種良性的互動關係,在解決學術問題時,應以學術共同體為主體,管理部門遵從學術發展規律進行引導管理,學術就能夠繁榮發展起來。

《規範》是麵向人文社會科學所屬各個學科而製定的,特別注明是“試行”,並強調“將根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事業發展的需要不斷修訂和完善”,這就表明《規範》的出台隻是一個起點,今後將在更大的範圍內吸取更多學者的合理建議。人文社會科學所屬各個學科、不同領域的有關規範都應由學者逐步研究和製定。

三、學術規範論著、譯本的出版及其意義與深化

在《規範》出台的前後,一批建設性成果問世,諸如《學術規範讀本》、《中國學術規範化討論文選》、《學術規範與學風建設論壇》、《學術規範導論》、《學術規範通論》等。同時一批翻譯國外的有關科學倫理、學術責任的圖書出版,諸如《科研倫理入門》、《學會引用》、《誠實做學問》、《科研道德:倡導負責行為》、《規則與潛規則:學術界的生存智慧》等。2009年6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風建設委員會組織編寫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範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一書,在《規範》的基礎上詳加解說。《指南》正文共八節,第一節說明與學術研究相關的基本概念;第二節闡述學術倫理;第三節至第七節以學術研究的環節為綱,介紹和解釋相關的學術規範,即選題與資料規範,引用與注釋規範,成果呈現規範,學術批評規範,學術評價規範;第八節著重介紹了學術資源獲得與權益自我保護的知識。正文之後附有教育部頒發的相關文件。《指南》既是高校教學和研究人員關於學術規範的共同約定,也是進行學術規範教育的指導性用書,適合於教師和學生。同年11月,科技部科研誠信建設辦公室組織專家、學者編寫了《科研活動誠信指南》和《科研誠信知識讀本》兩本書。2010年6月,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風建設委員會組織編寫了《高等學校科學技術學術規範指南》一書。

縱觀以上這些著述,可以看出有關學術規範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例如,學術規範有了明確的、較為公認的定義;學術規範的作用或功能、目的的觀點漸趨一致,一些核心術語、概念漸漸清晰,有關規範或規則或要求日益被認同,其內容體係框架已初步形成。然而,也應清醒看到,當下對於學術規範的研究仍處在引進、吸收、消化階段,且對國外學術規範建設的機製、狀況的研究還不大深入、係統;現有成果有待於進一步係統化和增強公信力,對抄襲、剽竊、引用及其格式等核心概念及其應用仍須進一步擴大共識;尚未對中國本土有關學術規範建設的實際情況加以係統概括和總結,反抄襲查重係統僅從技術角度監測學術不端絕非杜絕學術不端之根本途徑,尤其缺乏特定學科指向的、更具有操作性、係列性的學術規範研究指南或培訓教材。因為《學術規範通論》所論述的內容涵蓋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是所有學科共性規範的“通論”。《學術規範導論》、《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範指南》的學科範圍是人文社科。而《高等學校科學技術學術規範指南》、《科研活動誠信指南》和《科研誠信知識讀本》則麵對自然科學。對於人文社科而言,在人文社會科學共性規範下,概括出文史哲、政經法等各個學科個性規範,並用通俗、簡明的語言撰寫出係列性研究和教育叢書,應是當務之急。

教育部有關科研管理部門及時順應學界這一要求,於2011年3月首次設立人文社科研究科研誠信和學風建設專項任務重大課題“學術規範和學科方法論研究”,明確要求精選和翻譯研究主要國家相關資料,係統介紹國外學術規範建設的機製、狀況。結合中國科研及其管理實際,總結符合國情的文科學術規範和方法論體係,編寫麵向青年研究人員及未有基礎學術訓練學者的包括哲學、經濟學、文學等16個學科在內的《學術規範與學科方法論研究和教育叢書》(以下簡稱《叢書》)。

四、《叢書》編寫的思路、內容與希望

編寫文科各學科學術規範與方法論研究和教育方麵的係列叢書,在我國還是首次。盡管近期筆者已見到幾本有關中國古代史、文藝學研究的規範和方法的單獨著作,其內容主要講述學者自己治學、研究的經驗及其總結,也包括“學界已經約定俗成的一些必須遵守的規則”,或學術研究的“通理常則”、“公例”,對學術新人自然有很大的助益,但這些書畢竟涵蓋僅一兩個學科或領域,且未形成較有共識的、大體統一的內容框架和敘述方式,因此,如何係統集成國內外有關學術規範和學科方法論研究成果,整體呈現階段性知識積累,全麵轉化成果為係列教育培訓資料;如何與各高校學者密切合作,力邀學術造詣深且對學術規範和方法論有興趣、有成果的學者,根據統一大綱分工合作編寫各分冊,以便發揮規模效應和整體效應,就顯得十分必要。

