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書名:國際政治經濟學——全球化視野下的市場與國家
作者:李濱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01
ISBN:9787305175220
第三版序
經濟永遠是與政治聯係在一起的,財富與權力往往是孿生的。政治與經濟的互動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都是現實生活的重要內容。政治經濟學則是探索這一現象的知識。
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政治與經濟的關係,我們會發現,經濟是最大的政治。從最直觀的結果來看,經濟的好或壞帶來的是增長或衰退、就業或失業,產生的政治結果是社會的穩定或動蕩,政府的合法性或危機。如果更進一步探討,可以發現,不同的社會生產組織形式,產生了不同的社會階級,決定了“誰得到什麼,如何得到”,形成了不同的社會權力與分配關係。它們構成了國家政治生活最重要的內容和物質基礎。然而,“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因此,經濟運行會遇到一個既定的政治框架。這種既定的政治結構對經濟運行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有時是關鍵性的影響。
國內如此,國際也是如此。隻是國際範圍內經濟與政治的互動較之於國內更為複雜。它是在沒有一個正式的中央權威的條件下進行的,其中不僅涉及個人、企業,還涉及國家與國際組織。在整個世界範圍內,市場不斷地擴展,觸及全球各個角落,不僅改造了國家,也改造著世界政治;同時市場的國際拓展,不但受曆史遺留的地緣政治影響,也受曆史傳承的國內政治影響。這種經濟與政治的國際範圍的互動構成了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第三版相較原來兩版(2005年第一版、2008年第二版)最大的修改是加強了曆史唯物主義的特色,突出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邏輯和方法。馬克思主義對經濟與政治關係的研究強調的是,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對經濟具有反作用。馬克思《導言》中首先強調物質生產是政治經濟的起點,並特別提出,這種物質生產不是“工藝學”上的特殊部門的生產,而“指的是某個一定的曆史時代”的生產。同時,馬克思強調政治經濟學的方法是,從一般到具體,即把像“生產”這樣的抽象經濟概念放在具體的社會形態下去考察,分析既定的社會政治環境是如何影響生產,形成具體的有時代特點的生產的。這種曆史的、具體的考察政治經濟關係的方法既強調了生產的基礎作用,也重視既定的外部政治環境對經濟的反作用,從而避免了“經濟決定論”的機械性。根據這一邏輯與方法,第三版加強了對生產全球化對當今世界經濟政治影響的分析,著重分析其給全球生產關係、民族國家、國際地緣政治和全球治理帶來的影響;同時,也探討了既定的世界政治因素對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作用,如對民族國家、國際地緣政治的作用。為了強調生產在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基礎作用,第三版在結構上進行了一些調整,把跨國生產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放在貿易、金融內容之前。
第三版第二個特點是增加了自2008年以來,國際政治經濟出現的新形勢帶來的政治影響,如國際金融危機、區域性貿易集團、全球經濟治理、世界政治經濟中中國因素等方麵的內容。
第三版刪除了第二版中一些不必要的、過多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流派分類,仍按世界觀對國際政治經濟學流派進行分類;吸收了國外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一些最新成果,如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帝國論”等。
根據以上的修改與調整,本書包括如下主要內容。
一、全麵地回顧了自近代以來,國際範圍內經濟與政治之間的相互關係。通過對各曆史時期國際經濟體製的建立、發展與變革的過程的分析,探討不同曆史時期國家與市場之間各具特色的關係,從中展示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所體現的經濟與政治相互影響的辯證關係。
二、通過曆史地考察國際性生產的發展過程,從民族國家間傳統國際分工到當今全球化生產的網絡化分工的演化曆史中,分析國際生產不同階段對世界政治的影響,特別是分析當今生產全球化給國家與國際政治帶來的政治影響,並且探討了當今跨國生產的全球治理現狀。
