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縣
袁聲問:“秦兄,我發現這裏好像有好多人都識字呀,不然這麼多商店的字可認不全呀。”
秦齊笑著說:“沒錯,馬先生和冬先生率先搞出來的。
馬先生自己之前也隻是一個學生,我還聽說教馬先生的老師也是我們革命黨的人。”
張綸說:“如今看來,能教出馬先生這種學生的人,就算不是我們革命黨的人,想必也是一位反對封建帝製的人。
如今青廷統治不得人心,倒台也隻是時間問題。”
秦齊說:“其實在楊何沒到赤縣的時候,赤縣隻有馬先生的學堂一處地方教書。
後來打下赤縣後,也隻有幾處教書的地方,你們知道這幾處平均一個地方教多少人嗎?”
“多少人?”
“男女老幼要全部算上,和教師比例的話,1500比1,一個老師要交1500人!”
秦齊誇張的說。
“什麼?!”
兩人十分驚訝,還是隻有幾處地方上學。
其實1500比1誇張了,真正的是1800到2000比1。
因為冬容發現,這些教書的人,他們也不是每個字都認得。
而且有的隻知道字怎麼寫,卻不知道怎麼讀。
一共也就三四所地方來開辦教育,可是人手依然不足。
好在後來馬政搞出來了簡體字和拚音,第一批已經學的差不多的赤隊成員畢業,以及楊何的加入。
教育資源很快的就彌補了很多不足。
到他們擺明自己是革命黨的身份後雖然也走了一批教師,但走的大部分都是受封建思想影響的讀書人。
這也篩選了一部分的人才出來。
“不過好在後麵好起來了,現在的比例大概300到400比1,總之這個數字每天都在變化。”
...
晚上,楊何一邊整理檔案,一邊吃飯。
“楊何兄,為什麼不休息一下?”
張綸走了進來說。
“不能休息呀,革命事業,任重道遠。”
“哈,真羨慕你,這麼有精力,不愧是去過軍校留學的人。”
張綸沉默了一會,他特意避開了萊茵兩個字。
“楊兄認為萊茵是個怎樣的國家?”
楊何一邊翻閱檔案,一邊回答問題:“一個十分不同的國家。”
“哪裏不同?”
“怎麼說呢,這個國家某些方麵十分出色,就比如教育。”
“教育?”
“對!”
楊何拿起身邊的水壺喝了一口水,說:“別看人家和我們一樣,但人家的教育卻領先了整個世界。
他們國家很早之前就已經進行了教育的普及,甚至是他們前朝皇帝,將皇宮讓了出來,當學校的校舍。
那個時候,他們的處境和我們一樣,可在那個時候,他們上層人也依然咬緊牙關搞教育。
他曾經對自己的大臣說:
“這個國家必須以精神力量來彌補軀體的損失。正是由於窮國,所以要辦教育。我從未聽過一個國家辦教育辦窮了,辦亡國了。”
張綸聽後,大為震撼,說:“沒想到啊,原來國外也有這麼多個傳奇的人!”
事實上,上個世紀50年代,萊茵國適齡兒童入學率,是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