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童年即景(1)(1 / 1)

章文出生在一個工薪階層裏,母親與父親都是普通人,雖然家庭並不富裕,但是對於這個他們老來得子的孩子從來在物質上麵沒有虧欠過。

章文小的時候長的很可愛,大人們都很喜歡她,爸爸媽媽的朋友經常見到她會把她抱在懷裏親一親,哄一哄,誇一誇。

當她到了幼兒園,幼兒園的老師們也很喜歡她,父母在物質上的寵溺,精神上匱乏的給予,使得她越來越任性,脾氣很大,一個不順心便會大吵大鬧,為此,父母操碎了心。

再後來,在她五歲時搬了家,轉到了另外一座城市生活,就此,她即將感受到生活除了順心順意的另外一麵。

或許是外界的給予太過於如意了,她當作了理所應當,理所應當地認為別人應當對自己好,順著自己的意願,不順著自己意願的人她都認為是討厭她,針對她。

而在家裏,母親時不時不穩定的情緒,一碰到她犯的一點點小錯誤都要歇斯底裏的辱罵,在外人麵前母親永遠都有自圓其說的責怪她的理由,而她百口莫辯,她也懷疑自己,是不是自己太差了呢?一點小事都無法去做好呢?

為了可以有依靠,可以有可以依賴的人,弱小又無法有強大力量的她每次隻能苦苦哀求為了一點犯錯的小事便要用白眼看她的母親的原諒。

即便是哀求得到原諒,即便是如此的真誠,即便是僅僅是一個孩子的無知和天真,都無法喚醒一個上位者對於下位者的仁慈。因為母親可以用這樣的態度一個星期不理她。

在她的這段記憶裏,經常的事情莫過於母親開門時的白眼,坐在沙發一角冷眼旁觀的冷漠,在那個家裏沒有溫情,隻有撲麵而來的窒息。

父親和母親那個時候時不時會意見不合的時候,經常有吵架,但是在對待她的不寬容和不耐心上麵,他們的立場相當的一致。

父親的弟弟是一個做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的人,家裏麵的人都不喜歡他。

時不時的,父親就會在章文犯錯時拿他的弟弟比作她,即使她隻是一個幾歲的孩童。

父親是再婚的人,在這之前還有一個女兒,比章文大十多歲。在父親的口中,這個女兒是無比的讓他自豪,章文是那麼差勁,總是讓他無法滿意,他總是喜歡說些帶刺的語言,因為她讓他不滿意了。

那些貶低,一次次地把她從陽光底下推到了迷霧當中,她無法再看清自己。

所以在學校裏,她從來沒有在父母那裏學過,該如何對待別人,如何和他人相處,麵對不喜歡的人該怎麼做,麵對喜歡的人該怎麼去主動和別人拉近距離。

因為父母親教的最多的就是要聽他們的話。隻要不聽他們的話了,就要挨打,就要辱罵。

小章文很害羞,很沒有自信。她有喜歡的同學,但是她不知道該如何像其他小朋友那樣拉著同學的手開開心心地去玩。

她就一個人待在角落裏,無措地看著周圍的夥伴們成群結隊的,她很想去玩,但是她不知道該如何去做。

不過,她在母親那裏學到了一種烙印在她潛意識裏的和別人相處的方式,討好別人,可以再多點笑容的討好,母親喜歡,她相信別人也很喜歡。

和別人相處時她會很緊張,手裏是汗,心裏也在打鼓,因為這就是她和母親的相處再現,她無法從那個場景裏脫離出來。

她以為她這個樣子可以得到別人的喜歡,得到更多的是別人對她軟弱的姿態的強硬和嘲笑。

很正常啊,對嗎?人就是如此的欺軟怕硬的,因為這個姿態給了別人欺負自己的理由,因為軟弱=可以被欺負。不是嗎?

在漸漸長大的過程中,章文反思得來了這個道理,她的心也漸漸從剛開始軟弱向那些曾經欺負她的人靠齊了。

因為軟弱,懦弱吃的苦,遠不止這些。親戚家裏的一對雙胞胎姐妹,脾氣火爆,自詡時尚,時常對於看上去老實巴交的她這個“乖”孩子說出那些傲慢的語言和態度。

其實她很想靠近她們。因為她們身上有她被壓抑了許久的自信和野性。

這種自信,她想學,怎麼都學不會,學到一半總會被自己畏手畏腳的認知打敗。

而這兩人,一個後來長大了,懂得尊重她了,另外一個仍舊用著以前的態度對著章文大吼大叫,而在長輩麵前確是夾著尾巴做人。

也算是一種求生的智慧吧。

其實她這時候也就是上初高中的年紀。可惜的是,初高中裏的人讓她能夠看到更多人性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