三、結合國際生產的發展變化,探討國際交換(國際貿易)及其相關體製的特征和變化發展,著重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貿易製度的基本特點,以及這一製度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並且分析了當今全球貿易治理所麵臨的問題及挑戰。
四、主要探討了國際金融體係演變的過程及其政治經濟影響,特別是二戰以後國際金融體係的特點及其變革;分析了當今全球金融體係形成的政治經濟根源以及對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並結合近年不斷發生的金融危機,分析了當今金融全球治理的現狀及相關改革的努力與探索。
五、通過探討發展問題的特征及演變過程,分析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展中國家麵臨著怎樣的發展難題,世界經濟秩序留給了它們怎樣的戰略選擇空間;並且探討了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國家的崛起是否會帶來國際政治衝突的問題。
六、結合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國家的衝擊,以及它所帶來的最主要的全球性問題,探討了在應對全球性問題中,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治理能力不足的問題及其原因;通過考慮當今全球經濟治理的現狀,分析了當今全球經濟秩序的分配正義缺損,探究推動建設公正合理的全球經濟治理的必要性,調查當今各種全球經濟治理改革嚐試的特點。
長期以來,國際研究一直或聚集於傳統的與地緣政治有關的軍事與政治的競爭(現實主義),或關注於如何促進無政府世界中國家的合作(自由主義),而對隱藏於國家間權力競爭之下的社會關係,對促進國家間合作的社會基礎等方麵的研究與分析十分欠缺。這些被地緣政治所掩蓋的、基礎性的社會政治經濟問題恰恰是造成國家間(甚至人類)合作與衝突最深刻的根源。隨著冷戰的結束,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傳統的國際研究越來越呈現出局限性,因為過去處於國際研究核心的美蘇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競爭讓位於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社會政治經濟問題。今天國務活動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投資、貿易、金融、氣候變化、經濟發展和全球經濟治理等問題上,而且全球化帶來的相互依存製約著傳統軍事力量的效力,這一切正促使著國際研究的重心轉向。國際政治經濟學正體現著這種轉向。
李濱
2016年3月於南京
緒論 國際政治經濟學概述
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是現代經濟學的前身,其研究的對象是經濟與政治的互動關係,即政治社會關係對經濟的影響,以及經濟運行與發展對社會政治的影響。
在現代經濟學中,經濟學家們把影響經濟運行的政治與社會因素剔除,單純地用人、土地、資本和技術這些變量來研究經濟的運行,認為社會政治因素是經濟活動的外生變量,不屬於經濟學研究的範疇。經濟學不關注這些影響經濟變量的外在政治社會因素,也不關注經濟活動對這些外在的政治社會因素的影響。
但是,在現實的經濟運行與發展中,經濟與政治總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第一位的是生存的需要。因此,物質生產是人們生產、發展的前提。因此,馬克思在《導言》中,強調生產是政治經濟學的起點。在《導言》中,馬克思首先就說,“擺在麵前的對象,首先是物質生產”。但這種物質生產不是“工藝學”上的特殊部門的生產,而是“生產一般”,並且“總是指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社會個人的生產。……指的是某個一定的曆史時代”的生產。馬克思強調的政治經濟學方法是從一般到具體,即把“生產”等這樣的抽象經濟概念放在具體的社會形態下去考察,考察各種規定性下或一定曆史條件下的生產是怎樣進行的,從而去研究經濟與政治的互動關係。這種曆史和具體的考察政治經濟關係的方法既強調了生產的基礎作用,也重視生產之外既定的具體外部環境(包括政治在內)對經濟的反作用,從而避免了“經濟決定論”的機械性。經濟決定論否認既定的上層結構對生產的反作用,忽視曆史的豐富內容與結構的相互聯係和作用。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生產的基礎決定作用不是經濟決定論,它強調既定的上層結構是過去生產的產物,但在某個曆史截麵,既定的上層結構對生產有著重要的反作用。