由於現代學術產生於國外,其研究曆史較長,因此總體看來,國外有關學術規範和學科方法論的研究水平也高於國內,尤其是各種技術性規範文本的編寫,很具特色。例如,美國既有適用於文理各科、已有110年曆史的《芝加哥文體手冊:作者、編者和出版者必備指南(第16版)》(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The Essential Guide for Writers, Editors, and Publishers.16th ed.),也有專門用於單一學科的《美國現代語言學會(MLA)文體手冊和學術出版指南(第3版)》(MLA Style Manual and Guide to Scholarly Publishing.3 rd ed.)、《美國心理學會出版物手冊(第6版)》(Publication Man-ual o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6 th ed.)、哈佛法律學會編著的《藍皮書:引文統一標注體係(第18版)》(The Bluebook:A Uniform System of Citation.18th ed.)、《音樂寫作:文體樣式表(第2版)》(Writing about Music:A Style Sheet.2 nd ed.)、《政治學文體手冊(修訂版)》(Style Manual for Political Science.Rev.ed.)等,當然也有物理學、化學、微生物等自然學科寫作文體規範。不過,國外這些各學科規範主要是寫作、用詞、引文等技術性規範,其規定詳細而具體。同時,為了大學生、研究生等初學者或特定者的需求,還專門出版簡寫本。這是值得借鑒的,但切不可盲目全盤照搬國外的成果。西方有悠久的文化曆史、道德精神,中華文化亦如此,其中有很多優良的道德精神,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和“實錄”精神等,這些與默頓提出的學術四大規範等一樣,能直接導引出學術研究的基本規範和寫作規範。有鑒於此,一方麵我們應該繼續學習發達國家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麵應當更加注意回歸本土化的探索,許多有價值的傳統、慣例值得我們挖掘、整理和發揚。當然,我國現代學術研究曆史不長,人文社會科學在發展中更是屢經曲折,相當多的學人的學術規範意識不強,這方麵的係統教育缺失,學術失範、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現象較之於國外為多,這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曆史原因和研究者個體心理原因。從他律和自律兩大方麵看,他律方麵的原因包括學術評價體係、學術批評製度的不完善、科研管理的簡單化、片麵化以及失範處理的軟化等,這些外部環境確實在有意無意“逼”人不嚴謹。但為什麼同處一個環境,有人失範,有人卻有抵抗力呢?顯然還有自律的原因。有人確實是明知故犯,即學術不端,但的確有更多的人,尤其是中青年學人確實不大清楚有關規範,或規範本身不明確而造成學術失範。因此,在吸收國外有益的經驗和做法的同時,必須緊密結合中國本土學術規範化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研究,從自律與他律兩個方麵提出相應的對策。正如習近平同誌最近指出:“要大力弘揚優良學風,把軟約束和硬措施結合起來,推動形成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良學風,營造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樹立良好學術道德,自覺遵守學術規範……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可見,研究學術規範,普及學術規範知識,遵守學術規範,樹立良好學術道德,對於治學創新、為國利民、實現自我價值具有重大意義。

近日教育部正式頒布《高等學校預防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對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工作機製、工作原則、預防措施、學術不端行為的類型、學術不端案件的受理、調查、認定、處理、救濟與監督等內容做了全麵規定,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製度舉措。諸如明確了預防與處理的主體是各高校,高校應當建立集教育、預防、監督、懲治於一體的學術誠信體係;突出了預防為主、教育與懲戒相結合的原則。《辦法》單列“教育與預防”一章,突出預防為主的要求;明確了學術不端的類型。學術不端是不遵守學術規範的行為,或曰“失範”,且是“失範”中故意為之的一些行為,包括:剽竊、抄襲、侵占他人學術成果,篡改他人研究成果,偽造數據或捏造事實,不當署名,提供虛假學術信息,買賣或代寫論文等。《辦法》側重於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這與學術規範及其教育相輔相成,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教育”與“處理”就是一軟一硬,也就是習近平同誌所講的“軟約束和硬措施”,隻有兩手都要硬,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叢書》題名中的“學術規範”是一個核心概念。筆者在《學術規範通論》中曾對學術規範下過定義:“學術規範是指學術共同體根據學術發展規律參與製定的有關各方共同遵守的有利於學術積累和創新的各種準則和要求,是整個學術共同體在長期學術活動中的經驗總結和概括。”2009年出版的《科研誠信知識讀本》直接引用了該定義。《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範指南》所給出的定義也與該定義接近。現在看來,為了突出學術共同體的主體地位,精簡文字,該定義可以被適當修改為:“學術規範是指學術共同體根據學術發展規律製定的有利於學術積累和創新的各種準則和要求,是學術活動中的經驗總結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