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閩駐考古挖掘小隊長-周少軍。”四十來歲的年紀,十分官方且嚴肅的話語從屏幕中傳出。
經過幾十年的三星堆遺址的探勘,祭祀坑已經由高大寬敞的工棚所包覆著,工棚內的每個坑位還獨立建立恒溫的發掘艙,艙內有著各種先進的設備設施進行實時的監測,土坑的挖掘也十分的規整。
周少軍仍舊一臉嚴肅的表情道:“上月中旬,與小隊兩個隊員進行遺址周邊金屬探測勘察,在距離大棚1公裏左右的地方出現了磁性現象,挖掘後確認超磁性,接下來由我的隊員為大家介紹”
“王洋,你那邊可以聽得到嗎。”周隊長此時連線棚外隊員。
“可以,很清楚,周老師。”一位年輕但同樣很嚴謹的聲音傳出。
周隊長,對著攝像頭後麵的導演點點頭示意,接著對隊員-王洋說:“好,後麵你給大家介紹一下新坑位的情況。”
畫麵切換,一位年輕人手持話筒出現,這位名為王洋的考古隊員,讓在場的所有記者驚訝,樸素簡單的牛仔褲和白色T恤,上身還穿了一件多口袋的馬甲,頭上還帶著一頂漁夫帽,但與其他隊員區別的是,他膚色古銅,五官輪廓分明而深邃,活脫脫一個流量明星臉,這形象直接打破大家對考古人員的刻板印象,就是那一臉正氣,顯得很難接近,這一點卻是很符合考古學家的的標簽。
“現在我們位於新發掘的坑位,距大棚基地998米,與之前的坑位群有大約2米的高差,目前劃分方格為8.8平方,深度為3.4米。”隻見王洋指向腳邊坑位。
鏡頭轉向坑位,與之前發掘的坑位大致相同,規整,層段明確,在一片零散樹叢的小山坡上,因此,發掘深度3.4米相當於其它發掘坑位1.4米左右。
近一層樓的深度,加上小樹林的遮擋,光線昏暗,讓記者群無法透過視頻看清坑內的情況。
“攝像大哥,來看這裏。”隻見王洋已經下到坑內,手持電筒照向了一處。
攝像師很懂規矩的站在坑上,攝像機跟著王洋移動,短暫的聚焦後,一個暗色的突出物在王洋所指處。隨著攝像師慢慢放大畫麵,那個黑色物體隻露出一塊手掌大小的三棱錐形狀,表麵光滑平整,不似金屬也不似瓷器,露出的部分黑的發亮,竟還有一點鏡麵效果。
“挖掘工作時間為32天,確認坑內無其它特別物體,僅此黑色物體,目前露土高度為25厘米,由於物體無法移動,取樣送往實驗室,經實驗室老師反複檢測......。”一臉正氣的王洋停頓了一下,接著說:“經檢測,這個黑色物體為......液體。”這份檢測報告,王洋10天前就已經收到了,隻是這份報告結果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職場新人的他也沒有膽量去質疑權威的實驗室老師,麵對媒體時,年輕的他公布結果才會顯得不自然。
???液體???除了考古人員外,所有人腦海都冒出了疑問,懷疑是否這位小哥太年輕沒接受過采訪,太緊張所以口誤了。
很快現場記者確認自己並沒有聽錯,“物體通過拉曼光譜,微波以及熱傳導確定這塊有著固定形態的物體為液體,同時采取了一部分樣本通過了紅外水分儀、卡爾費休水分儀、鹵素水分儀測試物體含水量60%。‘’王洋又變回一本正經的樣子簡述手中的報告。
“接下來,我簡單的講述一下發現,挖掘以及發現的過程。”王洋恢複了嚴肅的狀態,繼續道:“上個月16日上午,周隊長與我還有幾位當地雇傭村民在用手鏟挖掘三星推外圍城牆的時,發現城牆下有一個十分規則的正方形豁口,在沒有挖掘的情況下,沒有任何夯土或者灰土堆積,記錄這個現象後,周老師即刻向館長提出申請金屬探測器和洛陽鏟設備使用,在當天下午與我,以豁口正向直線方向進行勘探。”
“於晚上8點在此處上方監聽到一個高音頻率信號,重複檢測後確認此處有很強的磁性現象,而後周老師下鏟取樣,入地1.5米後提土取樣無人為熟土也無陶瓷、鐵、銅、金、木質等物,然後在取樣孔旁繼續第二次取樣,入地3米後提土取樣為黑色土壤且帶有肉眼可見水份。”
“隔天經過會議研究確定了探方區域,當天立即進行了探方區域挖掘,與前日取樣相同,在探方區域進行了近百鏟的取樣,3米以上皆無特殊樣品,因此再次申請挖機快速清理表土,再經會議確定適用挖機,當天調用了挖機很快的清理好了表土。接下來的16天由4名隊員進行手鏟挖掘,在下探15厘米的時候發現了黑色物體的一個角,而後研究所加派人員加速挖掘,至今已挖掘深度為3.4米,8.8平方的發掘區域除已發現黑色物質仍舊無其他特殊物體,以上為此次考古挖掘的簡述報告,謝謝大家。”