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謝秋蝶青夢、趙清清、墨傾辭、金秋默以及能卒讀此書,不離不棄的讀者們,感謝一路的陪伴和鼓舞。也感謝平台讓我認清了自我的水平,懂得了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的道理——我就不是當作家的那塊料子(或許是橘生淮北吧)。

一、夢想

在我年幼之時——大抵七八歲的光景吧,便開始喜歡上了讀書。

彼時家貧,手邊倒沒有多少可讀之書,以至於學堂每期所發的語文課本,總是第一時間把裏麵的文章讀完,若是有一些短篇故事類型的題材,便看得津津有味。若能得一本《故事會》之類書刊,那便是如獲至寶了,大有魯迅先生之渴望《山海經》之感覺。

而在我中學時代,隨著寄宿在校,手邊也有了早餐節餘的閑錢,便逐漸有了更多的讀書機會。先是辦了書卡,借閱周邊書室的書籍,繼而隨著電子辭典、MP3電子產品盛行,要看書便更加便捷了。自然,學習成績也隨之起伏不定。

那時書籍的題材倒不是很多,印象中能想起的主流也就兩類,男生看武俠,女生讀言情,玄幻修仙類尚未開始萌芽,穿越類更是鳳毛麟角。有幸拜讀了金庸先生和古龍大俠,以及其餘諸位名家巨擘之作品,驚為神作,心向往之。

於是乎,便有一個夢想,那便是當一個作家,去描繪心中所想的故事,呈現給更多人觀看。

可惜轉轉半生,始終未能如願,倒不是心有不專,而是心有不敢。因為我深知,作家若不能成名,則難以養家糊口,舉步維艱。譬如這本書,雖算不上上乘之作,也是嘔心瀝血兩年,至如今收益也隻是聊勝於無。作為家中的頂梁柱和主要經濟來源,這是萬萬不夠的。

一直自詡文人要淡泊名利,寧靜致遠,不為五鬥米折腰,卻終也逃不出上有老下有小的世俗之念。所以我大學便選的是計算機專業,而放棄了最愛的漢語言專業。

這種感覺,像是含恨放棄最愛之人的遺憾。

無奈,有夢想是很幸福的事情,而追逐夢想,是很奢侈的事情,有時候更是很沉重、很沉痛的事情。

二、創作

可我終究還是沒有放棄夢想,人至中年,總還想去搏一搏,再為夢想而拚一把。

計算機係出身,互聯網公司上班,平日裏工作的勞心與加班的節奏,難得少許清閑,作為項目組的核心人員之一,更已是殫精竭慮。可我硬是在一年半的時間裏,擠出來時間,寫出來一本百萬字的小說,而且力求精細嚴謹,一字一句都盡量斟酌——有時候一句話,我都能斟酌長考半個小時,裏麵的詩詞歌賦,也都一點點嚐試去寫,而不是去抄襲模仿。

一般是晚上九點多到十一點多,有時候周末則會到夜半,一年半的時間裏,幾乎不曾間斷。前60章左右是中學時代,16歲左右寫的,文筆稚嫩,膚淺誇張,劇情也乏善可陳;及至而立之年,又接著寫了後麵的460章,年歲加了一倍,水平也是彼時的二倍(開玩笑)。

茶葉不知道喝了多少斤,有時候累得眼睛已模糊得看不清東西,甚至起身走路都扶著桌子打顫,早起的時候,吐口水帶血絲也是常事。有時候也想歇一歇,可自以為時日無多,不敢稍稍懈怠。自然,最難的還是家庭,因為白天上班已經十分忙碌,晚上思維集中起來,也是不多發一言,鬧得妻怨子疏,有幾次幾乎已鬧到不可轉圜的餘地。

沒有人知道這期間發生了什麼些故事,我經曆了多少的波折與困難,又失去了什麼。到最後,我亦不曾知曉,是因為創作,才如此結果,或是如此結果,才促使我創作了《情殤錄》。

總歸是,書未結,情已殤。

可我還是堅持了下來,雖然最終的結果,也並沒有很完美,但終究是為了夢想而邁出了一小步。

正如我所言,追逐夢想,是很奢侈,很沉重的事情。倒不是以為有多麼了不起,隻是覺得沒什麼遺憾,甚至能留下來點東西,此書能完結,於我個人而言,已算是成功了一半。

三、題材

還是說說這部小說本身吧。

先說說題材,因為中學時代讀了很多的武俠,也一直喜愛這個題材,當然,也因為接觸其他題材較少,不得要領,所以便選擇了這個題材,或許下一本,未來的其他作品,都是這個題材。

有很多人跟我說,這個時代不時興這個題材了,我也確有此感,正如百鳥朝鳳已不及漫威英雄,甚至一如皮影戲、戲劇這般走向非遺。

常聽到有人言道:傳統武俠已經不流行了!我心想也有道理,所以便趕緊把簡介都要加上“武俠”二字,譬如人們當今都喜歡吃甜的李子了,我便立個牌子,告訴大家我是“酸李子”,莫要不知情者誤闖此書,誤人子弟,誤人視聽。後續創作也是如此,便繼續創作武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