以具體的曆史條件下的生產方式為研究起點,研究具體曆史條件下的生產關係才能發現經濟政治的互動關係。生產關係才是影響政治(政體和政治秩序)的社會基礎。公認的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開創者羅伯特 · 考克斯(Robert Cox)在《生產、權力與世界秩序》中,開宗明義地寫道:“生產是創造所有社會存在形式的物質基礎。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合起來的活動影響著包括政體在內的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麵”。同時,任何的生產都是既定曆史條件下的生產,既定的政治結構對生產具有重要的影響或反作用。所以,生產研究的邏輯必須建立在特定曆史階段的生產基礎上,必須以此來研究它所產生的政治影響,同時還要結合特定曆史階段的政治因素分析它對生產的影響。這好比研究中國當今以市場為組織形式的生產方式及其政治影響不能脫離中國所處的曆史環境,不能不注重這一環境下的政治因素對生產的反作用。
在具體的曆史條件下,從經濟影響政治的角度來說,在生產過程中,各種生產要素的主體是人,如土地的所有者、資本的所有者、技術的擁有者和勞動力的支配者,他們通過生產組織形式形成了一定的生產關係或社會權力關係。這種關係不僅影響著經濟成果的分配,還形成了社會生產過程中的各種階級或階層。這些階級與階層是構成國家形態的社會基礎。國家的政治經濟體製正是在這個框架下產生的,由此產生的國家法律與政策促進或鞏固這種社會生產(組織)方式及其分配格局。如在市場這種生產的組織方式中,生產要素通過市場交換組織起來進行生產,資本、土地和勞動的要素所有者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係以及擁有的社會權力,決定著他們的分配結果,也構成了階級與階層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國家的社會基礎,決定著國家的實際形態以及政治經濟體製。
從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角度來說,任何一個社會生產總是在一個既定的曆史條件下進行的。社會政治權力結構的變化或政治領導層的變化會導致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化與變革。如布爾什維克革命導致俄國社會政治權力結構發生了變革,產生了計劃性的生產組織方式。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生則是政治領導層變化的產物。這種變革與變化都是對經濟運行產生的社會矛盾與衝突的反應。沒有資本主義自由放任的市場產生的階級矛盾與民族國家的戰爭,十月革命在當時就失去了成功的條件。若非“文革”導致中國經濟處於崩潰邊緣,推行改革開放路線的鄧小平就不會獲得社會的廣泛支持。另外,如果滯後的政治體製落後於經濟發展的要求,這種滯後的政治體製也會影響經濟。比如中國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中產生的高度集中的體製在某些方麵製約了市場改革進程,是產生權力尋租的重要根源,嚴重影響著市場的公平競爭。但是,在談到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時,應該強調的是,特定曆史條件下的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從人類曆史發展的進程來看,還是經濟對政治有著基礎性的作用。比如沒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生,就不會有俄國的工人階級,就不會由此產生代表這一階級的布爾什維克;沒有高度的計劃經濟就不會有高度集中的官僚體製。
現實世界中政治與經濟是密不可分的,經濟總是在某種政治環境中運行,經濟運行的結果總是會對政治環境產生某種促進與變革作用;政治環境對經濟運行有著重要的反作用,或促進或阻礙經濟的運行。上述對經濟與政治相互作用的簡單分析不能替代人類在曆史發展過程中豐富的政治與經濟的互動關係。現實世界的政治與經濟的互動關係符合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對經濟具有反作用這一命題,但實際的過程則複雜得多,豐富得多。比如市場經濟這種生產組織方式從地方發展到全國,再擴展到世界,每一階段它帶來的政治影響、社會矛盾與衝突和政治秩序都各具特色。即使在不同的國家內,由於各國政治體製的特點不同,市場經濟具有不同的特色,如“股東資本主義”“經營者資本主義”“社會市場經濟”“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權貴資本主義”或“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如果把過去某個階段的政治經濟互動關係的分析簡單地應用到當今或未來的政治經濟互動關係中,或者把一國政治經濟互動關係不加區別地應用到其他國家,就會產生經驗主義與教條主義的問題。因此,任何對政治經濟互動關係的深入研究都應該結合具體的曆史來進行,這樣才可能認識到這種複雜性和豐富性。
