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輸血相關知識(1 / 1)

1、輸血時嚴格執行三查八對製度。

2、血製品取回後應在30分鍾內輸入,如未及時輸入,應盡快送回檢驗科或冷藏保管。

3、選擇理想的血管或靜脈導管,輸血前用生理鹽水注射液建立靜脈通路。

4、輸血血製品前遵醫囑用藥。

5、先慢速滴注15分,觀察無不良反應後遵醫囑調節滴數。

6、如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理。

1、減慢或停止輸血,改用生鹽水維持靜脈通路。

2、通知值班醫師和檢驗科值班人員及時檢查、治療和搶救,並查找原因,做好記錄。

7、輸注順序:血小板、CIK取後立即輸注,幾種血製品同時輸注時優先輸血小板和含凝血因子的血製品。

8、輸注速度:含凝血因子的血製品,(血小板、冷沉澱、纖維蛋白酶原複合物)應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盡可能快的輸入60~100滴/分。

9、觀察輸血血製品過程的不良反應,常見的不良反應有,一,過敏反應,二,發熱反應,三,溶血反應,四,細菌汙染。五,其他。

10、並發症的處理流程:停止輸血,血製品→無菌封存血液製品→更換輸液管→立即報告醫生→根據醫囑用藥,處理→按照要求填寫不良反應報告單→通知檢驗科及其他相關科室。

11、輸血完畢,用生理鹽水注射液衝管

12、準確記錄輸血的開始時間,輸完時間以及有無輸血不良反應。

13、輸血後二小時內將血袋送返檢驗科

住院患者體溫檢測頻次

正常體溫:36.3℃~37.2℃(口溫含體溫槍),36度~37℃,腋溫

1、新入或轉科且無發熱患者每日測量二次連續測量三天。

2、手術後,分娩後,患者每日測量三次,連續測量三天,如體溫發熱,則按照發熱體溫監測

3、一般患者無發熱者,每日測量一次體溫,含二級護理。

4、病重患者病情無變化者,每天測量二次體溫。含一級護理

5、病危患者無發熱者,至少每日測量四次體溫。

6、體溫槍測量為發熱患者,需反複測量三次比較若提示體溫過高,須用水銀體溫計複測。

7、體溫≥37.3℃為發熱患者,報告醫生,護理記錄需記錄處理方法。

8、體溫超過37.3℃~38.9℃,需連續監測4/天,直至患者體溫正常後三天,然後按照(3)進行。

9、體溫≥39℃,必須行物理降溫,連續監測6次/天,直至患者體溫正常後三天,然後按照(3)進行監測,若三天後患者體溫仍在體溫37.3℃~38.9℃之間,須按照(8)進行監測。

住院患者護理記錄頻次

1、病危患者,特別護理患者應當至少每2小時記錄一次。

2、病重患者每班記錄一次。

3、一級護理(非病重)患者可以根據患者病情狀況適時記錄。

4、手術當天記錄按照醫囑執行,若醫囑與規定相衝突時,按照頻率多的執行(如:醫囑為q1h測量生命體征,三次或6次正常停測),如果病情穩定,中夜班各測一次生命體征,做好記錄。

5、新病人做了評估,入院時的記錄可以不寫,但出院時的記錄要寫。

6、特殊病人如使用化療藥物,使用特殊藥,有特殊病情變化或做胃腸鏡等根據專科特點和要求進行觀察記錄。

7、患者發生病情變化時,隨時及時客觀記錄。

病區藥物效期管理

1、開啟後的胰島素皮下注射,室溫保存28天,靜脈使用保存24小時。

2、抽出的藥液開啟的靜脈輸入用無菌液體,需注明開啟日期和時間,放置時間超過2小時後不得使用。

3、病區內所有近效期三個月失效藥物有標識。

職業暴露處理流程

1、發生職業暴露後,應該立即從傷口近心端向遠心端輕輕擠壓,盡量擠出血液。同時用流動清水衝洗傷口10分鍾以上,並用0.5%碘伏消毒傷口,表淺切口用防水敷料包紮。深部刺傷傷口暴露處理,如果是粘膜暴露,就用大量0.9%生理鹽水對局部進行反複衝洗。

2、在30~60分鍾內向科主任,護士長報告,科主任或護士長在2小時內上報感染監控科,盡快對患者進行相關檢查,確定暴露源,如暴露源為HIV陽性或疑似病人,應當在暴露發生後一小時內上報。

3、向上級部門報告的內容包括損傷時間,地點,被何物損傷,傷口情況,現場處理措施,醫療處理措施,處理記錄。預防性用藥記錄。

4、當事人填寫職業暴露調查登記表交院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