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阿炳悲慘的一生(1 / 1)

婆家人自認是丟盡了臉,他們雖允許阿炳母親將他生下來,但之後就對他娘倆各種折磨,將恨意全部發泄在他們身上。阿炳母親拚死保護她的孩子,寧願自己不吃東西,也要保孩子的周全。

然而,一個弱小的女子,在封建社會的桎梏中,在婆家人的持續打壓下,是沒辦法生存下去的。阿炳母親拚盡全力照顧他,自己卻沒能挺下去。阿炳四歲時母親去世,他隻能跟著他的嬸母討生活。

1901年,華清和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長,便將8歲的兒子接到道觀中團聚。因怕兒子一時接受不了自己的身世,二人一直以師徒相稱。

華清和除了精通道法之外,還擅長演奏彈拉各種傳統樂器,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他樣樣精通。

為了能讓兒子長大後繼承自己道觀觀主的位子,華清和將畢生所學都教給了阿炳。

學吹笛子時,華清和不僅在笛尾上掛鐵圈(增加腕力),還讓阿炳迎著大風吹;學拉二胡時,琴弦上經常能看到血痕,阿炳的手指上也結滿了老繭。

阿炳沒辜負師傅的厚望,在他17歲時,阿炳代替父親參加法事。因相貌出眾,吹奏技藝深厚,被百姓譽為\\\"小天師\\\"。

華清和十分欣慰,他想再過幾年,等兒子成熟一些,就將觀主之位傳給阿炳,自己這一生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可惜,世事難料。華清和身患重病,臨終前告訴了阿炳真相。父子相認竟然是在死亡離別之際,師父竟然是自己的親生父親?

想起幼時母親的遭遇和自己寄人籬下的委屈,阿炳的心亂了。他怨恨父親對母親的無情,也不能原諒幼時遭到拋棄的事實。

在父親死後,阿炳雖然接管了道觀,可他沒心思去經營,而是染上了各種陋習,抽(大)煙,逛青樓……後來,因花柳病導致雙目失明。

觀裏的道士們一合計,覺得阿炳留下影響道觀聲譽,便狠心把瞎子阿炳趕出了道觀。流落街頭的阿炳,為了養活自己,隻能靠彈唱為生。

從此以後,在無錫的大街小巷、酒館戲樓,經常會看到一位雙目失明,戴著墨鏡,一臉滄桑的瞎子用音樂訴說自己的愁苦。\\\"

李大爺講完這段故事後,周圍也多了一些聽阿炳故事的人,有的歎惜他悲慘的一生;也有人唾棄他,說他是自作自受。

楊光這時仿佛自己就是阿炳,置身那個動亂的年代,在經曆這些苦難後,手裏的二胡也動了,二胡發出了一聲飽含辛酸的歎息,這聲歎息周圍的人仿佛看到了阿炳一生57歲的苦難,道盡心酸。

接著二胡聲音仿佛從平淡述說,接著痛苦接連不斷的襲來,再到自甘墮落的過去已致悔恨交織,最後奮起反抗,發出一聲聲嘶吼,坦然接受自己苦難的一聲。

一首二泉音樂拉完周圍已站滿了人,這本是炎熱的夏天,可此刻的氛圍卻像是寒冬臘月,等了幾秒,廣場爆發了巨大的掌聲。

楊光仿佛還在置身阿炳的情景之中,等醒過來的時候,已是淚流滿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