國際政治經濟學(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PE)就是研究國際層麵的政治經濟互動關係。它研究國際\/世界經濟產生的國際\/世界生產關係,即對民族國家間的關係和國際秩序產生的影響;另一方麵,它研究特定曆史條件下民族國家關係和地緣政治對國際\/世界經濟產生的影響。由於資本主義產生前,自給自足的經濟占主導地位,國家間的經濟交往沒有形成密切的聯係。隻有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產生後,國家間經濟聯係才與市場這種生產組織方式逐步建立了廣泛而深入的聯係,因此,國際政治經濟學主要是研究資本主義市場生產組織方式產生後的國際政治經濟互動關係。
資本主義的興起在政治與經濟領域有了兩個重要的產物:市場化的生產組織方式(市場經濟)與民族國家。這兩者在國內以及國際上都具有廣泛而深刻的互動關係。兩者的互動使得市場經濟隱含著高度的政治色彩,民族國家不斷應對市場經濟帶來的社會矛盾與衝突而呈現階段性的形態。兩者的互動不僅影響著國內的政治關係和秩序,也影響著民族國家間的關係和國際秩序。特別是當今,由於經濟全球化——市場組織方式的全球性發展——政治經濟的互動關係越來越呈現出國內與國際無法區分的狀況,因此,有人又把國際政治經濟學稱為全球政治經濟學(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GPE)。出於習慣,人們把研究國際範圍的政治經濟研究仍稱為國際政治經濟學,因此,在此書中,我們沿用“國際政治經濟學”這一名稱。
怎樣研究這種國際層麵的政治經濟互動關係?本書采用的是曆史唯物主義方法,分析的途徑是從生產入手,並把國內與國際結合起來。本書分析市場化生產組織方式每一個階段的發展變化帶來的國內和國際政治影響,即分析它帶來的社會生產關係以及社會矛盾,它對民族國家形態演變產生的影響,分析它形成的民族國家間權力狀態以及由此帶來的和平與衝突,分析它產生的國際治理模式。簡而言之,本書通過考察生產的變化,來分析國內和國際\/世界經濟體製、生產關係和政體(polity)變化。這是一種經濟作用於政治的過程考察。同時,本書關注在市場化生產組織方式發展的過程中,具體的民族國家和國際地緣政治發揮的作用,如民族國家和地緣政治因素是怎樣促進和削弱它的發展的。市場這一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化——從地方到國家,到全球的跨國生產——帶來的社會與民族國家間的矛盾是分析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變化的動力與基礎。
第一節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曆史淵源
資本主義發展的條件之一是海外貿易,資本主義從其萌芽開始就把這種交換活動拓展到國外。因此,現代政治經濟學起源於資本主義萌芽,並且從一開始就帶有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成分。
對現代意義上的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紀末到17世紀中葉的歐洲重商主義(mercantilism)時代。重商主義是強調經濟與政治互動關係的最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思潮。重商主義者把從流通領域內獲得財富與強兵富國、建立強大的專製王權聯係起來,強調強大的民族經濟對內是建立強大的世俗專製王權的保證,對外是與其他世俗王朝政權競爭的需要,因為民族經濟的發展是國家稅源的保證,是建立強大常備軍的經濟保障。在此基礎上重商主義者提出了許多關於國家應如何采取措施發展民族經濟從而獲得更多財富的政策建議。
正是在這種條件下,最早的政治經濟學誕生了。據說“政治經濟學”一詞來自法國重商主義者安徒萬 · 德 · 蒙克萊田(A. de Montchreitien,1621—1775? )。此人在1615年向法王呈上了一本關於如何富國強兵的政策建議書——《獻給國王和王後的政治經濟學》。由於資料的限製,這裏我無法分析此書的作者是如何談論經濟發展同國家實力與富足的關係,以及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政策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