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的編集
1.采詩說:班固《漢書》(漢代)采風
2.獻詩說:《國語·周語上》(產生於先秦時期)
3.刪詩說:《史記·孔子世家》(漢代“孔子刪詩”說,司馬遷提出)
《詩經》的內容
1.周族史詩
《大雅》中的《生民》《公劉》《大明》記述了周民族的是始祖後稷到周王朝的創立者武王滅商的曆史。
2.婚戀詩
或寫男女戀愛和相思的甜蜜,或寫男女戀愛的曲折和苦惱,或寫愛情和婚姻的不幸。《氓》
3.怨刺詩
這類詩歌是生活於亂世之中的詩人們怨憤的傾訴。
4.宴饗詩
這類詩一般指那些專寫君臣、親朋歡聚宴饗的詩歌。
5.戰爭徭役詩
這類詩歌表現了苛嚴的兵役、徭役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采薇》
6.農事詩《七月》
這類詩反映了人們從事勞動的情景。
《詩經》的藝術特色
《詩經》六義
(補另一個六藝:禮,樂,射,禦,書,數)
(一)風雅頌
風雅頌是《詩經》的三個組成部分,也是根據地域和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 (音樂性質的不同 )
1.“風”包括十五“國風”,是帶有諸侯各國地方特色的樂歌,共160篇,多是民歌,少數是貴族作品。
2.“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區的樂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會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個人抒情之作。
3.“頌”是王室宗廟祭祀或舉行重大典禮時的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三頌,共40篇。
(二)賦比興
《詩經》常用的三種藝術表現手法。
1.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陳述,直抒胸臆)
2.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類比,象征)
3.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二、藝術特色
1.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2.自然、樸素的藝術風格。
3.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4.複遝的章法和靈活的句式。(重章疊句一唱三歎)以四言為主
5.節奏鮮明,音韻諧恰,(押韻)雙聲迭韻,增加了詩歌的韻律美(節奏美)。
《詩經》的影響
1.表現出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被稱為“風雅”精神,開創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為後世繼承。(我國第一部現實主義詩歌總集)
2.顯示出我國抒情詩特別發達的民族文學特色。此後,我國詩歌沿《詩經》抒情言誌道路前進,抒情詩成為我國詩歌的主要形式。
3.確立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向民間文學學習,這是中國文學發展曆史的優良傳統。
4.賦比興的表現手法,章法句式,韻律語言,曆代沿用,形成了中國文學韻味悠長、含蓄蘊藉的民族特色。
練習: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詩經》中用於宗廟祭祀的詩是頌
注:記住《詩經》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