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大至國家之強盛,社會之祥和,小至個人生活之幸福,事業之興旺,身體之健康,均有賴和諧的家庭為基礎。
本書是根據我國近代著名農民思想家、教育家王鳳儀先生和釋仁煥導師多年的語錄、著作與講座之精華整理而成。文中用質樸的語言,從倫理道德、傳統禮教等方麵,講述每個人在家庭中應盡的本分;號召大家各行其道、各正本位,與家人和諧相處的基本道理。什麼是和諧?和是互相尊重,諧是互相禮讓。在這家庭倫常中,我們隻能對照自己、反省自己;如果拿這倫常道來對照、指責我們身邊的人,必定適得其反。在家庭中,要懂得知恩、感恩、報恩,“不看別人好不好,隻管自己對不對”,對父母來說,“不管子女孝不孝,但看自己慈不慈”;對子女來說,“不管父母慈不慈,但看自己孝不孝”,這樣一家人就能和諧相處了。在舉國上下齊心建立和諧家庭、和諧社會的今天。這本書或許對您和您的家庭有些許的幫助和收益。
老人無德,一家災殃,子女不孝,沒有福報,男人無誌,家道不興,女人不柔,把財趕走。
老人要宣揚家風,父母要示範家風,夫妻要掌舵家風,子女要繼承家風,孫輩要順受家風,兄弟姐妹要競比家風。
有道才有德,無道便無德,有德才有福,無德便無福。
道德是天地的規律,本分是個人的規律,我們違背了規律,人就有災難了。
王善人名樹桐字鳳儀。
中國近代民間教育家、倫理道德宣傳家、女子教育的開拓者。
王鳳儀於1864年(清同治三年)11月1日(陰曆十月初三日)子時,出生於熱河省(現遼寧省)朝陽縣雲蒙山前王家營子村樹林子屯的一個蒙古族家庭裏,祖籍在河北省密雲縣石匣鎮;九世祖遷朝陽定居。祖父王德澤、父親王清和世代務農。王鳳儀在兄弟中行二,長兄名樹田,三弟名樹森,四弟名樹永。
王鳳儀因家貧不曾讀書,自幼便給人家放牛,稍長就為人家扛活做工,天性淳厚善良,對父母盡孝道,對兄弟盡悌道。困苦的生活和社會的紛擾,使其從青年時期就思索人生的道理。
三十五歲那年,聽大善士楊柏宣講善書,因悟“賢人爭罪,愚人爭理”,而沉痛後悔自己的過錯,身患十二年的瘡癆,一夜之間,霍然痊愈。同年五月,感歎世人,男不知盡忠孝,女不知賢淑,世俗風氣難以挽回。生出棄世的念頭,躺在炕上絕食五天,突然間生出靈感,認為就這樣死去不值得,自己還有爺爺與父親兩代老人要養活。應該先盡孝道,然後再立誌勸世化人。同年十月善士楊柏宣,遭誣陷被捕入朝陽監獄,王鳳儀效法“羊角哀舍命全交”故事,誓死前往朝陽府營救楊柏宣。行至途中,夜間忽然出現光明,好像白天一樣,王鳳儀豁然開悟,乃明心見性。三十八歲那年十月,父親去世,王鳳儀誌奪古人守墓三年,三年守墓中洞悉性理療病法,講病化人,立竿見影成效顯著,創造了古今罕見的奇跡。
他為了使女子明白道理,昌明家教,致力於興辦女子義務學校。他所興辦的女義學一時間遍及“白山黑水”之間和長城內外。晚年又提出“崇儉結婚”、“儲金立業”、和創辦“新農村”。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在那君權、夫權、族權橫行的年代,敢於提出並實行“翻轉世界,重立人根”。幾十年間,他創辦了700餘所女子義務學校,推助女子教育的發展,被人們譽為“王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